2009年12月25日

98上,能源與環境:核能發電成本 Progress Reports part.2


Progress Report #5


這個禮拜我讀了來自《Nuclearinfo.net》的《Cost of Nuclear Power》。在這篇文章裡認為在之前美國的核能產業之所以沒有達到「容量經濟(Economy
of volume)
」,是由於舊型反應爐的設計缺陷、興建與運轉需兩張執照、及以各個電廠的設計不統一的緣故。從法國的經驗來看,在統一規劃、大量建造的情形下,搭配新型的反應爐,核能發電的成本可以再降低。

除了興建與運轉的成本之外,文章也提到了目前對於核廢料終極處理,以及電廠退役的成本的估算辦法。核廢料的部分是以每度發電撥出0.1(美國)0.13(瑞典) cent USD或興建成本的10%(法國),投注到相關的研究經費裡,來作為此議題所需的成本。而電廠退役的部分,美國核能產業的經驗值是每座電廠平均300million USD,而瑞典和英國則分別以興建經費的10-15%和每座反應爐1billion pounds的金額計算。不過在Hanford Nuclear Weapons reactor的經驗,預算為5.6 billion,但實際的清理花費了兩至三倍於此金額的資金。

另外,文章提到了中國的核電發展,包括目前的興建計畫與電廠設計,宣稱可以達到比西方國家更低廉的興建成本($1000-1500 per KW),而同型反應爐(AP1000)在美國的平均建廠花費為$3500 per KW

最後,文章也針對不同的興建時間與利率,在不同的電廠興建成本下,估計了每度電的發電成本。









Progress Report #6


這週我所閱讀的是來自Mendocino
Environment Center
Greg Bourget所寫的一篇名為《The True Cost of Nuclear Power
的文章。與之前幾週不同的是,之前幾週所讀的文章立場都偏向支持核能發展,將其視為達成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方式。那幾篇文章的撰寫年代都離現在蠻近的,其
中主要的訊息是:「近年核能電廠運轉逐漸穩定,開始能夠預期獲利。而只要能夠採用新型的反應爐設計、縮短營建時間、增加發電容量的使用比例、減少法條上的
干預,核能發電的成本將可與與燃煤、天然氣比美。」在其中,核能至今仍然無解的核廢料問題,以及目前的記錄是耗費變動大、常常超出預期的電廠除役費用,都
可化約為「每度電撥出多少預算來成立處理基金」。至於一些外部成本,比如說發生意外時對社會造成的損失,則是因為核電場會管理得宜,化約為其加強安全措施
的成本。

至於這週讀的文章,立場則是傾向反對核電。不過要注意到,這篇文章的撰寫年代較早,為2001年。其中所提出的理由包括:核電成本高昂、造成稅政負擔與金融隱憂、大量隱藏的成本轉嫁給政府與納稅人、發生意外的損失極大、過程中的放射性物質洩漏造成了眾人健康的外部成本。另外,更重要的是,自從1992年起,美國一連串的核能去管制行動開始後,在增進能源使用效率的計畫投資就大量縮減了($1.7 billion to 900 million),然而這類計畫卻能夠使得能源使用節省高達數十倍的花費($27.5 billion)。有調查相信,美國有一半的能源是在使用的效率低落下消耗掉的。光是以政令推動家用與工業用電的節省,就能使得能源需求減低22%,而這幾乎就是核能所占的發電比例。也就是說,能源節省可以取代核能,同時也避免了核能所造成的種種風險。











Progress Report #7


        這次整理的內容分別來自兩份文件,一份是一位來自維也納的物理學家探討核能燃料循環(Fuel Cycle)的演講稿,另外一份是由芝加哥大學所發表的核能經濟效益探討的投影片。

        這位物理學家基本上是反對核能的。他的演講中針對「燃料循環」進行了批判。首先,這個循環的終點最終處置仍舊是不存在的,而過往曾經有的承諾都一再地落空。而且,鈽(Plutonium)的再處理(reprocessing)這個路徑也是在經濟上不可行的,因此它不是可利用的資源,而是令人頭痛萬分的放射性廢棄物。另外,這個循環過程中其實有更多的open end440,000噸的開採,最後進入循環的只有33噸,而這33噸以外所造成的傷害也是長久無可抹滅的。由於造成的影響在時間的尺度上涵蓋甚廣,光是開採過程中,基於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資料來算,每一個Giga-watt的核電廠,每年會造成幾乎一百個人的死亡。也就是說,從社會成本的角度來看,現今的算法是過於粗糙而低估了開採影響與最終處理問題的。

       
開這些不看,光是從一些成本比較的報告來看,核能就並不比其它化石燃料便宜。而且從後來新建的數量降低來看,核能應該要排除在能源選項,而不是化石燃料的
替代方案。而真正最便宜的能源,是節省下來的能源。從奧地利的例子,若藉由各種節能的方式與技術的發展,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下,能源應該可以節省
50%,而不是一定要維持在高能源消耗才能維持現代的生活品質。

        至於芝加哥大學的報告,基本上的意思跟MIT的報告很像。而它的結論是,在政策的配合下,一開始的核電廠成本仍會高於大多數的化石燃料,但是之後的核電廠會受惠於學習的效應、降低的風險成本、銀行利率的友善、不超過五年的興建時程,而變得能與化石燃料比美。甚至,若二氧化碳排放要計入成本的話,核能將得以勝出。

        不過,是否核能真的就沒有二氧化碳的問題?接下來我想找找看有沒有相關的資料。因為在Bossew的演講稿中有提到,但因為演講的時間不夠,所以沒有詳細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