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某年.某月.某城》

好久沒有走進小劇場了,而且還是來過好幾次,上上下下都跑過的枯嶺街,讓人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啊!這次來看1911劇團的《某年.某月.某城》,它由上下半場兩部戲組成,上半場是《愛情翻花繩》,下半場是《台北童話記事》,不過個人覺得翻花繩並沒有那麼花招百出,而童話也並不童話,不過都是某年某月某城就是了。


上半場的戲是個直接了當的作品,角色之間雖有年代虛實的撲朔迷離,但其間的情感聯繫倒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故事應該算是個很台北的故事吧,雖然我似乎沒有立場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但感覺上應該相去不遠。它的某年某月應該就在這幾年,而某城也明說了是台北。劇情使用了MP3和CD隨身聽的比喻,而我正好是背包裡都會放著CD隨身聽的人,又碰巧今天下午我給我老媽買了台MP3隨身聽,有一種被亂箭波及的感受。


下半場的戲如果要說是童話的話,懸疑類的童話好像不常見,但發生在角色身上的事件應該是撲朔得跟童話一樣夢幻吧!角色之間先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才導致劇情裡的光景,在劇情裡並沒有明說,倒是明說了這個城市是台北。可是感覺它也不見得是台北,如果說它是北京還是哪個歐洲城市,應該也不會令人太訝異。而何年何月似乎也沒有辦法切確推斷,大致上是現代,不過也真的是某年某月了。另外,舞台上的道具好多,感覺生活機能相當完整,比我看過的大部分房間都還要完整。


懸疑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居然天外飛來一筆歐美英雄動畫電影式的收尾,也算適時把觀眾從沉溺中給拉回來吧!


--
2011/2/26 19:00
1911劇團《某年.某月.某城》 @枯嶺街小劇場


2011年2月26日

慢慢地也變成了說話中英文夾雜的人了

自從開始工作之後,說中文時夾雜英文的症狀愈發明顯了。
比如說:「接下來的action item是什麼」
「根據modeling的結果做compensation」
「在某個載點有audio noise」某種程度上,這跟專業領域的典範來自歐美體系有關。說實在,有些字我還真的不知道怎麼翻譯。
比如說modeling這個字,在電機領域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人用中文「講」它。
在中譯書上看到的「模型化」、「建模」聽起來好像是在做公仔似的;
而別的領域聽到有人用「模式」來講,但「大氣模式」我覺得怎麼聽怎麼怪,還以為是角色扮演遊戲裡可以改變人物屬性的法術。


當翻譯的困難導致理所當然的中英夾雜,這樣的說話方式也逐漸擴散到其實可以中譯的部分。
「下禮拜打surge的schedule(時程)要怎麼安排」
「survey(調查)一下競爭者的產品spec」
「meeting(開會)的時間已經arrange(安排)好了」
然後,每說一次,就彷彿靈魂出竅似地從第三人稱的角度在暗自竊笑。


看來,應該要練就對自己的發言聽而不聞的本領,才不會一天到晚自我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