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5日

瑪格麗特 莒哈絲

在快要離開學校之前,我看了莒哈絲的傳記與幾部她的作品,她真的是在那個特別的時空背景下出現的奇葩!沒錯,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不同的階段,但她的各個階段都好濃烈。她的行事似乎一直帶著瘋狂,瘋狂的少女情懷、瘋狂的革命熱血、瘋狂的戀情、瘋狂的自戀、瘋狂的創作欲、瘋狂的自信、瘋狂的愛與恨、瘋狂的孤獨等等。雖然瘋狂本身可能是自以為不瘋狂的人所加諸的成見,不過暫且就先忽略鏡片顏色的問題吧!


那本傳記,厚得跟字典一樣的傳記,我總覺得莒哈絲應該不會答應讓人給她立傳,因為她筆下早就寫了不少她自己的故事,以小說的形式。既然是小說,裡面自然不會全都是真實的,但那也代表了她個人主觀的真實,想像中的真實。而往往光是一個故事,在她筆下就已經有了好幾個版本。每個階段都彷若不同生命故事的她,自己又把其中某個故事分裂發展成好幾個故事。她怎麼會容許人家去破解她所設下的謎團,由各種不同版本的幻想所設置的謎團呢?


傳記作者說自己也跟莒哈絲有過十年左右的交往,不曉得莒哈絲自己會怎麼看待這位傳記作者。她會不會說是一個為了滿足寫作欲望而接近她的心機小鬼呢?會不會極力駁斥、鄙視,但是偶然見面又坦言「非常美妙」呢?總之,傳記是在她身後才出版的,所以我們無從得知。而且,這本傳記似乎是得到莒哈絲生前同意的,也許是因為感受到死之將至吧!


2010年8月23日

八個小時半的《眾聲喧嘩》

這是一個三部曲,每部三幕,一共九幕。九幕各別為不同的故事,有著九種不同的面向,而不同的故事之間又存在著一些互相牽連的地方。這次一口氣把三部曲看完,演出加上中場休息一共八個半小時,說實在還是會累的。不過會累不代表戲是冗長的,相反,到最後甚至是意猶未盡的。只是,不能否認,中間的確會因為稍微疲勞而精神渙散。一天之內看了九個不同的故事,資訊的密度當然會讓人需要花精力去消化。


不過,會感到疲勞,字幕應該也脫不了關係。劇中使用了英、法、德、西四種語言,提供了英、中兩種字幕,不過有時候英文字幕沒跟上,有時候中文字幕沒跟上,讓人有些困擾。由於投影位置的關係,看英文字幕應該會比較舒服,它是放在場景裡的。


這個作品的舞台巧妙地應用了一些很特別的手法,比如說把攝影機和投影機結合,搭配視角的設計,造就了一些即時的錯覺。另外,在一些交待時光流逝的段落,各自用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節奏,時而明快,時而奇幻,讓人拍案叫絕!總之,光是這些技術特效就很有看頭了!


節目單上說,這是一個想要去處理不同聲音的作品。看著這個說法再回頭去看過程,好像還蠻有道理的,但如果沒有看到這個說法,焦點很自然會放在九個故事的關聯,而不會放在聲音上。的確,聲音在整體的呈現方式,還有其中某些故事的內容,其實是相當關鍵的事情。不過把焦點放在劇情的撲朔迷離的起承轉合上,應該也是人之常情吧!


說實在,在城市舞台從日正當中待到夜幕低垂,中間又不時有中場休息,這感覺還蠻像是在參加某種祭典的。


台北藝術節--《眾聲喧嘩(Lipsynch)》
演出團體:Ex Machina
時間:2010/8/22
地點:城市舞台


0822-城市舞台.JPG  0822-Lipsynch.JPG


[雷注意!]


九個幕的名稱都是人名,底下稍微把這九個人的故事牽連整理一下,盡量不提到各自獨立的部分:


艾達:女聲樂家,在飛機上發現露佩的死亡,輾轉成為傑若米的養母。小時候曾有口吃,接受語言治療師的治療。

湯瑪士:學生時期曾幫艾達找到飛機上的孤兒(傑若米)的下落,畢業為腦神經科醫師,並成為艾達的情人,但不為傑若米接受。

瑪麗:原為駐唱爵士歌手,因病接受湯瑪士治療,而有語言障礙。復健完畢後,在找配音工作時遇到了錄音工程師瑟巴斯提安,並為傑若米以關於生母的(偽)故事所拍攝的電影配音。在艾達與湯瑪士分開後成為湯瑪士的妻子。

傑若米:露佩的兒子,生母在飛機上猝死後,輾轉由艾達收養。到舊金山學電影,調查並拍攝露佩的故事。故事來自露佩的叔叔所述,在殺青前一天得知故事是假的。

莎拉:妓女,並在語言治療師家幫傭。與其兄皆為養子,幼年曾被養父與哥哥性侵害。

瑟巴斯提安:錄音工程師,與莎拉的哥哥為事業上的夥伴。透露莎拉的存在給傑克森做為辦案線索。


傑克森:警探,調查莎拉的哥哥的死亡案件,透過瑟巴斯提安的情資找到莎拉。

蜜雪兒:瑪麗的妹妹,妄想症患者,出院後在書店工作。以為湯瑪士要找他當實驗對象,其實他們只是要告知婚訊而已。

露佩:被叔叔賣給皮條客而成為妓女,莎拉的哥哥曾為恩客。一位紀錄片工作者佯裝買春,其實是想採訪跨國性工作者;當晚皮條客出車禍,紀錄片工作者幫她安排離開的班機,猝死於飛機上之後,小孩由紀錄片工作者轉交給艾達。


2010年8月20日

《麥可傑克森》

之前在zZsound.com上看到某對喇叭的評價是「Stupid not to have them...」,那麼這次「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於台北藝術節所演出的豪華版《麥可傑克森》,我想就這麼評價吧:「Stupid not to watch them!」這裡用了「them」是因為,這個作品既然是以麥克傑克森為主軸,演譯「眾多」元素衝擊下,台灣的八零年代,那麼它當然要用複數型的代名詞啊!


八零年代很難進入我的成長軌跡,畢竟我是在八零年代過了一半才出生的。不過其實也沒那麼難,至少有大半的八零年代還是延續到了我的九零年代童年,比如我還是聽過一代女皇的主題曲,看過那些美國影集(雖然沒印象),八零的綜藝節目有些活到了九零年代,瓊瑤和金庸還是常常改編成連續劇,電影院播某集的報告班長我有去看,長輩會從夢境分析推斷大家樂明牌,司馬中原出現在模仿秀裡,每日一字每天都有一個字,而夜市的紅白機十元可以打十分鐘。


但是,如果真的在八零年代當過青少年的話,這部作品裡的梗應該是更加深切的。在演出過程中,不時會看到某些觀眾情不自禁地尖叫、唱和。是的,作品堆砌了台灣八零年代的流行文化元素,當然包括本土和外來的,而且不管那一種都是最High的。舊愛總是最美,光是懷舊這部戲就讓人值回票價。這樣豐富炫爛的內容,不難想像演出要多麼華麗而精準,所以就知道它的娛樂效果一定是相當高了(拜託,西風東漸的MJ歌舞秀耶!)。


在一陣八零年代狂歡之後,演出還是導向了省視的成分。加上去年麥可的辭世,也讓演出裡有了一段全場默然的時刻。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審判、最後的晚餐的橋段,讓我想到新世紀福音戰士TV版結局的處理:跳脫營造半天的主題,全然投入抽象的內省。另外,這些八零年代的內在議題,到了世紀末、新世紀的十年,好像也沒有改變太多。這是歷史的延續、世界的一成不變、還是那些議題從那時開始就成了永恒了呢?


台北藝術節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麥可傑克森》
2010/8/19 19:45 @台北中山堂


0819-台北中山堂


2010年8月19日

開箱文:KRK Rokit 5 G2

「可以說是標誌了理性的空間辯證聆聽的開端。」


 




 


一直以來我裝在電腦上的喇叭都還蠻隨便的,這次想要講究一點,買一對入門的監聽喇叭。
這樣也許在直接進電腦練琴、調錄音音色都會比較準確一點吧!
以一萬出頭的預算,在一陣試聽後,最後還是稍稍提高的預算,買了KRK RoKit 5 G2。
這是一對主動式的喇叭,所以兩個喇叭各自接電源,各自有Amplifier。


既然是開箱,以下是箱子……


KRK-01.jpg


箱子打開還是箱子,不過印刷比較精美。不過,裡面的東西……怎都只有防震的,喇叭呢?


KRK-02.jpg


原來我早就把喇叭拿出來了,它們現在在我的桌上。
整個系統由筆電、錄音卡和喇叭組成。
筆電:ASUS F6V (P8400)
錄音卡:Native Instrument
喇叭用書墊高了。


KRK-03.jpg


喇叭正面與錄音卡:
整個喇叭的外觀都是圓弧的,好像這樣比較有設計感。不過,說明書上說他們這麼做的聲音比較好。
低音的單體,如同型號所明示的,是五吋。愈大的在低音的表現應該會愈好,五吋是系列中最小的。


KRK-05.jpg


背面:
旋鈕有高音微調(-2~+1dB)、音量。
開關有電源、110/220Vac切換。
插孔有Differential的XLR和phonejack,還有Single-ended的RCA。
當然,還有電源線的插孔。


KRK-04.jpg


看完外觀之後,似乎就要來比較一下了。
既然是接電腦的,就跟本來的電腦喇叭來比囉!
不過,這有什麼好比的,根本是不同用途的產品啊……


比較之下,原來我本來組電腦時隨便買的YAMADA-P3560是如此混濁、箱音。就是有聲音,並且有個subwoofer可以跨腳而已。


KRK-07.jpg


上面是不同用途且等級差異很大的同類型產品(都是喇叭)的比較,那麼接下來比較一下監聽耳機與監聽喇叭的聽感差異吧!
比較的對像是Superlux HD668B,是一對C/P值很高的耳機。


在買喇叭的時候,我另外也試聽了M-audio的BX5a,一開始我還以為BX5a的高頻比較突出,不過聽久了覺得BX5a的高頻攻擊性太強,有點不自然。而HD668B的高頻情況稍微比較接近BX5a,不過沒那麼誇張。
在低頻的部分,RoKit 5由於單體較小,規格書上寫著頻率範圍是53~20k Hz,這也表現在聽低頻時稍微有那麼一點不夠震憾。相較之下,HD668B的低頻在單聽時似乎較豐沛。但是RoKit 5的鼓聲表現似乎更為緊實,下得快收得也快,聽起來是一拳一拳的。在播放電子節奏時,RoKit 5的感覺相當俐落。
在聆聽細節時,兩者都可以勝任,畢竟都是監聽取向的產品。不過音場上,喇叭的立體定位還是比較好。比如說一個Pan在中央的人聲,RoKit 5聽到的感覺就是聲音迎面而來,而HD668B聽到的是聲音在腦內迴繞。
由於高頻的部分RoKit 5聽起來較舒服,在長時間聆聽下它應該會是比較耐聽的。


KRK-08.jpg


整體而言,Rokit 5在聆聽音樂時,每個樂器的位置與發出的每個音粒都清晰可辨,人聲的部分表現得很細緻,長時間聆聽也不會不舒服。
除了極低頻受限於單體大小而略有不足之外,大致上都有很稱職的表現。(極低頻的部分,其實可以另外購置subwoofer)


所以,購入了這對喇叭,可以說是標誌了理性的空間辯證聆聽的開端。

想像一個理性的聆聽模式,與音樂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沉溺其中而更能綜觀全局。
而略有不足的低頻,或許對此反而是一件較為有利的狀況。
(這一段分明就是在賣弄詞藻嘛,甚至還有點阿Q!)


 


最後,說明書上有提醒:記得箱子要留下來喔,這樣搬運會比較方便!
開始工作之後,這對喇叭會被搬到新竹去,所以箱子當然要留下來,放在房間一角。


KRK-06.jpg


2010年8月11日

《勞兒之劫》讀後

說實在這個故事並不複雜,但在作者筆下的敘述方式,對習於理性敘事讀者如我,著實很難不感到難以消受。但在沒有背景音樂的情況下,專心致意地讀了之後,好像這個故事就應該這麼寫。用「合乎邏輯」來形容實在有點奇怪,也許應該說是「感覺對了」吧!


敘事者在前半部分是對於故事一知半解的人,但後來搖身一變成了深陷其中。於是乎,這個由勞兒的流動意念所牽連起來的故事,說故事的人也就一點都不斬釘截鐵。故事裡的主角勞兒是一個讓很多人會想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解剖的角色,若把理智與瘋狂平起平坐地各視為精神狀態的一種,那麼這本書體現了不同於理智狀態的敘事方式。


不過我總覺得,在本書的狀態下,每個人都好脆弱、好容易受傷。


其實我們的生活周遭也有許多例子在實踐非屬理智的敘事方式,比如說,大賣場的廣告單我就覺得蠻瘋狂的。


書名的翻譯還蠻妙的。根據譯者的說明,原書名的Ravissement意指劫持或迷醉,而譯成了「劫」反倒多了一種在無窮盡的時間中輪迴的意思。原文沒有這個意思,但從故事來看卻不能說不貼切。高中國文課提到過翻譯的三個要求是信、達、雅,前兩項應該是基本要求,但是第三項應該算是一種「境界」了。我想這個書名翻譯,應該是達到了那樣的境界了吧!


封面


2010年8月7日

見識次文化的生機勃勃--CWT25遊走

其實,三國演義應該是一部同人誌作品吧!它不就是羅貫中看了陳壽的三國誌之後,創作出來的東西嗎?這麼說,它大概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同人作品吧!


由於這幾年就讀台大的緣故,每次有同人誌展,都會看到捷運站裡四處有人在裝扮的盛況。正好這個學年我在玩軒轅劍五外傳,而網路上又看到有人在宣傳以它為基底創作的同人作品要在這次的CWT25販售,就特地去躬逢其盛了。


大約中午抵達台大體育館,當時入場與購票的隊伍互不相讓地都排得老長。在加入排隊的行列時,那感覺相當悠閒,好像很久沒有這麼悠閒過了。隊伍的每個人,以及每個經過的人,各個都是獨特風景,同時也一同成就了這整個活動的風景。一切好像都很美好,跟現實互斥的那種美好。


CWT25-001.jpg


買到票之後,入場的隊伍就不見了,可以直接走入會場。聽來很輕鬆是嗎?到了會場裡就不一樣了,裡面人擠人的情形真的相當嚇人。前陣子在看《Lucky☆Star》,裡面描述的盛況,原來在台灣也是一樣的。被人流沖過來沖過去,算是門外漢的我大概也只能看看熱鬧。必須承認的是,裡面展現出來的氛圍,真的如幻夢般引人著迷。每個攤位上都在分享著每個創作成品的喜悅,每部作品都是由某些人結晶了心血才誕生到世上的,而攤位上的人與作品的關係又如此親密。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妙的呢?


CWT25-002.jpg


會場裡也有許多盛裝打扮的人,不過拍照的地點似乎是有規定一定得在會場外頭的。我也帶了相機來,體會了一下拍人家cosplay的感覺。記得,拍完要跟人家說謝謝喔!


CWT25-014.jpg CWT25-024.jpg CWT25-0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