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大四聲學:樂器學論文讀後感


 (96下 音樂聲學)


《樂器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課題》讀後感


        這篇文章描述了樂器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作者將樂器學的研究對象分為文獻、實物、圖像雕像等三類,而研究方法則是劃為起源、本體、分期、分域、分類、差異等六種。


        在研究對象的分類上,我覺得圖像和雕像本身應該也算是一種文獻。圖像大致上有兩種形式,畫在紙上的和畫在其它器物,如壁畫、地毯之類的。如果硬要將它們與文獻分開來看待,也許是在於它們比文字還具像一點。不過,兩者都存在一樣的問題:它們都是由一個記敘的人所作,因此受到所作的人的主觀意念影響。這也是在說,這兩者的性質上其實相通的成分還蠻大的。


        在研究方法上,六個方向可以化約為物性、時間、空間和比較三個因素。本體可以說是物性的研究,分期和分域分別是時間和空間,起源分別被時間和空間所包括,至於分類和差異則是基於上述的物性、時間、空間為背景所做的綜合比較研究。


        以上只是試圖把作者的分類做一個一般化的脈絡來理解,至於研究實務上,還是得要採比較細緻的分類吧!之前聽電機系前系主任關於論文寫作的演講,其中提到在訂題目時不要把題目訂得過大,最好將題目包含的範圍縮小,我想在樂器學上也許亦可做如是觀。


 


《探索樂器學研究新方法、反思并重構樂器之存在》讀後感


        文章是作者在一場樂器學國際研討會上的觀察與敘述。樂器學的研究不只是在研究樂器,樂器作為一種物質存在物並不足證成其存在,只有在社會脈絡下樂器的存在才能找到它的意義。也因此,對於樂器的研究,只是把樂器拿來拍拍照、測測音似乎是不夠的。樂器起源並存在於文化之中,其與文化一同辯證發展,而形成今日的樣貌。這麼說來,在文化上的研究、樂器與社會脈絡關係的研究、樂器與人的研究等,應該算是樂器學研究上的要點。


        在自然科學的框架中,並不會去探討意義問題。雖然這不是在否定自然科學具有積極作用,在當代社會中也沒有人能否認它的積極作用,但是它述說了自然科學有其不足之處,而不是面面俱到的。當一項關於人的研究與對人的意義之間全然脫了勾,荒謬性將揮之不去,這應該就是一個學科反思的觸媒了。不只是樂器學,我相信人類的知識大部分都脫離不了與人類本身,或是與自然界有所關聯的這個性質,但是常常人類或是自然的因素會在研究脈絡當中失蹤。這也許跟工業社會體制內在的意識形態有關,而最有本錢去突破它的應該就是學術研究,也因此任何學術界的反思潮流都是令人振奮的。


        另外,文章中提到了在民間知識強調「本土分類法」,以展現對地方體系的尊重與多元文化的思維,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底下應該是值得思考的方向。全球化常常展現的是一個全球範圍霸權擴張,這樣的情況下,回歸本土這件事應該可以給人關於解構這看不見的霸權的省思。




《樂器博物館中的音樂實務探討》讀後感


        這是一篇探討博物館在樂器收藏上如何運作的文章,作者從樂器分類介紹、樂器建檔方式、樂器展示方式、音聲配合策略到其它材料的搭配,一項項舉理論和實例來說明。對一個觀看樂器展覽的觀眾而言,只是看到樂器的外貌是不夠的。觀眾總是希望能看到更多,比如演奏的樣子、發出的聲音、製作的方式、發聲的原理及樂器的文化作用等等。


        對於一場展覽,展示物的安排是要花過心思的,如此才不會讓人丈二金鋼摸不著頭腦。這就跟樂器的分類有關了。文章中介紹了好幾種的樂器分類系統,其中最為當下的博物館所採用的分類方式,是所謂H-S分類法。該分類法將樂器分成體鳴、膜鳴、絃鳴和氣鳴等四大類,且對於各種不同文化下的樂器幾乎都能很快地找到所屬分類,因此廣受採用。但是,如果大家都用這種陳列方式,對於該文化本身有自成一格的分類方式者,該怎麼辦呢?是以H-S分類法來排列,再將該文化自己的分類以註解的方式來呈現,還是顛倒過來呢?也許採用H-S分類法在國際溝通交流上比較容易,但是當展出是以某文化為主題,我認為還是應以符合該文化的展示脈絡來陳列。


        不過,由於H-S分類法大致上是以發聲原理來分類的,在展示其物理上的理由似乎有其先天優勢。比如說,可以基於H-S中的各種分類,挑出展示品中屬於該分類的幾種樂器,建構複製模型,以展示其發聲原理。這樣的展示方式,可以突顯這些樂器較為自然科學的一面。


        至於樂器展出搭配其曲目,甚至是演出的,如果遇上演出方式和曲目都失傳的情況,似乎就沒有辦法這麼做了。能夠做到的,大概只能展示構造,還有猜測的演奏方式而已。對於沒有失傳問題的,把它們做數位化的建檔不失為是一種經濟且配合度高方式,不過這當然比不上實地演奏來得身歷其境。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演奏的環境跟博物館環境相差甚遠,似乎也談不上是身歷其境呢!


        在博物館中再現的,與原本的東西不可能沒有差異。博物館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呢?把一個消逝中的東西保留下來,在博物館裡展覽,這個動作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是為了不甘心它的就此消逝,還是只是滿足一種布爾喬亞階級的幻想呢?如果要沒有這樣的疑慮,該採取什麼樣的收藏方式呢?


2008年3月24日

台大話劇社的星期八

簡單的說,這是一部有雞巴的作品,話劇社居然也出了這樣的東西,這讓我感覺蠻振奮的。好像不再意圖用任何群眾共識的形式或材料來與群眾溝通,而是生硬地將不假修飾的原始衝動做為傳達的媒介。所以它還蠻有雞巴的,也還蠻雞巴的。整個行動一氣喝成,一幕到底,好像快要找不到什麼傳統元素了。最後我看到有觀眾趁燈暗移個坐位,再燈亮時已經謝幕。


整個過程是個相當折磨,但是我覺得彷彿折磨在其中並不被做為一個表達的手段,或是意圖這麼做但是失敗了。如果要說有看到什麼的話,我覺得它仍舊是在台上發生的,而沒有在觀眾的感官生理或心理的層面上發生。大概是對這樣的東西,我期待它可以去傷害觀眾吧,可是它並沒有,觀眾還是安然地旁觀,而再多的針都是剌在演員身上的。但是,我是不是也在期待什麼固有的形式呢?我真的有看到什麼嗎?這整件事是有待商確的。



要說找不到什麼傳統元素也不盡然,劇場裡的權力關係並沒有改變。



作品好像並沒有真的成功,不管原本要表達的是什麼。不過就像阿多諾說的,作品的藝術性存在於它的失敗。若這只是一個開端,而往後會有進一步的行動,相信是值得期待的,就看還要變什麼把戲嘛!



結束時還是要弄個座談什麼的,要不然徒然地留下茫然的觀眾,太不負責任了。

泛音列沉思


西洋音樂理論所謂的泛音系列上,除了基音的一度、五度、大三度等,

不明顯的其實還有小七、大九、增四、大七等。



可是物理上不是說音色由基音及其泛音組成,

而這些泛音根據傅立葉轉換,都是些倍頻。



所以,應該只會是八度、十六度、二十四度……雖然不會這麼命名。

怎麼會有五度、大三度呢?



而且,不同的音色由不同的泛音組成,是不是該有不同的泛音列?



在人耳可清楚辨認音高的頻率範圍之外,

雖然人耳聽得到,但是各個倍頻已經聽不出來八度關係。

(所以感官的對數關係也是在一定的範圍,小信號模型嗎?)

那些不是八度關係的泛音會不會是這麼來的?其實是一種錯覺?



還是,這其實是一種集體自我催眠?






我之前耍寶了,其實它的關係應該是這像下面的表格。



可以看出在越高倍的泛音,音程距離會逐漸減少。

這是因為泛音列是倍數關係,但人對音高的感知是對數關係。



另外,在10個泛音出現的減五度,它其實是落在完全四度和減五度之間了(對數值小數部分接近0.5),

並且它的能量應該很小了,所以也不太容易讓人聽得到。












































































































Fn/F0 12log2 Fn/F0 四捨五入 除12餘數 音程關係
1 0 0 0  
2 12 12 0  
3 19.01955 19 7 完全五度
4 24 24 0  
5 27.8631371 28 4 大三度
6 31.01955 31 7 完全五度
7 33.6882591 34 10 小七度
8 36 36 0  
9 38.0391 38 2 大二度
10 39.8631371 40 4 大三度
11 41.5131794 42 6 減五度
12 43.01955 43 7 完全五度
13 44.4052766 44 8 小六度











2008年3月14日

我的一票拒投馬謝!你的一票怎麼投?百人百字募集


人民火大之百人百字網路串連:我的一票拒投馬謝!你的一票怎麼投? http://www.nobnog.org.tw/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a154

在上面連結的網頁留言就可以了







不管是藍還是綠,

對人民都是虛情假意,

唯有對自個兒的利益才是個甜甜蜜蜜。



狀況如此,

做為人民的如果還有一點兒清楚腦筋,

都該知道不要成全不把人民當做東西的人的野心。



時勢如此,

我只好帶著筆在選票上寫上「以上皆非」,

聊表心意。



p.s.去掉標點符號正好一百字。

Arch Enemy live @ Taipei


一場金屬演唱會,現場總是一堆黑鴉鴉的人,一個個兇神惡煞。

但是,他們排隊,他們領號碼牌,他們一個個把包包打開來給小弟聞香,

這件事本質上是乖巧的。



看台區好高好遠,而高頻的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損耗得很快,

所以聽覺效果上很自然會是悶悶的。也許可以在看台區加高音喇叭試試看。

今天的人好多,是最近看的幾場中人最多的!



安靜的地獄真是個清新脫俗的團,說出「這是斯巴達」的時候我笑了,縱然我沒有看過。



弓形敵人的主唱一整場都充滿活力的感覺,真好。

左邊吉他手真是個哇哇大師,哇得很讚。

打在鼓座上的燈好閃又切得好乾淨,有時會忍不住注意一下那個燈號。



他們的專輯我只聽過wage of sin一張而已說實在,不過有在Youtube上做一下功課,

大部分的曲子都不算太陌生。



看台區上很奇怪,左邊的人都站了起來,右邊的人都坐著,畫面很有趣。



以前人家常說,黑死入門團首推COB,現在看來應該要改推Arch Enemy才是。

2008年3月9日

白雪綜藝 - 胡BB風月救風塵


這真是太有趣了!

所有的人都會是笑著走出劇場的!



這是白雪綜藝 劇團的新作,

劇本是改編自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以扮裝和歌舞團的形式來呈現。

所謂歌舞團,是用當代的曲調來取代所謂曲牌嗎?



這個演出的音樂部分是由著名的孔鏘老師所設計,的確相當有綜藝感,

許多耳熟能詳的曲目都在演出中串插出現,其中最新的曲子應該是練舞功吧。

對於聽金屬的人,其中也有用刺客版本的「太陽出來又落山耶~~」

但是由於錄音年代的關係,與現場其它用kb重做的曲子比起來,單薄了一點。



都說是扮裝了,台上演員不管男的女的,下了戲之後都會是男的。

但是松田丸子的扮相真的好美喔!如果事先不知道真的就不會知道了。

整部戲的色彩都很艷麗,簡直可以用做電視機廣告的畫面那種程度。

音樂很大聲,舞蹈場面也很華麗,以前所謂的歌舞團真的是這麼表演的嗎?



這個團體的作品應該是值得推薦的,

至少,看了這部之後,如果下一部出現的話,我應該是會再去看的。




白雪綜藝‧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