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兩個對立史觀的暖化末日


線性史觀下的全球暖化

在善惡對決的最終戰場,到底哪些人可以上天堂,哪些人必須下地獄,總算是有個完滿的結果。
而人類歷史在此也畫下終點。
如果全球暖化的結果將導致人類再不適存於世界,加速航向最後的審判是一個果斷的決擇。

循環史觀下的全球暖化

加速的循環,大約只是一個更大的循環中的一小部分。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經之路,而人類也沒有理由超越此循環的進程。
而在這之後,地球會再冷卻下來,孕育下一個循環中,另一個文明的誕生。
那之後,也許一樣的故事將再重演,這樣的循環形成了宇宙的穩定。

2009年12月27日

12/26 演出心得筆記


在the Wall的幾次演出,我都覺得我在內場聽到自己的音色很奇怪,好亮好尖,有曙光的感覺。

可是我本來調的都是比較低沉的聲音啊!

而我好像也是每次都站在舞台的同一邊,結果一樣的經驗不斷地重覆。

不曉得其它位置聽來如何?也許不一樣吧!



這次讓我驚訝的是,據說從台下聽來,完全不是這麼的回事。

我以為我的聲音好尖,而另外一把吉他的聲音好悶,

結果我收到的指令是相反的,高頻要再多一點。

也就是說,內場和外場,就我的位置聽來,頻率分布居然是相反的。



我在想這會不會是一個貼心的小設計,

其實是為了讓樂手能清楚的聽到自己的聲音,

於是乎就把正對音箱的監聽,在該音箱的音色做了比較突出的設定。

整場下來,我在自己的聲音的部分,真的都聽得很清楚。



The Wall 就甘心耶!



Pictures of Crescent Lament as ChthoniC's supporting band @ the Wall, 12/26/2009

2009年12月25日

98上,能源與環境:核能發電成本 Progress Reports part.2


Progress Report #5


這個禮拜我讀了來自《Nuclearinfo.net》的《Cost of Nuclear Power》。在這篇文章裡認為在之前美國的核能產業之所以沒有達到「容量經濟(Economy
of volume)
」,是由於舊型反應爐的設計缺陷、興建與運轉需兩張執照、及以各個電廠的設計不統一的緣故。從法國的經驗來看,在統一規劃、大量建造的情形下,搭配新型的反應爐,核能發電的成本可以再降低。

除了興建與運轉的成本之外,文章也提到了目前對於核廢料終極處理,以及電廠退役的成本的估算辦法。核廢料的部分是以每度發電撥出0.1(美國)0.13(瑞典) cent USD或興建成本的10%(法國),投注到相關的研究經費裡,來作為此議題所需的成本。而電廠退役的部分,美國核能產業的經驗值是每座電廠平均300million USD,而瑞典和英國則分別以興建經費的10-15%和每座反應爐1billion pounds的金額計算。不過在Hanford Nuclear Weapons reactor的經驗,預算為5.6 billion,但實際的清理花費了兩至三倍於此金額的資金。

另外,文章提到了中國的核電發展,包括目前的興建計畫與電廠設計,宣稱可以達到比西方國家更低廉的興建成本($1000-1500 per KW),而同型反應爐(AP1000)在美國的平均建廠花費為$3500 per KW

最後,文章也針對不同的興建時間與利率,在不同的電廠興建成本下,估計了每度電的發電成本。









Progress Report #6


這週我所閱讀的是來自Mendocino
Environment Center
Greg Bourget所寫的一篇名為《The True Cost of Nuclear Power
的文章。與之前幾週不同的是,之前幾週所讀的文章立場都偏向支持核能發展,將其視為達成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方式。那幾篇文章的撰寫年代都離現在蠻近的,其
中主要的訊息是:「近年核能電廠運轉逐漸穩定,開始能夠預期獲利。而只要能夠採用新型的反應爐設計、縮短營建時間、增加發電容量的使用比例、減少法條上的
干預,核能發電的成本將可與與燃煤、天然氣比美。」在其中,核能至今仍然無解的核廢料問題,以及目前的記錄是耗費變動大、常常超出預期的電廠除役費用,都
可化約為「每度電撥出多少預算來成立處理基金」。至於一些外部成本,比如說發生意外時對社會造成的損失,則是因為核電場會管理得宜,化約為其加強安全措施
的成本。

至於這週讀的文章,立場則是傾向反對核電。不過要注意到,這篇文章的撰寫年代較早,為2001年。其中所提出的理由包括:核電成本高昂、造成稅政負擔與金融隱憂、大量隱藏的成本轉嫁給政府與納稅人、發生意外的損失極大、過程中的放射性物質洩漏造成了眾人健康的外部成本。另外,更重要的是,自從1992年起,美國一連串的核能去管制行動開始後,在增進能源使用效率的計畫投資就大量縮減了($1.7 billion to 900 million),然而這類計畫卻能夠使得能源使用節省高達數十倍的花費($27.5 billion)。有調查相信,美國有一半的能源是在使用的效率低落下消耗掉的。光是以政令推動家用與工業用電的節省,就能使得能源需求減低22%,而這幾乎就是核能所占的發電比例。也就是說,能源節省可以取代核能,同時也避免了核能所造成的種種風險。











Progress Report #7


        這次整理的內容分別來自兩份文件,一份是一位來自維也納的物理學家探討核能燃料循環(Fuel Cycle)的演講稿,另外一份是由芝加哥大學所發表的核能經濟效益探討的投影片。

        這位物理學家基本上是反對核能的。他的演講中針對「燃料循環」進行了批判。首先,這個循環的終點最終處置仍舊是不存在的,而過往曾經有的承諾都一再地落空。而且,鈽(Plutonium)的再處理(reprocessing)這個路徑也是在經濟上不可行的,因此它不是可利用的資源,而是令人頭痛萬分的放射性廢棄物。另外,這個循環過程中其實有更多的open end440,000噸的開採,最後進入循環的只有33噸,而這33噸以外所造成的傷害也是長久無可抹滅的。由於造成的影響在時間的尺度上涵蓋甚廣,光是開採過程中,基於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資料來算,每一個Giga-watt的核電廠,每年會造成幾乎一百個人的死亡。也就是說,從社會成本的角度來看,現今的算法是過於粗糙而低估了開採影響與最終處理問題的。

       
開這些不看,光是從一些成本比較的報告來看,核能就並不比其它化石燃料便宜。而且從後來新建的數量降低來看,核能應該要排除在能源選項,而不是化石燃料的
替代方案。而真正最便宜的能源,是節省下來的能源。從奧地利的例子,若藉由各種節能的方式與技術的發展,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下,能源應該可以節省
50%,而不是一定要維持在高能源消耗才能維持現代的生活品質。

        至於芝加哥大學的報告,基本上的意思跟MIT的報告很像。而它的結論是,在政策的配合下,一開始的核電廠成本仍會高於大多數的化石燃料,但是之後的核電廠會受惠於學習的效應、降低的風險成本、銀行利率的友善、不超過五年的興建時程,而變得能與化石燃料比美。甚至,若二氧化碳排放要計入成本的話,核能將得以勝出。

        不過,是否核能真的就沒有二氧化碳的問題?接下來我想找找看有沒有相關的資料。因為在Bossew的演講稿中有提到,但因為演講的時間不夠,所以沒有詳細說明。

 


98上,能源與環境:核能發電成本 Progress Reports part.1


Progress Report #1
        由於題目是探討臺電核能一廠的發電成本,於是這個禮拜我先閱讀一些核能發電的背景知識,選擇的資料來源是本課程的參考書《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的”The Promise and Problems of Nuclear Energy”這個章節。書中敘述了核能發電的原料、反應爐、發電系統、環境議題、政治問題還有一些核融合的現況介紹,其中有一節叫”The cost of Nuclear Power”,就題目而言看來與預定報告題目的相關性相當大。

        上週上課也有提到,核能發電的成本當中,燃料成本所佔的比例並不高,書中甚至論述即使燃料價格倍增也對每度電的成本不大有影響。其餘的成本包括初期的興建成本、廢料處理以及退役程序等等,其中興建成本的變數很大,在不同地方、不同環境下的狀況都不同,所以核電廠很難有標準化的成本預估。也因此,如果研究題目是核一廠的話,這一部分的資料來源也許只有跟核一廠直接相關的才有參考價值,而無法以其它電廠的資料來化約。

        下一步我想先試著在網路上找網路上與核一廠有關的相關資料,不過預計大部分的資料應該會是簡介性質,而不會提到發電成本這個層次的事情。

  • References:
  • Ristinen and Kraushaa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2/e, Wiley Inc, 2006.
Progress Report #2












        就核能電廠成本這個議題,我找了一些網路上的資料,不過還沒有仔細去閱讀它們。基本上,如果是要算出核能一廠的發電成本,似乎還是沒有找到直接相關的資料。而就普遍的核能發電成本的討論,是有一些文章在探討這個問題。

        中文的資料有:

其中第一篇的年代久遠,而第二篇是專門討論外部成本的問題。

        英文的資料有:

裡面有專門章節在討論核能的成本問題。

這兩篇也是討論核能成本要怎麼計算的文章。

這三篇都是文章,我想應該是比較批判性的探討核能成本問題的文章。

另外,Wikipedia也有這樣的詞條:

        以上的資料都是「如何計算核能發電成本」的相關文章,但是如果要探討「如何計算核能一廠的發電成本」的資料,似乎還沒有著落。這樣的問題,可能要直接找到台電的資料,比如說預算書之類的。從網路上找到的蛛絲馬跡,除了知道這樣的文件會送交立法院審核之外,並沒有文件本身的蹤跡。































































Progress Report #3


        本週我看了MIT 2003 reportNuclear Power Economics章節,還有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The Economic of Nuclear Power報告。底下是分別看過這兩篇文章後所做的筆記。

           Chapter 5 of MIT 2003 report: “Nuclear
Power Economics”

           該文比較了在其所謂Base
case
的狀況,搭配幾個對於未來的燃料成本、技術更新、碳稅考量的不同情境預想,核能、燃煤與天然氣(Gas CCGT)的發電成本。之所以選擇這三種方式來做比較,是因為它們都是適合應用在Base load情形,發電容量(Capacity)使用率較高的選擇。在沒有碳稅的狀況下,只有在對於核能的假設都是在最佳的狀況,而在化石燃料部分(煤與天然氣)則是都在最糟狀況,核能才能勉強足堪與化石燃料在成本上一較高下。但是,如果加上考慮碳稅,而且並非預想情境中碳稅最低的例子,那麼核能的成本有可能低過天然氣,雖然跟煤比較還是高了一點。

至於更先進的燃料循環(Fuel
Cycle)
或碳封存等塑因素,文章認為目前看來都是不經濟的。後者除非在碳稅甚高的狀況下,才有可能在經濟考量下被納入可能性裡面。

所謂的核能最佳情境是:建造成本降低25%、運轉與維護成本降低25%、建造時間縮短為4年、投資環境與化石燃料相同。其中最後一個條件我無法理解,這三種發電方式在各自的投資環境有什麼不同。

這樣子的分析,是奠基於電力市場自由化的假設,所有事情都以成本來考量。而實際上還是有些國家傾向於由國家來運作電力系統,政策、補貼會造成與完全自由化的電力市場不一樣的環境。而文章評價這樣的狀況會是效率不彰,而終究會在面臨壓力下轉向自由化的。

另外,這篇文章的分析,並不考慮非CO2的廢物排放/處理成本,如燃煤的硫化物、核能的放射性廢棄物等等,也不考慮如核武擴散的潛在危機。或許是這些部分的成本難以評估,但這些部分也包涵了核能最被詬病的問題。如果成本估計並不考量這些事情,似乎是不夠完整。但是,也許是自由化的假設,有些事情的成本常常不是被算在運作的公司頭上,而是由整個社會來默默承擔的。

2008,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The Economics of
Nuclear Power”

這篇文章條列了許多不同的地方的研究資料,舉證核能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從這裡面的文字看來,核能幾乎只有優點,而其它不管是化石燃料還是風力發電,都無法與核能競爭。

基本上這篇文章也是站在「推動核能發電」的立場,不過完全就是商業考量,不若MIT報告還加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個理由。整篇文章看下來,比較像是一個在介紹自家產品的商業簡報。

這篇文章基本上在整理世界各地的研究資料,其中也包括了MIT 2003的報告。其它被引用的報告內容我不清楚,不過就MIT 2003的部分,它直接引用了其中的「最佳狀況」,說這是「符合業界期待」的條件。因此,我認為這篇文章的引用過程過於簡陋,相對的考量的因素就不夠仔細。























Progress Report #4




本週我閱讀了台電核安處刊在核能安全月刊上的《核能外部成本分析方法之研究報告》。談到核能發電成本,就包含了內部成本與外部成本,前者是直接的資金支出,後者則是對社會或環境確有影響,但沒有化為資金開銷的部分。

從文章裡的觀點,核能發電的外部成本包括燃料循環過程的環境實在與潛在事故影響,其中有短期、中期、長期的項目,電廠退役的資金花費,政府支持相關研究的花費,能源供應的多元與穩定性等等。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外部成本,在核能發電的例子,都已經藉由保險、預先籌措基金等方式轉化為內部成本,並轉嫁到電費裡,成為發電成本的一部分。而根據文章裡的數字,這些數字化的外部成本所佔整體發電成本的比例雖然在各國的狀況不同,尤其國家核能規模較小的狀況外部成本比例較高,但整體而言約在10%以下。而外部成本中無法以數字估計的部分,文章認為這些都是正面的外部成本,不會影響發電費用。

不過像這樣的方式,把所謂的環境影響、工作傷害都轉換為成本的方式,從非資本邏輯的角度來看,在價值上有是有爭議的。對於願意接受一項危險工作所要求的額外代價,直接就轉換為生命的標價,看起來總還是不太道德。這裡面的邏輯,並不把人當做是特殊的個體,而是一種具有特定價格、可供買賣的物品。

另外,在核能發電燃料循環目前仍然無解的最終處理問題,似乎並沒有被當做一件議題,而是直接計算為某個處理費用。這樣的計算方式可能在這個問題仍舊無法解決的狀況下,失去其合理性,造成估算與實際成本未可知的差異。


2009年12月3日

李遠哲的抗暖化演講聽後雜感


    昨天李遠哲先生在台大博理館舉行了一場名為「面對新時代的挑戰」的演講,其實講的就是氣候變遷的問題。基本上的論點我大致能同意,不過有些小地方聽起來怪怪的。

    首先:「大家住宿舍就可以放心做研究到12點了。」這到底是在講節省交通的耗能,還是創造超時工作新高峰啊?

    然後:「前進百大的數字太大了。」雖然他說了上海的評鑑是一篇碩士論文的成果,也說前十大的學校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最後還是把名次當做焦點,沒有什麼不同啊!

    還有:「在高中時就把人文、科學等方面都學會。」我忘了整句怎麼說的,但是意義大致上就是把「通識教育」的終極目標在高中就完成,也難怪他會成為教育改革專家了!而且,不管是人文還是科學,裡面有很多更細緻的面向,不是高中之前的一言堂教育(一綱)能夠說得清的,甚至不是教育就夠了的。如果這些在高中就完成,我認為那只能是洗腦而已。

    另外,氣候變遷的議題,我想還是脫不離了文化面向。如果說如同他也這麼說的,這些是科學發展的黑暗面的話,光是用科學可能並不足以處理這樣的問題。而且,如果是因為科學的話,這不就跟文化有很大的關連了嗎?這些是從歐洲的啟蒙運動以降,發展出來的世俗精神,接續殖民擴張與美洲大陸的開發,一路下來的結果。這麼一來,其中西方文化的味道還不濃厚嗎?

    不過,還是請大家好好節能減碳吧!怎麼樣才能讓溫度升高不超過2度C呢?而2度C是不是還是不夠呢?

2009年11月21日

歌詞翻譯:Pain of Salvation - People passing by


Pain Of Salvation - People Passing By



[lyrics by: daniel gildenlow]

[music by: daniel gildenlow/daniel magdic]




[Part first: awakening]

[Daybreak:]

A September sun emerges through clouds, chasing across the sky.

Thoughts are evoked behind detached eyes but people are just passing by:

With smiles for protection.

Unable to see

behind the creature that he seems to be.

Once he was a child with burning desires

with hopes and dreams of what was to come.

So he's lost some faith but still there are fires

deep inside that he must drench to numb.



If we could try to share some of his wounds just for a while.

But we're all just people passing by!



[第一部分:甦醒]

[黎明:]

九月的陽光在雲間穿梭,競逐於蔚藍天空

冷淡的眼眸後有靈光一抹,但人群只是倉促走過



自我防衛的微笑面具 無法看見

在眼根所見的背後 有著什麼東西



當他還是個孩子,有著炙熱的雄心

未來充滿了夢與希望

而今信心盡失,深處的火焰

無論如何只能淹死在麻木中



如果我們可以試著,分享一會兒他的傷痛

...但我們只是路過的人





[Midday:]

He's searching through crowds for one that is gone.

Rejecting the facts one more day.

Talking too loud to silence the glow. Coldness becoming his way.

Empathy can't reach through all that blame!

Smiles now forgotten, locked in their frames!

Now he's counting time in beggings and bottles

fading away beneath old news.

So he lost a war: "will I be dead very long?"

He can still hear his voice through the coldness!



If we could try to ease some of his pain just for a while.

But we're all just people passing by!



[正午:]

他在人群中尋索著不知去向

又一天,隔離禁絕真實

過於喧囂,激動心緒無法平息

路途因而變得寒冰冷洌



同理心穿不破 所有的責備

笑容已被忘卻 深鎖木框裡面



敲著乞食的破碗與酒瓶計算時間流洩

容身在過時新聞中的他,日漸凋謝

輸掉一場戰鬥的他自問:「我是不是能早點死去?」

聽見的只有冷漠所反射的,他的回音



如果我們能試著,輕鬆一會兒他的苦楚

...但我們只是路過的人



[Part second: memorials (instrumental)]



[第二部分:追悼(器樂)]



[Part last: nightfall]

Once he was strong, and filled with visions.

With life ahead he set his aims.

Then things went wrong.

Now his ambitions have turned to smiles conserved in frames.

Still could be strong could be a prophet!

He would teach truth to every man!

He'd see the light through every shadow, but Entropia denies he can!





[終曲:日暮]

曾經氣盛年輕,滿堆的視野緊實充填

在意味將來的生命裡,設想了他的目標

然而事情走了調,那些勃發的雄心

成了收藏在相框裡一張張的笑臉



還是能夠奮勇,能夠引領眾人

教導每個人何謂真實

他會在無盡陰影中看到透出的光

但這混沌世界將他拒絕!



He's sitting numb while dusk is falling. Alone he whispers his "goodnight"

Turning away, when sleep is calling, from all the people passing by...



薄暮低沉,他麻木端坐

孤獨地嘆下:晚安

轉身,該睡了,背對著那些路過的人...







2009年11月15日

啟蒙


大約在十六、十七世紀的時候,歐洲啟蒙了。
在啟蒙之前,東、西方的思想似乎有某些相似,
比如說柏拉圖和儒家的音樂觀,是有些雷同的地方的。
啟蒙了之後,以和諧為價值的世界,轉變成以奮進為價值。
轉變之後,從前的價值退了色,漸漸變成了負面的事物。
而在這段時間發展出來的一連串意識,在成熟之後,快速地擴張。
這也逼得其它的世界硬是要被它同化。

這個啟蒙攻城略地的過程,挺像是突變的癌細胞,不斷地迅速擴散。
到了現在,這些不同的世界所共同生根的基礎,似乎不能再保持這些日子的樣貌。
不知道,這樣算是第幾期的癌症?

2009年10月21日

Children of Bodom Live at Taipei


    其實我真的有收的片子只有Something Wild, Are you dead yet,和一張Hate me的單曲,即使跟別人借了Hatebreeder和Follow the Reaper的時候都覺得很驚艷,而後來的片子其實並沒有接觸。今天晚上看的COB現場還是讓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在看台如此遙遠的距離,而聲音其實有那麼一點糊的情況下。一大部分的曲子仍然是那麼有印象,而其中的元素組成簡直就包含了當初把我拉進來聽金屬樂的幾乎所有成分。而那些今晚就活生生的在十幾公尺之遙的台上,伴隨著有點悶熱和奇怪味道的場地。電腦燈就像跟我有宿世冤仇似地,不斷地阻止我把舞台上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硬是要粗暴地戳進瞳孔裡來。

    今晚的人還真不少,樓下的狀況我不太清楚,不過看台區是坐滿的。而且COB還沒上台,這邊的觀眾就已經站起來了,不像前幾場看的演出,看台區的觀眾從頭到尾都保持文明社會的理性制約。

    之前在國軍文藝中心演出過的兩個團,後來都有再次舉行的演出,而且都在中庭很華麗、效果也還算不錯的自由廣場演藝廳。也許還會有下一次吧!

    COB襪子!


10/21(三)   19:00  Children of Bodom           國軍藝文


Music Video Collection

From "Something Wild" (1997)
Deadnight Warrior

From "Hatebreeder" (1999)
Downfall

From "Follow the Reaper" (2000)
Everytime I Die

From "Hate Crew Deathroll" (2003)
Needled 24/7
Sixpounder

From "Are You Dead Yet?" (2005)
Are You Dead Yet?
In Your Face
Trashed, Lost & Strungout

From "Blooddrunk" (2008)
Hellhounds on My Trail
Blooddrunk
Smile Pretty For The Devil


2009年10月5日

流浪之歌音樂節--南


我去看了今年流浪之歌音樂節的主舞台部分,為10月3、4日兩天,在台北市中山堂裡面。



Day 1

第一個上場的是林生祥和大竹研。

大竹研的吉他真的彈得好棒,我第一次現場看,看他彈琴真的是享受。

今天的演出分兩個部分,前面是唱已經錄過專輯的歌,用兩把民謠吉他伴奏;

後面生祥改彈月琴,是以鍾理和為主題、進行中的創作計劃。

不過,時間沒抓好,後半部只唱了兩首吧!



第二個上場的是Kol Oud Tof,由來自三個不同地方的猶太人組成。

團名翻譯是「聲、弦、擊」,所以配制是怎樣就很清楚了吧!

聲是一位女歌者,一邊吟唱,身體跟著自然舞動,真的很迷人。

弦是一位盲人烏德琴手,是琴頭彎很大的樂器,音色讓人跟它琴身的形狀聯想在一起。

擊是敲擊樂器的演奏者,手腳並用地同時打好幾個,有點像打爵士鼓;

他還真的有用踏版踩像大鼓的東西,那個大鼓很淺,聲音很Q。



第三個上場的是Habib Koite,是來自Mali的歌手。

由於台灣沒有Mali辦事處,所以請不了整個樂團,只有他一個人。

他演奏很像實心電古典吉他的東西,不過調弦法會不斷更動,

旋律的質感因而不再像吉他了。

來自非洲吟遊詩人的自彈自唱,人琴合一,節奏在血液裡流淌。



晚上在比較大的廳演出的是來自法國南部的Lo Cor de la Plana,

使用的元素有無伴奏人聲合音、手鼓、擊掌、腳踏。

他們的和音好好聽,還玩了用拆解的語言組成的節奏,相當魔幻。

另外,第一次覺得鈴鼓是很炫的樂器,雖然打鈴鼓的人只有在頭和尾時上來插插花。



Day 2



Nityalila Band根本就是個民謠搖滾樂團吧!

據說Bass是玩Hip-hop的、鼓手是打Hardcore的、吉他手是彈爵士的、

手鼓手是搞Alternative的,搭配一個玩民謠的主唱兼吉他,

以菲律賓土地上的各種文化內容做為題材在創作。

主唱的聲音真的很棒。

那種突然節奏很強烈的段落也很漂亮。



Sam Karpienia根本是個...Grunge?我實在很不會分樂風,

不過他們根本就是個搖滾樂團,只是沒有用吉他跟Bass而已。

他們用了某種北非的樂器,類似12弦吉他的兩兩一組,

不過只有四組,而且是同音,沒有差八度;

另外音箱的部分也跟吉他長得不一樣,水滴狀吧。

裝拾音器,過破音效果器,進amp。

怎麼會在這個場合聽到這麼吵的東西啊,超High的!



晚上大亂鬥,最吵的還是北管啊!相當憾動人心。

慶和軒、Pekko Kappi、鍾玉鳳、大竹研的成果發表,芬蘭人用二胡拉北管曲目;

我對Pekko Kappi還蠻有興趣的,他本身演奏的樂器音色好滄桑,可是我沒錢買CD了。

生祥、大竹研、Habib Koite在弄沒有炫技的G3,不過前半部其中一個是月琴;

反正都是同一個樂器家族的。

Nityalila和Kol Oud Tof的合作相當精彩,中東配東南亞、傳統配現代;

如果不看後面那一組,算是比較有聲有色的(畢竟是兩個樂團,前面都是個人居多)。

Karpienia和Lo Cor de la Plana根本早就認識了吧,

他們根本就是同鄉,搞不好已經練很久了吧,配合得讓人以為就是同一個團啊!



第二天晚上,主持人萬芳說明年會停辦……



林生祥、大竹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JKo8RVBuPg



Kol Oud Tof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J_E1P_wQ7Q



Habib Koite

http://www.myspace.com/habibkoite



LO CÒR DE LA PLANA

http://www.myspace.com/locordelaplana



Nityalila Band

http://www.myspace.com/nityalilamusic



Sam Karpienia

http://www.myspace.com/samkarpienia



Pekko Kappi

http://www.myspace.com/pekkokappi

2009年9月29日

記錄片:《我們來抗議吧》


記錄片:《我們來抗議吧》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6689

線上收看,有中文字幕。

這是關於韓國網路草根動員案例的記錄片,
記錄了在李明博開放有狂牛症疑慮的美國牛肉進口之後,一連串的網路訊息傳遞、與群眾動員過程。
在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訴求團體的加入、媒體的變化與群眾的自發行為。
韓國真的是個很特別的民族,不得不承認他們的人民真的很硬、很有骨氣。

那位李明博就是當初揚言要做國家CEO的總統,而馬英九在競選時似乎也有過說要向他看齊的言詞。
最近在看Naomi Klein的《震撼主義》一書,總覺得這個CEO總統的說法讓人很不安。
感覺好像暗指著要變賣國產,把所有的公共服務盡數私有化,
讓這些許多民眾依靠著的基本生活需求,變成商業逐利的戰場。

前一陣子有個新聞是說,台灣的舉債已經到達新的高點了。
這會不會是一種為基本教義派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所做的準備呢?
是不是台灣也會走向水與電力,甚至警察和軍隊都由跨國企業承包的路子呢?

難道就是因為這樣,在之前的水災,政府才會這麼不吝於展現自己的無能,
原來他們想的就是一個專門負責把所有職能發包出去,本身不需要具備這些能力的一個,大無能政府嗎?


之前台電舉辦的說明會也都會提到電力自由化,和經營多角化的事情!
說不定,再過不久,台電也就不再是什麼鐵飯碗了也說不定。



2009年9月28日

《周瑜》


昨天帶我老媽和老妹,去新舞台看春美歌劇團的《周瑜》。

整個演出都相當精緻。舞台道具服裝布景之外,投影的部分更是弄得美侖美奐。
只是從看台區看下去,舞台燈光反射得有點刺眼,不知是否與錄音的考量有關。

現場的金石絲竹演奏相當具張力,要柔美要磅礡都沒問題。
曲牌部分用了很多傳統的七字調、都馬調,保留了歌仔戲的原味。
新編的部分也不錯,尤其周瑜和小喬初相會的部分,相當動人。
不過有一個我猜是電子琴彈的Bass聲線,有點怪異,所幸它的音量很小。

春美演出的周瑜駕勢十足,氣宇非凡。
她的唱腔也很有個人風格,感覺相當果決有力。
雖然而耍槍時有幾次失手,不過瑕不掩瑜啦!

劇本以三國時代為背景,不過蜀漢的人物一個也沒有出現,
論述的中心跟一般民間故事不一樣,算是有新意了。

散戲時,看看時間,才發現這戲居然演了三個小時!

2009年9月27日

《親愛的,你在哪裡?》


現在的台大話劇社好有趣喔……不,這句話不能這麼說,應該是:
幹,現在的台大話劇社好有趣喔!

承襲著之前的高度實驗性路線,這次也展現了不傳統的風貌。不過,這次平易近人了許多。
所玩弄的素材,許多人大致上都會相當熟悉,這給了人某種親切的安全感。
除非,有一個不上網也不看電視的聖人,他的關懷自然會是別的層面的事情。

演出的場地不是傳統的劇場空間,而是一個不需要在一開始宣告不能吃東西喝飲料的地方。
在劇情裡,也一定程度地應用了這樣的空間,而不只是在台上演出。
這讓人想到之前在破報上看到,藝穗節的主辦單位沒有成功的,對演出團體的期許。
如果這是藝穗節的演出,那麼這樣的形式恰好符合了該活動主辦單位的期待。
但是這個演出跟那個活動沒有關係。

有幾個地方表演者講話比較不清楚,如果是符合其角色,那麼是說得過去的。
不過有一兩個地方好像找不太到理由,除非說是刻意要讓觀眾主動採取偷聽的姿態。

最後,好像真的沒有一個讓大家安心的,踏實的主題。
還是主題就是「導演是個賤人」呢?

試膽時間:2009.09.26  15:00  20:00 | 2009.09.27  15:00
試膽地點:Comedy Club (臺北市泰順街24號B1)

2009年9月24日

Razavi 台大電機座談會


今天寫課本狂人Razavi來演講。其實不是演講,算是座談會吧!

果然,對於一個寫了七本課本和兩百多篇期刊論文的人,大家對他的時間管理都很有興趣。
基本上,他把時間切成一大塊一大塊,最小單位是半個小時,而在每個區塊裡,都嚴格地只能做一件事。
比如說在弄跟通訊有關的事情,就不去想積體電路的東西。
而對於像手機、MSN之類的分心好幫手,最好在這時候都敬謝不敏,
要處理那些東西,不能在區塊裡面做。

對研究生,每週工作40個小時是退休生活,標準是60小時。
通常教授比研究生還努力耶,你說怎麼著!

在公司裡面做研究,能夠直接看到研究成果化為產品。
但因為樂於傳道授業,所以他選擇在學術界,也比較沒有業績壓力。
也因為樂於傳道授業,他寫了這麼多課本,與世界各地的學子交流。
而在寫課本的過程中,也讓許多原先沒有理清的細節更完備了。

書中有許多細節的東西,這些細節的東西需不需要都學呢?需要!
對於課本中的練習題,他的做法是全都做,做不夠還找別的課本來做。
在其中可以異中求同、再同中求異,這個過程能夠激發他的興趣。
比如類似的題目其間會有所不同,而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說法。

對於大學等級的入門微電子學,他認為sedra/smith本裡有許多東西已經不夠modern,
因此,他寫了一本新的微電子學課本。
之前的課本是從一個大的架構開始,再往細節鑽;
而他的課本要從各個建構單元開始,建構出大的全景。

在挑研究生的時候,除了一些應具備的要求,
像是修過什麼課之外,他也會看看成績單。
如果有科目的成績特別低,就問問該學生是怎麼回事。

他們實驗室裡有一個傳承的制度,
是由學長來教導新進學生,關於他們的研究成果的東西。
大約是一週兩小時的課程,會持續一段時間。

對於CMOS是否會一直是主流的問題,
他認為就算元件的建構方式有所改變,
對於電路層次的設計來說,變化並不會太劇烈。

2009年9月23日

Exodus 台北演唱會


今天晚上真是好爽啊!
雖然Exodus我其實只聽過一張,不過在沒有聽過的情況下看現場,更是真實地反應了感官意識對於曲子的反應。
可是,在轟隆隆的livehouse裡,感覺大概只能是轟隆隆吧!

一開始的序曲,搭配用電腦燈做的警示燈效果,把場地抹上一片一片的暗紅色,讓人腎上腺素如噴泉湧出。
中間還帶來了電力blackout特別秀,造成了一個特別的掛留效果(其實就是跳電啦)。
混亂衝撞下,身上混著自己和別人的汗水,特別地臭。
真的是聽覺、視覺、觸覺、嗅覺都剌激到的綜合感官響宴啊!

離開的時候,某樂團主唱兼主辦單位人員在門口跟人家起了衝突,我有看到揮拳的動作。
據說是因為跳電時有人叫囂,加上活動虧了不少錢,火氣很大。
看演唱會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呢!

2009/9/23 19:00
The Wall Livehouse
with 恕

2009年9月3日

《小七爆炸事件》


首先,如果不是劇名說了,我真的不知道小七爆炸了。

其次,小七真的有爆炸嗎,還是劇名唬爛人的?

然後,節目單上寫了「打工仔」,怎麼好像沒有看到這樣的角色?

再來,我刻板印象中的小七,是沒有桌椅的那種。那間應該是最近才開的吧!

加上,大家的手機鈴聲都有環繞音場,科技真是日新月異。



最後,如果最後是爆炸了的話,幹你媽的真的好狠毒(笑)!

一路的舖陳最後居然在一個爆炸聲之後,驟然終止。

更可惡的是,其實來不及聽到什麼爆炸聲。

所有故事的痕跡都化為廢墟,可以反過來暗示所有廢墟都可能曾經有什麼故事的痕跡嗎?

埋在土裡的廢墟,也許另一次的大走山、土石流之後,就又露出痕跡了。



附記,不知道那個像是爆炸宣告的錄音有沒有很重要,因為都聽不清楚。




9/2 (三) 19:30 牯嶺街小劇場 (1F)

2009年8月28日

《不能沒有你》


黑白畫面產生了時間上的距離感,
而區塊的色彩在任憑想像去填補的過程中,與現實世界有了連結。

故事是描寫小人物的。
沒有英雄主義,沒有綺麗幻想。
而當一點點希望彷彿透出了光,馬上又被現實給弄得大失所望。

故事說得很質樸,內斂而不把情緒放大。
由此,也更顯得真實,更把情緒的強度埋進觀者的腦海裡。

2009年8月17日

兒童營隊志工


上個週末去某個營隊當志工,營隊的對象是新移民家庭裡的小學生。
我其實沒有什麼相關的經驗,不管是營隊還是小朋友。所以,基本上是擔任支援的角色,雖然好像也沒有支援到什麼。

原本我以為小朋友會不理你的活動指令,沒想到大致上還蠻乖的,活動都還帶得下去。不過本來設計的東西都打折了。
像本來潑水節前面有堆沙塔的活動,但是時間來不及,就臨時把他取消了,而原先還為了這個而搬了一堆的材料。
大地遊戲也是,本來想要配合潑水節的故事弄點花樣,不過看來效果不會太好,就臨時變成只有踩椰子殼了。

也許是位置問題,加上經驗不足,我實在沒有辦法去深入接觸小朋友們,沒有辦法對於新移民兒童有什麼深刻的觀察。
在我的位置來看,我覺得他們和我在其它地方看到的小朋友並沒有不同,如果都不去談關於家庭背景的話。
不過,好像大部分都跟我在捷運上看到的那些魔術方塊神童不太一樣,我想後者才是特異的吧!

2009年8月9日

Lacrimosa 2009台北演唱會


(一)



  很榮幸這次能擔任Crescent Lament在Lacrimosa演唱會暖場的客座樂手。



  由於颱風的關係,Lacrimosa的團員原本連能不能入境台灣都是問題,而我也是一直掛在網路上密切注意有沒有最新消息,同時也一邊把傢私給準備好。直到約莫正午,發布了如期舉行的消息,大約三分鐘後我就出門了。



  原本覺得地方有點遠,提早出門的結果是到達得有點早。音響還堆在場地外,而Lacrimosa當然也還沒下飛機。在工作人員陸續到達之後,舞台音響燈光都開始動工了,而Crescent Lament一行人也在休息室裡準備、等待兼打屁聊天。



  在等待過程中我並不怎麼注意時間。開始有外國人出現我想是下午四點以後的事吧!他們看到了下午所搭的舞台和燈光,馬上就要求要重新調整了。所以,器材的位置重新配置,燈桿又再一次地被降了下來。說實在這並不讓人意外,他們的現場應該很在意舞台效果吧!還記得上一次甚至有Tilo把Par燈拿在手上那樣奇妙的設計。



(二)



  到了這個時刻舞台還從新洗牌,意味著今天的delay將會很嚴重,不過總不能為了趕時間而犧牲演出品質吧,畢竟這是正式的售票演唱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甚至還被通知如果拖延得太晚,暖場演出可能會被取消掉。



  折騰了一陣之後,Lacrimosa的演出人員進入了會場。感覺他們的彩排過程並沒有很久,這個過程中舞台上不時傳來的曲目讓休息室裡對他們很熟的人不斷傳出「今天會唱這首喔」的驚呼。此時我們還是不能確知能不能上台,而外面的觀眾已經開始排隊。



(三)



  很突然的,我們被通知上台setting,已經在待機狀態的我們就扛著器材往台上衝了,音箱也跟在我們後面一起送上台。此時我們居然沒有monitor可以用,我站在鍵盤旁邊,此時聽到的鍵盤聲是從外場反射、繞射進來的聲音。我所使用的吉他音箱也因為amp和cab之前接觸不良,聲音斷斷續續的。這個問題後來有解決,我想可能是用膠帶固定之類的。但是即使音箱有聲音了,mixer那邊似乎沒有信號進去。在我們限制在半小時裡的緊急setting時間裡,還是發生了好多的問題。



  音響人員緊急地處理問題同時,觀眾也入場了。讓台下觀眾看到這個過程,好像有些尷尬。不過時候也不早了,再不放人,旭日都要東昇了。在眾目睽睽下的setting過程大致結束之後,觀眾緊接著就聽到我們在放intro了,那樣的感覺應該還蠻奇怪的吧!









  不過,換個角度想,畢竟觀眾都看到setting的過程了,這時候放個Intro也許能夠收到段落切換、劃出美學距離的效果吧!







  觀眾還蠻賞臉的。在嚴重delay的狀況下,我們沒有被噓下台,而且最後一首歌時邀請他們到台前來,他們也過來了。這麼看來情況還不錯。不過,在吉他的部分,我在台上一直聽不太到吉他的聲音,似乎台下也是如此。想要去把音箱的音量調大,但是又怕反而對整體造成反效果,畢竟雖然setting過程倉促,定案就是定案了。



(四)



  每日一字:暖場團的英文叫supporting band。



  暖完場之後,就放下樂器,專心當觀眾吧!



  一開始台上放了個投影幕,應該本來打算玩一些影像的東西當做序幕,不過看來是失敗了。投影幕上一直只有找不到裝置的藍幕,和斷斷續續的攝影機畫面。當樂手開始演奏了,就看到藍色的投影幕擋在鼓組的前面,平常鼓手就已經很難被看到了,現在乾脆把他擋住,真是心酸。



  他們上次來台時,我在看台上;這次是近距離地站在舞台下,感覺又不一樣了。Tilo和Anne真的是很有舞台魅力的表演者,表演相當具有戲劇張力。另外,在聽現場的情況下,我又再度發覺了他們作品編曲上的大膽與精巧兼具,即使聽不懂歌詞也似乎能夠察覺跟隨著氣氛流轉的情境。雖然他們的曲子我大都不知道曲名,因為語言隔閡的關係,但是好多曲子前面幾個音一出現,「天啊!是那首歌!」還是讓人感動不已。



  整場演出的水準都很高,場地的音響也還不賴。至少我每個樂器都聽得很清楚,其它位置我就不知道了。燈光的部分也是,感覺是為了他們的演出專門設計過的。整場的音響效果、燈光效果,還有表演者的表現,完全看不出來今天下午裝台的匆匆忙忙,是個令人驚嘆的專業團隊啊!



  像這種演唱會,會有事先畫燈圖這種事嗎?



(五)



  演唱會大概進行到十一點吧!在結束後的簽名會上,有人把Crescent Lament的EP送給了Lacrimosa一行人,於是乎我們受邀參加他們的After Party。場地是在他們下褟飯店的入口大廳,那兒準備了一口箱子,裡面裝了各式的酒和飲料,基本上就是一群人在大廳裡喝酒聊天。不過我們幾個人好像都沒有喝酒就是了。



  Tilo和Anne真的是相當地Nice,其它的人也是,沒有什麼架子。Tilo還討論起台灣的民族和文化認同的問題,這真的是相當地令人驚奇。不過我還是沒有辦法適應吧,平常用中文也不會聊了,沒道理能夠用英文聊天,基本上就只是聆聽。



  這是他們這一波巡迴的最後一場,而明天他們就要回去了,沒什麼機會讓他們在這個美食之島上稍做駐足。告一段巡迴的落應該是件很爽快的事情吧!



  我不知道我們幾時離去,但是我回到家時大約是三點,計程車上跳表跳了365元,還好有打折,300元整。暫時是告一段落了,而且是個大團圓的結局真好!







-----------------------------------------

Lacrimosa 2009/8/8 台北演唱會

2009 .8月8日(六)



地點:自由廣場國際演藝廳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99號2樓

演出時間:入場 18:00 開演 18:30

2009年8月4日

電動間


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流連忘返的是那些電動間。它們以多采多姿的樣貌存在著。
從外表看來,他們是雜貨店、早餐店、冰菓室、小說出租店;
不過,在雜貨店後面的倉庫裡、早餐店一支樓梯通往的地下室、冰菓室裡面的小房間、小說出租店黑漆漆的門後面,有著其它的故事。
那裡有快打旋風、吞食天地、雷電、雪人兄弟等等諸如此類,往往都還會有一台俄羅斯方塊來兼顧不同訴求,過不久後到處都是格鬥天王和侍魂。

一開始印象中「一道」是五塊錢,後來變成十塊錢。
由於沒有什麼機會練習,我通常下場都是被秒殺,撐不了太久。
但是在零錢用磬之後,站在後面看別人過關斬將也看得不亦樂乎。

後來「月考」考得不錯,就買了一台電視遊樂器。
它是美規的超任,他叫Super Nintendo而不是Super Famicom,所以它真的是超任,貨真價實。
從此之後比較常跑的是電視遊樂器專賣店,不斷地翻著磁碟片的目錄,聽著迴盪的磁碟寫入聲響。

專賣店也是有提供打電玩的服務,不過是算時間的。
就算你再怎麼厲害,也沒有辦法用五塊錢占著一個機台不走。
我記得夜市也有這樣的計時電玩,不過當Saturn、PS等強大主機出現之初,夜市擺的還是紅白機。
雖然看起來落伍了點,不過生意還是不錯,小毛頭很多,我也在裡面混過一陣子。

不知何時,沒有再看到那些電動間,而專賣店也一間間收起來了……

義大利旋律死金 Dark Lunacy


義大利旋律死亡金屬團,很特別的地方在於滿溢的悲愴感。
2000, 2003, 2006各發了一張專輯,不知道2009年有沒有這個榮幸能讓他們再發一張。





From 《Devoid》(2000)





From《Forget-me-not》(2003)

2009年7月14日

文化機關依法指定樂生古蹟,否則接受彈劾


陪樂生度過關鍵時刻:給各位朋友的一封信

http://www.wretch.cc/blog/happylosheng/9655608



連署教學網址:

http://www.lofi.url.com.tw/womb/events_2009/Events_Losheng.html



請大家一起幫忙連個署。



期限:8/11

挪威民謠樂團Lumsk


Lumsk是我最近聽到的一個挪威民謠團,目前一共發了三張專輯,在wikipedia上依序被認為其風格為:

1.《Asmund Fragdegjevar》:Folk metal, Progressive metal

2.《Troll》:Folk metal,Progressive rock

3.《Det Vilde Kor》Progressive rock, Lullaby

如果以金屬作為一種價值標尺,可以說它們愈來愈不金屬了。

不過,我認為這三張專輯都很值得一聽。不管是哪張,他們都作出了很別緻的質感。



收錄於第一張專輯的《I lytinne tva》







收錄於第二張專輯的《Trolltind》







收錄於第三張專輯的《Om Hundrede Aar er Alting glemt》




2009年7月4日

劉三妹


這次還是很花痴啊!但是演員變成男的,而不像之前是由女演員來飾演女角。不過這次的東西又粗又髒的,由男演員來擔綱也讓人比較舒服一點……會這麼說根本就是有某種潔癖!



旁聽過戲曲音樂還是有幫助的,他們直至目前所推出的幾場戲都會結合到傳統戲曲的元素,或者說是會拿戲曲的東西來翻玩。現在比較能夠欣賞那些緩慢細微的聲腔動作變化流轉了。



整個故事結構讓人抓不到什麼情節脈絡或中心論述,而比較像是由斷片的交替呈現來帶出一個氛圍。硬要說有情節的話,我感覺愈到後面是愈愁悵的,讓人不禁懷疑前面的情節也只是角色的幻想。沒有呈現出來的恩客會不會根本就從來也不存在,而只是角色們的自我催眠?



戲曲式的演出,加上大量的方言,結果要聽懂他們在說些什麼就得依賴字幕了。整場演出下來,眼睛不斷或直視或斜瞄地在舞台和字幕投影之間移轉,搞得眼球好累。




李清照私人劇團:花痴劇場系列第三號〈劉三妹〉

7/4(Sat) 20:00 紅樓劇場

2009年6月29日

最重要的是意義問題


「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要問,意義在哪裡?」





每當我這麼問自己,我就慌了。

對於這件事,我還真的找不到它的意義。

不知道是我投入的心血還不夠,努力還太少,所以意義還沒有辦法浮現出來;

還是資質魯鈍,眼睭沾到蛤蜊肉,看不到在那兒的意義;

或者,其實這件事從頭到尾就不會有任何意義存在,都是虛妄。



如果是最後那個論點,那麼讓這件事繼續下去好像就找不到根基。

這麼做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消費別人的資源。

何不就抽手不幹了呢?



當然,我不是指這件事的意義,或是別人投身這件事的意義,

而是針對我在裡面打滾的意義。

是的,想到這裡就會有股無力感,有把事情放掉的念頭。



也許,我活在一個缺乏意義的世界裡!

如果這麼想會好過一點,那麼好像還蠻正面的,不是嗎?





會有人猜我在講什麼嗎?

對啊,我在講的是跟我有關係的每一件事情。

不過那樣的事情應該沒有太多,所以感受不到意義的事情也就沒有太多。

還蠻值得慶幸的,是吧!

2009年6月28日

Feast


當我定神望向我所身處的人群:

真奇怪,你們來的目的不是要縱情歡娛的嗎?

怎麼你們看來都那麼冷靜,好像在看升旗典禮似的。



但是,當我所處的人群是縱情歡娛的:

你們為什麼要在這裡無害地白白消耗精力呢?

為什麼不把這些精力拿去真的製造一點「社會問題」,

去對抗真的值得對抗的東西呢?

不管對你們而言那會是什麼,絕對不是你在那兒對空氣揮拳就能打到的東西吧!



這是在當重金屬演唱會觀眾時的一點感想……

2009年6月26日

6/26 樂生院文建會記者會


早上去文建會門口呼口號,剛才才到實驗室。

已經一陣子沒有行動,但事情其實不斷地發生。
而一直以來讓人覺得是虛設的監察院,
突然發了對於文建會和北縣府的糾正文,
會從這裡開始,能夠有什麼轉機嗎?

今天早上純粹是記者會,沒有陳情。
楊祖珺說話好動人,而且用詞相當精鍊,
是底蘊深厚,還是有事先擬稿呢?

不知道為什麼,有一道界限我一直沒有辦法跨過去,
一直只是默默地聲援,僅此而已。

2009年6月25日

求愛的咒歌(埃及)


向祢致敬,拉----,眾神之父。

向祢們致敬,七哈托爾,祢們飾以鮮紅的頭巾!

向祢們致敬,諸神。

天宇和大地的主宰!

讓她,其女,跟隨我,

猶如牛之逐食,

猶如女佣之追逐兒童,

猶如牧者之追逐畜群。

倘若祢們不讓她追隨我,

我要向布西里斯(城市名)放火,

將它化為灰燼。

--摘自《埃及神話故事》,好讀出版。



這是古埃及的頌神詩歌之一,

但看起來,根本就是小朋友在向諸神勒索吧!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才顯得它無比的傳神……


2009年6月22日

未來的故事


剛才在某個地方推文時,打上了「未來的故事」這五個字。

稍微想想,它還蠻耐人尋味的。



未來,就是還沒到來但應該會到來的光景;

而故事,就是「過去的事」,過去發生的事。



未來是不確定的,而故事是肯定的;

那麼未來的故事,就成了不確定中的肯定。

雖然說得肯定,但是不確定中的肯定,不就是不肯定嗎?



再從時間順序來看,

未來的故事對於「現在」而言,

似乎可以是過去、也可以是現在、更可以是未來。

那麼,時間就變得模糊不清。

到底是事件對於時間軸成為虛無,還是時間軸對於事件成為虛無呢?

The Proof


Even if written is "quod erat demonstrandum," it can still be a lie.

Sadly, until now I can even not complete the very first equation.

Maybe it is impossible for me to proof anything, forever.

2009年6月1日

蠶馬傳說


  最近在看一些神話故事,其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我覺得它有趣得莫名其妙,所以就鍵上來給大家看看囉!



  太古之時,有戶人家只有父女二人,相依為命。雖人丁單薄但也快快樂樂。同時還餵養一匹馬,女兒頗為喜愛就自己餵食。不幸父親為官派往西疆戍守,惟恐邊地僻野,不敢攜女同行,決定將女兒留在家中。女兒單獨在家,寂寞思父,只能經常向家裡的馬兒訴說苦悉。一日,女孩與白馬開玩笑:「馬兒啊,如果你能把爹爹接回來,我就答應嫁給你,做你良妻。」

  白馬聽到這個承諾,即掙斷韁繩,飛馳出門,不知跑了幾天幾夜,終於來到女孩父親在遠方的住處。父親見自家的馬兒從千里外的故鄉跑來,又驚訝,又高興,正要去拍撫牠的頸背,那馬卻回首望著歸鄉路,悲鳴不已。父親暗想:「這馬遠道而來,焦躁嘶鳴,莫非女兒出事了?」趕緊躍上馬背,快馬加鞭,疾馳而回。

  女兒見父親歸來,喜極而泣,她拭乾淚水,方始說明:「家中並無變故,只是女兒太想念父親,馬通人性,逕自去把您接回來了。」父親因此明白此馬善解人意,所以待牠特別優厚,常用上等的草料來餵養;但白馬總是懶洋洋的,不太肯進食,而每當看見小主人經過,就喜怒交加,奮蹄長嘶。

  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便把女兒叫來問清原委;女兒曉得隱瞞不住,就將許嫁之語如實奉告。父親雖然愛馬,可絕不答應讓馬來做女婿。為了避免傳出去有辱家門,趁著夜晚,他親自用弩箭射死了白馬,然後剝下馬皮,晾在院子內。

  有一天,父親外出,女兒與鄰家女孩在院子裡玩耍,玩著鬧著不覺行至馬皮附近,女孩又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嬌斥道:「你這畜牲,還想娶我做媳婦嗎?你被殺了剝皮,這是自討苦吃呢!」話未說完,馬皮突然掀起,捲住女孩,旋風似地轉出院門,頃刻間消失在曠野裡。鄰家女孩嚇得手足無措,過了好久,才想起去向女孩的父親報信。

  父親四處尋覓,全無蹤影,許多天後,才在一棵桑樹的枝葉間,發現他那全身包裹著馬皮的女兒已經變成一條蠕蠕而動,吐絲自縛的蠶兒了。

2009年5月30日

第二次的淑女車三蘆環繞


  既然昨天先偷跑,把海提前看掉了,今天也就再臨時起意去騎腳踏車。之前騎那條環繞三重蘆洲的腳踏車道是分兩次騎的,這次就一氣呵成吧!於是我又跨上淑女車,在大約下午兩點時出發了。



  那時的太陽還有點炙,不過今天不是挺熱的,倒也還好。一路上的風景大約都可以猜到,不知為什麼總是有那麼多的工可以施。忠孝橋旁一側的堤坊總是有許多鳥兒,看著牠們亂中有序地在斜坡上行走,有一種時間靜止了的感覺。



  在台北橋的中斷點依舊,是因為捷運施工的緣故。這次我一開始沒有選擇從市區繞過去,而是跟著往橋上的路到了淡水河的右岸。以為再往前會有另一條回到左岸的路,沒想到經過了高速公路,經過了重陽橋,還是沒有看到回去的路。再騎一段,河面愈來愈寬,前方一座橋也看不到,路上出現了指向關渡的路標,而路邊立著的地圖寫著社子。我還是折返,從市區繞吧!



  所以中間借道台北國是沒有實質收穫的,不過對於台北國的自行車道,我覺得有些不一樣。首先,它緊緊貼著陡峭的提防,距離河岸又很近,騎在上面感覺整個人都傾斜了,壓力很大,不舒服。偏偏,這邊的人比較多,而且大多數是全副武裝的,比起來河的另一邊大部分的人都比較隨性休閒一點,這算是兩邊的文化差異嗎?



  念了電力組之後,現在看到高壓電塔時,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原來還有那種扁扁的電塔,感覺上應該是為了讓走線交叉而存在的。



  在蘆洲的河堤上稍作休息,風還是很大,而波也陣陣撲向岸邊的草,而那草長得又高又密又整齊,看來也就跟著一陣陣地起了波瀾,煞是好看。

2009年5月29日

臨時起意就去看海了


  本來打算明天要看海的,結果今天就看到了。

  在實驗室裡把一些東西給弄完之後,大約下午三點多,本打算回家把筆電裡的影片消化一下,上捷運臨時改變主意,就一路搭到底了。

  出了淡水站,今天似乎有宗教慶典,有宮廟的遊街行陣,好不熱鬧。駐足觀看了一下,就往老街過去。今天的老街人好多,我記得我幾次來都剛好遇到人潮稀少的時候,這次倒是碰上了尖峰。路上有一老伯唱著老調,像是勸世歌那樣古老,用的樂器很有趣,老伯的唱法也是,於是就停在那兒聽了一會兒,投了一點錢到可愛的老伯的樂捐箱。然後,就買船票,排隊去了。

  排了好久的隊才上了船,到了漁人碼頭晃啊晃,買了點小吃又繼續晃啊晃,為的是等著看夕陽。四處有人唱歌,駐唱歌手與街頭藝人,我也蠻想體驗一下那是什麼樣的感覺。

  終於日漸西沉,我坐著,抱著背包和筆電包,就這麼凝望著。天空的一面染成了七彩,而夕陽與半遮掩的月亮遙相呼應。我覺得那夕陽看來彷彿人造的景色,到底是誰惡作劇地把投影機對準了天空,映射出一個看來跟平日對太陽的印象差了十萬八千里的合成照片。

  回到淡水老街,唱著老調的老伯還在唱呢!坐了下來聽了兩三支曲子,又投了一點硬幣給他們,而後踏上歸途。走在路上,看著來來去去的人群,不免令人會心一笑。捷運站外有一位演奏著箏的女子,聽了她幾首小曲,把口袋裡剩下的零錢都投入了結緣的箱子,換來了難得的祝福話語。直到上了車,心頭還甜甜的。

2009年5月27日

5/25 台大椰風汁液(之夜)感謝文


算是告一段落,接下來Claymore開始放暑假了。

感謝幹部們的精心策劃,用力執行,否則無法成就這個夜晚。

感謝每一個共同演出的樂團,你們讓這個夜晚高潮迭起。

感謝每一個涉入其中的工作人員,你們讓一切都變得更加完備。

也要感謝Claymore的團員,你們好棒,真的。



我不是很會講話,所以沒有當著你們的面說,請原諒。




2009/5/25 椰風汁液 18:00 @ 台灣大學活動中心大禮堂

Claymore/Sunny Charlie/Boxhead/TELE-LINE/肆總部

5/24 肆總部EP首賣演唱會


我覺得SKARAOKE的演出蠻能夠取悅我的,展現了成熟的穩定與幽默。但不知道為什麼,前半段觀眾都站得好遠,雖然注意力都放在台上,還是會感到站在台前有種寒意。後來好一點了,前方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今天的重頭戲是肆總部,這是學長的樂團,現在他們要發EP了。他們的作品很有趣,而聽到了他們放在網路上的EP試聽之後,感覺又跟之前聽到的不太一樣了。質感上明顯地得到了提升,又不減本來的熱力十足,實在是好樣的。



他們的舞台表現很棒,渾然天成,看起來High得好自然。而今天這張又加了不一樣的配制和呈現,值回票價。不過,對我而言,美中不足的是,說話說得太多了,而且話裡面不斷提到台下他們的朋友,這讓我不斷被抽離出來,沒辦法投入。當然,既然這是EP首賣的話,那也許還說得通吧。


2009/5/24 20:00
The Wall Live House



5/23 銀紙醉‧喧嘩起


第一個團Roughhausen是在台灣蠻少見的工業團,主腦是德國人,Bass手是前Power Overwhelming的Bass手,鼓手是甜梅號的鼓手。很少聽這種用了很多sample的東西,但是我覺得相當好聽。全場人很多,但是相當冷靜,直到最後才撞了起來,被從後面偷襲我嚇了一跳,不過還是欣然接受(?),共襄盛舉了。

第二個團Beyond Cure,不消說一定撞得一蹋胡塗,本來想繼續撞,但看了看樣子還是萌生退意。他們還是那麼棒啊!

第三個團是閃靈,一副要飛黃騰達了的樣子,不斷號稱這是最後一次的什麼(當下陣容、團徽使用……)。

在閃靈演出的時候,我又進去撞了。話說我已經有一段時間都沒有做這種事了,不過由於最近事情多、壓力大,而且有些別的心事,所以也想藉此逃離一下那些縈繞不去的事情。不過後來就撞得蠻被動的,有點累,有種想嘔吐的感覺。這是抽離的抽離,不知道這麼恍恍惚惚有沒有救贖的效果。



2009/5/23 20:00
The Wall Live House

5/22 Hibira Taipei Concert


開場的團Hekate,我原本看到團名以為是個日系團,結果居然不是。他們的編制跟我現在的團一模一樣,也許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麼喔!主唱說話時有點靦腆,相當可愛,但是在歌曲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Hibria真是從頭High到尾啊!很難看到一個Power/Speed Metal團居然整張專輯連一首狗血抒情曲都沒有,所以現場當然也是從頭衝到尾。這麼衝下來,主唱居然都沒有顯露疲態,真的是相當有凍頭!他們的Bass常常有相當華麗的點炫表演,難得到看這種風格的團居然Bass手的風頭比吉他手還健。另外,他們放了兩片景片,把音箱都擋在景片後面,所以站在台前也不會被吉他音箱轟到,實在是很貼心的設計。



地點:The Wall Live House

特別演出樂團:Hekate
日期:2009/05/22(星期五)

OPEN 18:30 START 19:00

2009年5月20日

入鮑魚之肆總不能還要求不沾一身腥



2009年5月19日

羅摩衍那


看完某本書上簡易版的羅摩衍那後,我覺得羅摩是個爛人。



悉多是故事中的英雄--羅摩的妻子。故事很大的篇幅是在羅剎王擄走了悉多之後,羅摩如何聯合猴子王國救回悉多的過程。

但是,在死傷無數之後終於救回悉多,他媽的羅摩突然說:「誰能保證我冒死救出來的妻子是聖潔的妻子呢?」

雖然火神證明了悉多的清白,但是後來由於他底下百姓的懷疑,羅摩不甘願地把她給放逐到森林裡去修行了。

後來等到悉多跟羅摩的孩子長大了之後,又上演一次證明清白的戲碼。這次是由大地之母來證明,結果這一證明下去,悉多就被送到天國了……



看起來明明就是被大地之母吞噬掉,根本就是被掛掉了!

只能說,文化差異吧。

2009年5月18日

5/17 Into Eternity Taipti Concert


  昨天一個人去聽了Into Eternity,居然都沒有遇到比較熟一點的人,挺孤單的,也蠻出乎意料的。





  於是,形隻影單的人,只好往舞台最前方站,藉此忘了那些不甚重要的事。這麼一站的結果,人整個跟吉他音箱對衝……不過這樣才爽啊!吉他的聲音好像要把人都給撕裂一樣,而我整個晚上都沉浸在被虐的快感裡。





  誠如以上所述,我實在沒有辦法判斷今天晚上的音響效果好不好,大部分狀況下我聽到的樂聲其實並不明顯,音高並不明確。台上的演出應該是很穩,表現應該挺不賴,但這是用看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的。在我前方的光頭胖子吉他手表情很多,動不動就會彈很炫的東西,不過我有看到他跌倒,當他從monitor前跑回舞台的時候,可是手上的東西沒有斷掉!主唱唱得很厲害,動作也很活潑,但是唱清腔時我聽不太到,只依稀聽到神乎其技的吼清雙腔切來切去,而我前方的光頭胖子根本是第二主唱,有時甚至是他唱,而主唱再加和音。





  Into Eternity的兩個吉他手都相當胖,一副美國人的樣子,可是他們明明是加拿大人;貝斯手好瘦,而鼓手和主唱的身材都算中等,這三個人比較像加拿大人。





  總覺得今天晚上人不夠多,不過還是有盡興到。他們最後沒有encore,因為在倒數第二首時他們說不會做跑下台又跑上去這種愚蠢的事XD所以,結束後我就到門口買個團T,然後回到實驗室打這篇心得。應該不會他們後來還是做了那檔愚蠢的事,而我被陰了吧!




Into Eternity Taipei Concert

地點:The Wall Live House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200號B1)

日期:2009/05/17(周日)

入場時間: PM 6:30

開場時間:PM 7:00

特別演出:Nemesis


2009年5月13日

感官原真性


感官原真性(Sensual Authenticity)



  傳播學常常把傳播的行為與環境化成一個一個的模型,最基本的是由傳送者(Sender)、媒介(Media)和接收者(Receiver)組成的單向模式。人體本身所具有的各式感官,也扮演著像是接收者的角色。一般而言,肉體感覺被大略分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等等,它們各自對應到不同的媒介,接收不同的訊息。



  當今的傳播媒介發展傾向於將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多媒體(Multimedia)。當下的多媒體普遍上是整合了聲音、照片、文字和影片於一體,基本上是視覺和聽覺的分支。在一些娛樂的用途中,也包含著觸覺的成分(振動、操作形式)。對於人而言,人體感官很自然的是最終接收者,如果去想像一些科幻的情境,那麼多媒體最終將是代表了整合視、聽、觸、味、嗅的傳播形式。



  即使尚未發展到那樣的階段,至少我們也已經使用了科技手段來達成視覺、聽覺和部分的觸覺傳播。通常這些科技手段意味著:訊息傳遞的中間至少有一段是以電的形式來實現的。利用這種架構來傳遞的訊息,通常是去模擬原先生物性的接收方式,其自然形式並不存在「電」這種媒介。



  到了這個地步,手段與目的已經不必然相關,傳播的管道已經與其所包含的訊息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這也就是說,最後由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已經不是原先的訊息,中間經過了性質迥異的變幻過程。而且,這中間有很大的空間對於原先的訊息進行扭曲;甚至是全然虛幻,從來沒有一個實質的源頭存在。所以,由感官所接收到的種種感覺,已經不再是道道地地的源頭所發送出來的訊息,而不再具有原真性(Authenticity)。



  甚至,也許未來的多媒體會直接從神經訊息著手,讓所有訊息的再生都是直接的電訊號,而不經由其它的原始形式。



  有一種說法可能是:讀破萬卷書可以抵得過行萬里路。換個說法是,感官訊息接收的原真性是無關緊要的,重點是訊息存在,並且被接收。這種性質迥異的媒介轉換,使得大量訊息能夠快速方便地傳遞接收,即使其中包含原真性的喪失,那是必要並且值得的犧牲。不過,這其中所保含的虛假成分應該還是必須留意。如果在意原真性的問題,還是親身去體會,不要一直待在各種螢幕的前面吧!

2009年5月3日

第十一屆轉身:北大、台大


身戲劇節已經邁入第十一屆啦!不曉得當初開始的時候,是不是真有如企劃書和文宣所說的「為了撫慰人民在九二一震災中受驚嚇的心靈」,還是其實是純粹為了自利。不過,我在寫企劃書時(第八屆),也是這麼寫的,好像是參考當時在社辦挖到很早以前的企劃書(第四屆),在當年的上一屆(第七屆),並沒有提到這樣的文字。難道,這是我造的孳嗎?



台北大學戲劇社的演出題目叫《Fuxk! Genius! Excellent!》,這部戲讓我想到《青少年管絃樂入門》這支曲子。看完這齣之後,一般人會對於一些劇場的基本元素,至少是戲劇社團的形式,有基本的瞭解。這也就代表說,這部戲的處理是很疏離,它要觀眾不斷地意識到這是劇場,是以編劇和導演為出發點所構築的空間。挺有趣的其實!



台大話劇社的演出為《製造愛情》,整個戲的長度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居然有兩個小時那麼長,把我本來的行程給搞亂了!不過,實在是一部好看的戲,很能夠打動觀眾,投入其中而不覺冗長。過程中幾度都可以看到觀眾投入在戲裡所產生的集體行為,反應很好。在看戲當下,我也好幾次都不由得害羞了起來呢!不過「製作人」的角色,在劇情裡的舖陳似乎不太夠,至少我會覺得不斷地認為「你他媽的憑什麼?」另外,原先以為不管如何都會留下什麼遺憾的劇情,居然到最後天外飛來一筆Happy Ending,這麼一來,如果它要作為新年賀歲作品似乎也說得通呵!



2009/5/3(日) 14:30 皇冠小劇場

2009年4月19日

真的會有什麼改變嗎?《失敗的國家》讀後感


  剛才把Noam Chomsky的《失敗的國家》看完。這是一本相當精彩的書,以美國在論述上呈現的標準,搭配一些被媒體忽略的事實,只要能夠閱讀的人都可以意會到原來美國一直以來的作為,都符合他制裁行動中,對象應接受制裁的理由。基本上,美國的企業主利益永遠優先,所有其它的價值都不能與之扺觸,否則就連公理正義都是罪名。



  在這本書裡,常常出現反諷的修辭,不仔細看還以為作者怎麼突然變換立場了。在我印象中,好像蠻少在英文文章中看到反諷的句子的,也許是看的英文文章太少了吧!當然,這本書也是看中文版的。



  美國政府用「流氓國家」、「失敗的國家」等字眼,來形容公然枉顧美國利益的政權。之前作者就以流氓國家為題寫了一本書,指稱美國本身才是真正的流氓國家。這次為了論證美國本身是多麼的失敗,從他們惡劣的國際行為,到不斷倒退的國內民主狀況,都扎扎實實地數落了一番。而在書的最後,也針對美國提出了他的簡單建議,讓這本書不只是批評,也有其建設性的部分。作者對美國的建議如下:



  一、接受國際刑事法院和國際法庭的判決;

  二、簽署並推動京都協議;

  三、由聯合國處理國際危機;

  四、多採用外交和經濟途徑少用軍事手段打擊恐怖主義;

  五、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傳統詮釋;

  六、放棄安理會的否決權,並如獨立宣言上所說「尊重人類的意見」,就算權力中心反對也一樣;

  七、大幅減少軍事經費,大幅增加社會支出。



  也許這些提議大都並不陌生,可是一直以來美國政府都一貫地從事這些論述的反面行為。即使聽起來有點老生常談,但是在不帶特殊立場的情況下,這些都還算是很關鍵的建言。並不會因為美國一直不肯這麼做,這些事就變得不重要了。



  美國最近才剛經過政黨輪替,不過問題並不在政黨。美國的行為在幾十年來都相當的一致,不管主政的是共和還是民主黨。還記得歐巴馬競選時的口號是「CHANGE」,不曉得是不是真的會有什麼地方不一樣。最近的新聞裡,歐巴馬好像對一些「不聽話」的南美洲國家釋出了善意,但是還記得他剛上任時,就有人提到他關於以巴問題的政策其實跟前任並沒有什麼不同。說真的,真要change可能也不是一任總統能夠做到的事情,而且,change也可能只是說說而已。



  總之,拭目以待,並且留意其中隱涵的訊息。

2009年4月18日

Streetvoice更新


把以前弄的東西挖了出來,並且放了上去。



Babylon

http://tw.streetvoice.com/music/user-song.asp?au=75086

基本上是看完Troy Stetina的吉他教本後,把書中最後一首練習曲試著自己錄下來的結果。應該是兩年前錄的吧!



西洋樂理習作曲集

http://tw.streetvoice.com/music/user-song.asp?au=75091

這是在修習「西洋意樂基本理論」課程時,所寫的對位法作業。

2009年4月10日

研一高科技:通訊服務產業分析之心得


  市場在於有需求的地方,而在我的感覺,這些所謂通訊服務的需求,是來自於科技突破之後,為了使其有用武之地而創造出來的。



  由於科技發展,原本不在大家想像之中的服務被一項一項地引屆到市場上。有些服務被成功地推展,而有些服務則並沒有受到廣泛的接受。不過,總體而言,由於各種不同的服務不斷地推出,人們對「通訊」本身的印象似乎也逐漸改觀。這個不斷推出服務的過程,不論每項服務各自是成功還是失敗,開始改變了市場的架構,開發出了原本不存在的市場。基於這個理由,所以我說,市場是被創造出來的,在技術發展成熟的情況下。



  不過,追根究底,這些通訊服務是為了服務消費者而被開發出來的,還是為了服務通訊技術而被開發出來的呢?這樣的問題應該也可以用來質問其它的科技應用。不過,在技術普遍成熟、廠商大力推銷之前,能夠想像到那些服務的,也許主要是科幻片吧!



  在通訊服務愈來愈多樣化,且愈來愈為大眾所接受的情況下,通訊業者營收比例中,資料的傳輸也逐漸的成長。不過對於每個人在通訊服務的花費,從演講中關於日本的投影片資料,好像即使資料部分ARPU成長,但與逐漸減少的語音ARPU加總的結果,似乎整體的趨勢還是逐漸的下降。這是每個人在通訊方面的付費意願下降了,還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呢?資料服務的成長是不是也會造成語音服務需求的降低呢?不管如何,看來想光靠語音服務在市場上站穩腳步是愈來愈困難的了。



  一樣是通訊服務,在不同國家的發展好像也有些不同的面貌,即使是建構在一樣的技術基礎上。有人說以前的商業模式是用標準化的流程大量生產,壓低成本以擴張市場占有;而現在的商業模式則是朝向個人化來發展,每個人的個性展現與主觀使用經驗變成了很重要的成分。也許不同國家發展出來的面貌也許正是對應著他們風土民情的不同吧!



  在這其中印度出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服務。印度是一個開發程度低,而發展潛力相當可觀的市場,而鄉村又佔了很其中很大的比例,因此對應著鄉村市場的需求,那邊發展了一些相當有趣的服務,像是農產品市場價格快報之類。雖然感覺上該地的通訊產業還在某種較低發展的階段,不過其市場規模相當龐大。另外,由於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這也對推展通訊服務帶來了不同的挑戰。也許會逐漸地變成一個對於我們而言,充滿了異國風味的通訊服務市場,就像印度一向給人的印象那樣。

2009年3月28日

銀河洞之旅


  好久沒有爬山了,之前許老師(研究所組上另一個德高望重的教授)的團,由於事務纏身,或是卡到練團時間,幾次都沒能跟到,這次總覺是跟到了學長的團了。這個團的組成包括發起學長的同學,他們的朋友,我們實驗室的學長,和幾個同年級的同學,橫跨了六、七年級,一共大約十二個人。



今天的路線是銀河洞--樟山寺--政大,銀河洞到樟山寺那段路挺漂亮的,尤其今天又陰雨綿綿得有點超過了恰到好處但仍在可接受的範圍裡。算是不虛此行吧!



一開始是一連串的上坡,坡度適中。爬了幾分鐘就會有一個休息的點,那兒有道瀑布,坐落在旁邊山壁上的寺廟夢幻得像武俠小說一般。然後再往上爬了一段之後,其實後來的路都蠻平緩的。由於天氣的關係,路上雲霧繚繞,身旁蕨類交纏,讓人忘了自己是從捷運站搭巴士來的。當然路上還是會看到一些高山種植的東西、賣自己種的菜的老爺爺、還有在步道之外的的樹叢裡弄木材的阿伯,不過這些也都有一股古裝劇、或是高原異國情調的感覺。



路上還會看到一支345KV的高壓電塔,就是目前台灣的電力系統最高壓的幹線,你會聽得到電塔發出了無法被忽略的聲響。注意,這種高壓電塔的線都是裸線,因為絕緣的東西承受不住,會融化掉。也許你往電線丟個什麼東西,會引發大區域範圍的跳電也說不定。在這裡待久不曉得會不會對人體有什麼危害。朦朧的電塔好漂亮,可惜我念的是小電而不是大電,否則也許會有機會跟這些事物更親近一些。



遇到了一個路標上寫著「優人神鼓」,我還蠻想過去看看的,但是其它人可能興趣不大,就沒提了。



政大好漢坡好陡啊,還好是下坡。整體而言今天只有前面的部分是在「爬山」,後來都是走林間步道和下山。而一路上文明幾乎不見痕跡,挺好的。



而今日的政大冷冷清清,坡道以上人跡罕至。







附上幾支高壓電的影片,說不定有人會聯想到皮卡丘



345KV電弧放電



另一個345KV的放電



138KV放電



110KV短路事故



2009年3月18日

一個太平天國,各自表述


我高中就沒有上到完整的歷史課了,那時學校有的只是一個學期的學測速成班,所以只有國中時還有上到歷史課。

畢竟是國中的事了,內容不會記得太清楚,只記得那時的歷史老師是個拿著又粗又長的藤條上課的老先生,我有被

他打過,皮膚麻痺骨頭痛。



印象中講到太平天國時,那時的歷史課好像把它寫得像是場精神病患所帶領的一場民亂,好死不死還有點組織的樣

子。不過在最近看的閒書中(資本的年代 by霍布斯邦),太平天國變成了同時代世界範圍裡最重要的一場革命運動

。而且該運動的論述內容(就是那時歷史課裡形容像是瘋言瘋語的東西),標誌了東西文化的衝突與變化過程。更

不用說它發生的地點以及規模,都是當時其它地方的所謂革命所無法企及的。



根據上面的觀點差異,我猜想,中學課本的編輯指導思想,應該是那幾本薄薄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吧!

2009年3月16日

研一高科技:產品替換率、價格/績效比


97下 高科技產業趨勢與策略分析 作業三

產品替換率可以幫公司做什麼決策?

投入市場與否:替換率高的東西也許能創造較為持久的利潤,而替換率低的東西可能無法作為公司長期的獲利來源。
規劃產品使用年限:在設計產品規格時可以把預期的使用壽命納入考量,或許能夠降低製造成本。
產品更新週期:在一個規格推出後,大約多久應該推出下一代的規格。

如何得到產品替換率的資訊?

初級資料的蒐集方法,像是各種的問卷調查(與該產品使用者接近的管道或是網路),或是酌付車馬費的小群體訪談。也可以用一些次級資料,像是其它業者推出相關產品的頻率等等。

價格/績效比可以幫公司做什麼決策?

投入的市場對象:市場上的產品以怎樣的等級、取向較多,而公司要訴求的又是什麼樣消費者。競爭較為不激烈的部分可能較具有開拓的空間,而較為競爭的部分市場是已經有一定規模的。
價格:市場上性能相當的產品定價為多少,而自己的產品又該如何定價。
行銷方法:自己產品的優點為何,與其它競爭者的產品相比有什麼值得用以宣傳的特點。或是其它能夠與類似產品區分開來,型塑自己產品辨識度的著力點。

如何得到價格/績效比的資訊?

次級資料的部分,比如像是以相關產品為題的雜誌,或是網路上相關的論壇等等,可以找到與績效相關的資訊,甚至也會有其定價。或者,競爭對手的廣告也可能透露相關的資訊。若想要第一手的資料,可以用酌付車馬費的小群體訪談,或是直接購買競爭對手的產品來進行分析。


2009年3月9日

研一高科技: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


97下 高科技產業趨勢與策略分析 作業二

Q : 試說明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與範疇經濟(Economy of Scope)。

  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是指當生產擴張的情況下,導致了每單位產出的平均成本降低,如此可以達到更高的獲利。與之相對的概念是規模不經濟(Diseconomy of scale),指當產量上升,平均成本卻反而提高了。造成規模經濟可能有幾種成因,像是原料採買(如以長期合約大量購買原料,成為原料提供者的重要客戶,因而能以更低的平均價格購入)、金融因素(由於量的上升,能夠以更低的利率借貸)、管理因素(能夠把分工細緻化,人員工作單純化,以達到更高的效率)和行銷效益(有能耐以更大的廣告支出來增加收益)等等。規模經濟基本上是從生產面出發的,通常在某個界限之下可以有規模經濟的效果,當超過該界限就會發生規模不經濟的現象。規模經濟也可以形成進入障礙,減少競爭者的出現。

  範疇經濟(Economy of Scope)則是從需求面出發。一家公司同時推出了好幾項產品,能夠組成產品組合。對於行銷方面而言,這些產品能夠同時成套地推銷、廣告。對於消費者,也能將所需要的東西一次購足,而且所購買的東西能夠輕易地彼此相容。而在商品運送方面,由於成套地銷出,少了一次單項運送的機會,因此運送成本也會降低。另外,由於產品的多樣化,公司也減少了單一品項需求下降所需承擔的衝擊,因而降低了風險。另外,產品組合中的組成成分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分享了某些共同的核心專長,甚至是相通的原料,也能讓成本降低。


2009年3月5日

上學路上的眾生相


上學的路上,都可以看到像這些樣子的人:

用舊綿被蓋著睡在騎樓的、

拿著塑膠臉盆坐在看板下面的、

面迎行人叫賣口香糖的、

用瓦楞紙寫了一些字掛在身上對著人傻笑的……等等諸如此類。



也許沒有一次集滿,但每天總是會有幾項單品。

而且,最近好像愈來愈多了……

研一高科技:初級資料蒐集與次級資料蒐集


97下 高科技產業趨勢與策略分析 作業一

所謂初級資料是指由調查者以其自身的特定目的,直接訴諸受訪者所得到的第一手資料。

初級資料的蒐集方法大致上可分為觀察和調查兩種。調查法通常是為了驗証某一個假設,依照假設來設定對象以及問題內容。方法包括了問卷、訪談等,而它們又各別有不同的實行方式。像問卷可以是由訪員親自尋找受訪者,或是藉由郵寄、網路等方式。由訪員執行的問卷調查,訪員可以控制受測的對象及填答的情境,而且填答過程訪員亦可隨時從旁提供協助,問卷的匿名性也較易為受測者接受,問卷回收率較高,但是這種方法需要一定的人力成本。而藉由郵寄的問卷,成本低,且地理分布的彈性很大,且受訪者較有足夠的時間填寫,但是通常這種問卷的回收率很低。至於網路上的問卷,其所需成本非常低,而且地理範圍有機會可以擴展到全世界。但是受測者只能是能夠上網的人,而且來源難以控制,可能會有樣本代表性不足的問題。

訪談可以是個別訪談或電話訪談。個別訪談可以高度控制過程,訪問深入而複雜的問題,並由受訪者的反應隨時調整方式,且受訪者有高度的參與感。但是此法需要高度訓練的訪員,花費時間較長,樣本數較少,成本較高。另外,有些受訪者不容易接近,比如說公司裡的高階人員等等。還有另一種個別訪談是在路上隨機攔截對象,此法除了獲得資訊之外,也可以同時進行產品展示,但是抽樣的代表性較低。而電話訪談能夠快速地搜集資料,成本較低,並且可以避免面對面的接觸,較具隱私性,而且可以由電腦資料尋找具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訪談。但是訪談的問題只能以語言表達,而且訪員的身分易受質疑,容易遭到受測者的拒絕。

觀察法是藉由觀察對象的表象行為、其與時間空間事物的交互關係、及其所呈現的文字圖象記錄等,來收集所需的情報。這個方法可以收集到無法由受訪者自行報告的資訊,而且在觀察者具備完整素養的情況下,能夠獲得客觀的結果。不過它侷限於外在行為,而且行為中較為隱晦的部分,可能無法輕易由觀察而得。而且,實施這樣的資料收集要花費相當的成本。

所謂次級資料,是指由組織內部或外部所獲得的現成資料。內部者如會議記錄、財務報表、刊物等;而外部包括了政府及民間所提供的免費或需付費的資料庫,及以網路資料等等。次級資料通常取得較為便捷,且成本較低,也可以獲得一些由組織的立場無法直接蒐集、或是蒐集所需的成本過高的資訊。但是所得到資料可能並不適用,而所需求的資料無從取得(全然不存在於各種次級資料的來源裡)。另外,資料的蒐集過程無法控制,而且資料本身也可能有時效性的問題。在使用次級資料時,也要特別注意資料來源的可信度。

與次級資料比較,初級資料較耗事費時,成本高出許多,且蒐集過程可能會產生主觀上的偏誤;但是資料取得方式較靈活,能夠多面向進行,而且能夠取得第一手的資料。


2009年2月23日

Symphony X Live in Taipei


今天的現場,場地居然是之前曾經來演行動劇的地方,那是關於人力派遣的議題,而我當時演的是人力銀行的角色。



舞台後方有一張好大的國父遺像,這實在是前所未見的有趣場景。



大體上,若不是之前對這些歌還算蠻有印象,今天的聆聽經驗應該會讓人到一半就離開了。牆壁是水泥牆,音響對著台下放,結果看台區能聽到的就只有四處反射、繞射的低頻聲波。當演奏的曲子是來自我沒聽過的專輯時,我發現無法辨認出任何旋律。也就是說,今天我根本就是憑著印象在聽這些曲子,用記憶去把聽不到的東西填滿。



能夠把那些旋律補上去的情況下,似乎還可以盡興,畢竟台上演出的是曲子寫得很巧妙的虎背熊腰大漢們。所以,今天的感覺好不好,取決於對他們的尊敬程度是吧?不過,模模糊糊中,其實可以感覺到台上的表現其實是很棒的,是音場把一切給毀了。主唱實在是很大威大能,那種聲音可以唱那麼久都不見疲態。鼓還可以聽到,不過感覺上他在很遠的地方。貝斯彈了很花俏炫麗的東西,但是我好像是在水裡聽人家講話的感覺。至於鍵盤和吉他的聲音,也許閉上眼睛,心無旁騖地進入冥想狀態,還可以聽到一些吧!



有兩顆燈從兩側把主唱的影子打到兩邊的牆上,那個效果挺不錯的,應該是有設計過。



聽說開場的 Eternal 相當不錯,但是大概也是音場的關係吧,今天我聽不出來,真可惜。


2009/2/22(Sun)
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入場:19:30
開演:20:00


2009年2月22日

Claymore春吶我們來了!!!請大家多幫我們拉票!!!


Claymore要在2009年春吶要讓大家耳目一新!



請大家多多幫忙投票



http://www.springscream.com/bands_msuic.php?id=17623



右上角登入=>升請帳號=>編輯我的夢想演出名單



左方欄有所有報名春吶的樂園



可以將你喜歡的各團加入



除了加入你喜歡的各大樂團之外



也請多多支持Claymore!



下面是我們的試聽網址



http://www.streetvoice.com/moreclay



http://www.myspace.com/moreclay




希望與大家春吶相見!



另外也請支持友團:Sunny Charlie、Orphia、肆總部。

2009年2月20日

輪迴與替代


右邊一位媽媽推著載著嬰兒的嬰兒車,



左邊一位看護推著載著長者的輪椅,



他們竟是如此的相似。

2009年2月19日

文明與傲慢


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原文大概是 Knowledge is power。不過Power這個字,也可以翻成權力,而權力總是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換句話說,知識就是傲慢!身處於人類文明的人類,文明的程度與知識量的多寡有相關性,因此文明就帶有一種傲慢的氣質,而有優劣之分。



已經一段時間了,我有一個親戚最近晚上住在我家,而白天在我三阿姨家幫忙帶小孩(三阿姨在當褓母)。我想她的精神狀況應該有點問題(這個主觀判斷是基於家族病史的猜想),但除了閒下來時沒有辦法停止說話之外,也沒有什麼危險性。只是她會不斷地問一些其實不需要問的問題。從上面文明程度的定義來說,那些問題很不文明,而這可能讓一個從上面的定義來說,較為文明人感到不耐。



在與她的互動過程中,我好像會不由自主地擺出某種侷傲的姿態。分析其中的因素,我認為可能是因為我仗著多念了點書,覺得她談吐太沒程度,又不受控制。這個東西,不就是知識的傲慢嗎?以為自己是一個比較文明的人,就把人家給看低了。但她畢竟算是我的長輩(其實是比我大很多的平輩),我還是得要維持一個尊重的態度,做出一種傾聽的姿態。我想我的心態應該要調整一下吧!



三姨丈好像對她蠻不滿的。但我不想成為像他那樣的人啊!!


2009年2月17日

亡者也成了人質


最近家裡遇到一件事情。置放外公外婆骨灰的靈骨塔,要求每一個每塔位的人家簽一張同意書。

同意書的內容是說,我們當初「買」塔位的那筆錢,我們要聲稱那是「捐」給廟方的捐款。這大

概是為了逃稅吧!據說每一家都簽了,只剩我們家沒有簽。小阿姨為了這件事煩躁得都發燒了。



這靈骨塔怎麼那麼混蛋!他算準了他手上有那些骨灰,死者為大,大家不敢對他怎麼樣,怕他對

骨灰亂搞。這年頭連亡者都可以當作人質來勒索了,真是世風日下。

2009年2月16日

露點與情色其實是兩回事


昨天還在看Youtube上Bjork的Pagan Poetry的music video,今天上去,已經變成

由於違反了使用條款,此影片已移除」了。這難道是因為,在這支影片中,

Bjork女士露了乳頭的緣故嗎?



單純地露個乳頭應該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在Discovery介紹非洲的節目裡,在

街邊看來不好惹的大叔身上,都常常可以看到光天化日下出來透透氣的乳頭,在

這些時候露個乳頭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跟走路喝水一樣。怎麼Bjork在MV

裡不經意地露個乳頭,就違反了什麼使用條款了呢?



露點其實跟情色是兩回事的。在那支MV裡,點固然是露了,但是並不會讓人有情

色的感覺。在生活周遭,多得是就算沒露點也情色的不得了的東西。後者大家大

都很習慣了,但前者卻被禁止,這不是挺沒道理的嗎?

2009年2月15日

演譯比較展示:Hijo de la Luna


2/15/2008 updated.

Hijo de la Luna(Son of the Moon)




這首歌描寫一個吉普賽女人向月亮女神祈求一個丈夫,而月亮要求她以她的第一個小孩作為回報,因為月亮女神一直希望能成為一位母親。

後來吉普賽女人找到了男人,並且生了一個小孩,小孩有白色的皮膚與灰色的眼睛。男人見狀,懷疑女人對他不忠,在嫉妒之下殺了女人,並且將小孩帶到山頂遺棄。

月亮把小孩帶到了天空,當小孩高興的時候月亮就會圓滿,而當小孩哭泣的時候,月亮會化作搖籃。



第一次聽到的版本是 Haggard 的版本,覺得這首歌很好聽,加上歌詞本上說這是民謠曲,於是就上網搜尋了一下。結果似乎這並不是民謠曲,原創者是一個叫 Mecano 的團體。另外,鼎鼎大名的莎拉布萊曼也唱過這首歌。Youtube 還可以找到更多的版本,看來這首歌挺有名的。



有趣的是,有好幾個金屬樂團也都翻唱過這首歌。其中 Lyriel 的版本民謠金屬味較濃,小提琴的使用鑑別度很高,有一種尖銳又急促的感覺。 Haggard 的版本比較壯闊,人聲比較溫暖一些,讓人比較能聯想到母性之類畫面。想較之下, Lyriel 就變成年輕媽媽了。
Stravaganzza 是男聲主唱,一開始唱得有點陰性氣質,後來就變成高亢型的旋律金屬男聲,慷慨激昂。至於 Mors Principium Est 的版本,基本上這是一個旋律死亡金屬團,所以主唱是撕吼聲,大概是裡面最暴力的版本,但又不失優雅。 Stravaganzza 和 Mors Principium Est 都是比較剌激的版本。



歌詞翻譯與詳盡介紹:


http://blog.sina.com.tw/sleepingfox/article.php?pbgid=24339&entryid=177034



Mecano:原唱,一個西班牙團體


http://tw.youtube.com/watch?v=A3REPMDSCh4



Loona:一個荷蘭女歌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JHct7P5RF4



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萊曼現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OhBE-jc4o



Lyriel:德國民謠金屬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AAcXRsNQ4k



Haggard:德國大編制中世紀交響金屬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YkTEQHhAs



Stravaganzza:西班牙旋律金屬樂團

http://tw.youtube.com/watch?v=oChy-mh-KL0



Mors Principium Est:芬蘭旋律死亡金屬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Yn_C99v0FI

2009年2月14日

演譯比較展示:Pagan Poetry


今天是二月十四,但對牛郎與織女而言,這一點意義也沒有。





Bjork - Pagan Poetry (from album "Vespertine")



Bjork基本上是生於冰島的一位女歌手,她的聲音很特別,很戲劇化,張力很強。這首歌特別地用了音樂盒當做樂器,好像是真的去做了一個音樂盒的樣子。

這首歌到底在寫什麼呢?也許這跟愛和性有關,但是太模糊了,隨便怎麼解釋吧!每一個呼吸都好深,彷彿游移在窒息邊緣。

我有搜到一篇部落格文章在講這首歌,也許可以看看。



Bjork - the Music Video:小心有露點,不過那不是重點。展現了一種特異的性感,跟滿街的商品廣告不一樣的一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5XAFdO-vTo



Bjork - Live:場景很特別,把曲子完整地重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UNDkiRkrtk



Bjork - @ Live8:較為純淨,沒有配唱,配器不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zfa0TiZmNs



Covered by Nocternity:Black Metal Ambient,有點彆扭,也許是因為解讀的不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fXZ5rkCNQ



Covered by 陳珊妮:配器差很多,當然感覺也就差很多,陳珊妮唱得比較飄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vzQCHx0vVo



Covered by a guitar player:音不太一樣,但開頭弄得蠻好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DglPfIxS8Q





Frosti:Pagan Poetry完之後一定要接這一首的啊!這其實就是在專輯裡,接在Pagan後面的曲子。算是一個緩和的解決,讓人能夠從中脫離出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k_sphQPsS8




提到冰島,在之前金融跨台了之後,新上任的臨時總理是一位女同性戀者。未來冰島會朝什麼方向發展,有沒有機會創造另一種典範呢?這似乎蠻有趣的。

2009年2月12日

午夜一點的詭異尋人啟事


從十二點的公車下車之後,一個男子叫住我。

他問:你有沒有看過一個長捲髮的女生,也會搭這班公車的。



他說的故事是這樣:

他某日在三重正義北路那邊搭訕了一位女生,問了女生關於髮型的事(那個問題是:什麼髮型比較好虧妹);

他向女生要了即時通,但女生說他電腦壞了;

他說他可以幫女生修,於是把他的手機號碼給了女生;

女生用公車來了的說法離開了,但他沒要到女生的手機,於是騎車追到了這個地方。



他請我如果有見到這樣的女生,轉告她一些話,並把他的手機號碼再給女生一次。



他說,他可能嚇到了女生,想跟女生說抱歉;

他想問女生為什麼要騙他,女生有提到她在那附近某家咖啡廳上班,但他帶了一堆朋友去棒場找不到她;

女生提到過她的哥哥要去當兵了,他可以當女生的乾哥哥,還強調他是結了婚的人。



你覺得這個人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呢?

我總覺得他的精神狀況好像不太穩定。

甚至他問了我是念什麼的,還說要介紹消防設備的工作給我。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也許,這就是生物多樣性吧!

2009年2月9日

為什麼恭喜發財?


今天是元宵,定義上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我就用春節最開始:除夕寄出的賀年簡訊來作為春節的結尾吧!不過,才過了十五天的年,怎麼說都還是新的喲!



「新年快樂,恭喜發財!不過,我認為富裕是一種心靈狀態……祝您心靈豐富多彩(啾咪^^)」



上面是這個春節我在除夕夜發出去的賀年簡訊,發的對象是手機通訊錄裡的所有人,不過在發的時候好像有點問題,有些群組好像發不完全,但我也不知道漏了哪些人。



為什麼新年總是要說恭喜發財呢?一般用「恭喜」這個詞的時候,是為別人已經達成的某件事情道賀,比如說恭喜別人職位升等、樂透中獎、喜獲麟兒等等。那麼我們在過年的時候說「恭喜發財」時,是不是應該對方真的發了財了呢?



也許真的是這樣吧,在過年之前是企業發年終獎金的時節,對於有領到不錯年終的人,大概算是有發一筆財吧!(不過,員工為企業創造的價值本來就一直與他拿到的薪水不成比例。資本主義的模式,員工的薪水只是要能夠達成勞力的再生產而已)不過從最近媒體上的訊息,也許大部分的人並沒有拿到太多的年終,甚至還不一定有。那我們到處跟人家說「恭喜發財」,會不會是在碰觸人家的痛處呢?比如說,故事可能是這樣:



甲:「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乙:「我們家今年用我的資遣費過年……」

丙:「還有資遣費喔,我那個老闆跑路了!」

甲:「嗯,我已經很久都沒工作咧……」



對於這樣的情節,恭喜發財顯然是不太適用。到底這恭喜發財到底在恭喜什麼呢?它指涉的是對過去的慶賀,還是對未來的祝福呢?字義上分明就是前者,但明明就沒有發財的話,是要恭個什麼喜呢?或許,在受薪勞動的情境中,活過一年沒有累死餓死,或是因工作傷害死亡或半身不遂,就已經是發財了吧!



另一方面,也許「恭喜發財」應該要與「紅包拿來」並置,才會顯現出它的意義。「我說你有發財,你就是有發財。見者有份,我要分一杯羹!」看起來還蠻無理取鬧的,就是賀詞背後的潛台詞。不過在新年的氛圍下,這被解譯為可愛,算不算是一種「傲嬌」呢?

2009年2月7日

演譯比較展示:蘋果花


最近在陳珊妮的新作裡聽到她翻唱了這首歌,覺得好耳熟,好像在哪聽過,八成是什麼老歌之類的吧!想啊想的,突然想起,原來最近聽到的,是在眼球先生的專輯裡啊!XD

這首歌原曲是日本演歌,美空雲雀唱的《追分》,翻譯過來好像是「蘋果岐路」。從網路上看到的歌詞,我想它是寫與至親別離的悲痛與不捨。

到了中文翻唱,描寫的是被舊情人拋棄的哀怨自憐。而眼球先生的台語詞,填的是自小父親便離家的兒子,在理想與現實間的兩難。至於陳珊妮唱的也是中文,但是詞有重新填過,是關於舞池上情意的迷離瑰麗。






美空雲雀 - 追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ewzNLaF1pQ



張露 - 蘋果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rVyLH0PPEM



楊燕 - 蘋果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I51Cd2GGtM



眼球先生 - 香蕉花

http://www.im.tv/vlog/Personal.asp?Memid=310707&FID=408125



陳珊妮 - 蘋果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kjQYVylRbA



方宥心(星光大道節目) - 蘋果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cc6itw9yss

2009年2月1日

異國在哪裡?----《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讀後感


異國不在別的地方,異國就在這裡,在我們視而不見的角落。似乎我們只願意在異國風情中看見異國,而對就在身邊的異國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然而,那些異國其實也是風情萬種的,可是自大的眼光不懂得欣賞。



萬丈高樓平地起,這樣的自大是用什麼基礎建立起來的呢?在上一代順應國際資本移動所造就的狂飆年代裡,眼光給經濟快速發展的景色給沖盲了,一種奇怪的民族意識油然而上。在那樣的民族意識裡,我們習慣向某些人卑躬屈膝,而應對另一些人卻又不可一世。這樣的民族意識,只是用短視與偏見築成一道道的厚牆,把我們的感官都只向著我們願意共鳴的東西開放。



近來,我們自大的根基似乎有種快要崩解,那樣山雨欲來的形勢。也許這是個轉機,讓我們可以開始學著能夠用更柔軟的眼光,去觀看、理解、感受那些在我們身邊的異國;進而發現,原來那些異國其實是我們的根基,異國就是我們,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印刻出版

2009年1月30日

靈媒


在佳里興的老家,宮廟的密度就跟便利商站在城市的密度差不多。除了宮廟之外,還有一些私人的神壇,算是有門路的人才會知道的吧!



老媽突然硬是把我拉過去,說要弄個補運的儀式什麼的。那是一個在隔壁隔壁庒的神壇,而擔任靈媒的翻譯者是一個認識的人,也許因為這樣的關係,才會過去那邊辦這些事。



靈媒(或曰乩)說的話有時是聽得懂的,當他要跟你溝通的時候那幾個關鍵字,其它大部分的時候他會發出像是打字機那樣的聲音。而他的身體看起來好用力,全身都好緊繃。他穿著短袖綿質宮廟紅字花樣上衣和牛仔褲,光著的腳纏在折疊式的桌子上。我想他的年紀應該也沒多大,約莫二、三十歲左右而已。其實我覺得他說的話從我媽給的資料就很容易推斷出來,基本上主要是晚睡的問題,不過表達的方式很不一樣就是了。不過之前聽到的都是肝火,腦火的說法倒是頭一次聽到。然後他拿了三十二炷香在我身體四周揮舞時,我流下了眼淚,不過這是因為煙燻得我眼睛好酸,睜開都已經很吃力了。也難怪靈媒本身眼睛也睜不太開,他一直拿著小香爐在吸、在燻、在互動。



後來他指示翻譯女士的丈夫給我推拿一下,天啊,那還真痛!過一陣子符水也出現了,不過我媽拿給我喝時,我偷偷含在嘴裡,然後趁沒人注意的時候到外面把那口水裡吐掉了。會不會因為這樣,結果就被詛咒了呢?今年有一個劫數喔,會是什麼呢?



由於辦事時,時辰已晚,故後續的事只得留待隔天。隔天的場景在一間地方上比較大的宮廟裡,燒了一車的金紙,慎重地參拜了之後,在文昌前起乩,交待了一些事情。不過那些事情似乎言之過早,那樣的叮嚀太過於奢侈,像是將來若是為官不要迷失在權位之中,要造福於民之類的,真的比最遙遠的還要再遙遠一些。此時我跪在神像前,他站在我旁邊,以打字機的姿態以夾雜那些彷彿語重心長的期許,並不時移步到神像前的小香爐讓雙手燻香。而文昌的桌前一如以往掛滿了准考證,現在是考研究所的季節,上面有許多成功大學某某所的字樣,當然其它學校的也很多,但成功大學某某所的總是大宗。



天啊,折騰了好久!

南部人、北部人


讓我們先假設南部北部之分是有意義的,那麼我到底是南部人還是北部人呢?



在我生命中絕大部分的時光裡,我生活在北部,台北縣三重市。而且,其實我的出生地就在這個地方,因此我該算是北部人。但是,在我小時候,還留存著的記憶裡,是從我被送到外婆家那段時間開始的,那時我正在念幼雜園。那個地方是台南縣佳里鎮。



於是乎,我沒有辦法認同我是北部人,但是由於事實上大部分時光都在北部,南部也讓我覺得疏離。結果,我沒有辦法成為北部人,也沒有辦法成為南部人,像蝙蝠一樣,對鳥類說自己是鳥,對老鼠說自己是哺乳類。



不過,南部北部人真的是有意義的分類嗎?台灣就那麼小,南部北部實在也沒差多少,開車不過幾個小時而已。



走在路上,看到路上車流人流總是川流不息,人們不斷不斷地在移動著,不曾停歇。為什麼總是不斷地移動呢?是不是在工商業社會裡,我們都失了根,跟土地再也沒有穩固的連結。也是啊,土地不過被當做財產來處置,哪裡談得上什麼連結呢?甚至,在資訊社會底下,土地彷彿是虛幻的存在,可是這是不可能的,它們的真實與虛幻的屬性正好是倒過來的。你說說看,有什麼比資訊社會的「資訊」二字更抽象的呢?



穿著不夠暖和的衣服,騎著充滿缺陷的腳踏車,吹著傍晚逐漸轉涼的風,在不知通往何處的田間小路,漫無目的地往沒有走過的路上轉進去,蠻舒服的。然而這麼一來,我也在移動著,而且十足地是個外人。

2009年1月27日

期望受拘束作為自由的一種形式


什麼時候自由一躍成為普世價值的呢?以西方觀點來看,我猜大概是從啟蒙運動開始的吧!不過,就像「從各個品牌的商品中做選擇」不是真的自由一樣,只有「自由」一個選項的自由並不自由。



其實對於不自由的渴望也是一種實在的情緒,一定程度的受到拘束(不自由)讓人不用什麼都得自己選擇自己承擔,因而產生一種安心的感覺、踏實的感覺。除了對於自由的追求之外,一定也存在著對於受拘束的追求。如果真的是自由的,基於對安全感的驅向,自願的受拘束狀態應該也在選擇清單中。



如果受拘束狀態並不是出於自願,那麼這個狀態將會是令一種難以忍受的狀態,而這也是過去的人們汲於擺脫的東西。不過,一個可以理性地自由進出的受拘束狀態還能不能夠算是一種受拘束狀態?我想這不必然衝突的,它代表的是這個受拘束的狀態是自由下的產物。



可是,什麼樣的世界能同時承載自由與理性選擇的不自由,而不互相衝突?不過,又為什麼世界要通通是一個樣子?也許區分成幾個不同制度的區域,而人可以在其中自由定居與移動;或是把制度實施的地理界限消彌掉,而以眾人意志訂定共同契約之類的,可以做到人有選擇制度的自由吧!



不過,現在的趨勢似乎是不斷以某些名目來限縮自由,而不是啟蒙運動之後一脈相傳那個樣子了。這正是自由汲汲可危的時候,非難自由的概念似乎不是適當時機。但話又說回來,這樣的發展是不是暗示著那個自由的概念並不完善呢?

2009年1月26日

生命結束方式的一個懦弱提案


有人說生命的目的是追求死亡,死亡的欲望是生命的本能。那麼,你有想過要怎麼死比較好嗎?



我覺得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死亡蠻好的。在前一刻,什麼徵兆和心理準備都沒有,突然,甚至還來不及恐懼,生命就結束了!不知道這樣的過程會不會有痛苦,但時間太短了,神經感覺都還來不及傳導到腦子裡,生命就結束了!這樣的死法,就算生命本身還有什麼責任在,彷彿都可以規避,因為這個死亡不是意料之內的事,並不是故意的啊!對於一個懦弱的靈魂,這似乎是很自然的選擇。



在沒有目的與責任等考量的情況下,珍惜生命為的是什麼?就目前來講,我覺得怕的只是有人傷心;如果不再有人傷心的情況下,生命結束倒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人就這麼渺小,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



不過,這完全不是達觀,達觀不是這樣的;這根本就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混蛋想法罷了!



如果,能有一件強度達到能夠為之犧牲的事物,生命應該會變得比較積極吧!

老家年節景色


還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的時候,這裡會還蠻熱鬧的。通常我媽和我會比較早回來,然後在除夕的晚上,每當外面有車子開過去,車燈閃過去,我就會期待那又是誰回來了。



直到最近,除夕夜還回來的實在是可遇不可求,像今年就只有我媽、我妹和我。也許是因為外公外婆都往生了,這邊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不再有那樣強度責任足以讓他們這麼長途奔波,但是這樣的情況似乎發生得比那還早。也許到初二回娘家之後,會有一些人還零零星星地回到這個老家,大概就這樣了吧!其實也是,由於上一輩的人的確是女性比較多,男性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大部分的人在回娘家時才回來挺合傳統的,不過獨一無二的男性也是這麼做。而且不管男性女性,通常大概是隻身回來,而無法帶著一家老小長途跋涉,這算是原子化的當代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景色之一嗎?這個偌大的房子(其實也沒有多大,田地聚落裡兩層樓獨棟,頂樓有鐵皮加蓋),很難想像在平日是多麼孤獨。小阿姨平日在外奔波,只有四阿姨一個人待在這個建築物裡,換做是我的話,受得了嗎?團圓,到了這個時候,只剩下兩隻貓熊的政治意義了!



我的老家附近應該算是一個挺有機的地方吧!一些不再做為經濟用途的農地,附近的人會在上面種一些小規模多樣化的作物,然後當有所收成時會互相的贈送。也許因為這樣,其實這裡並不會真的那麼孤獨吧!想想都市那個地方,其實這裡才是不孤獨的地方也說不定。不過,會這麼做的似乎都是一些老一輩的人,至少拿菜來送的人都稱不上年輕了。這樣的景色會不會也在消逝中呢?

2009年1月25日

血脈的流風遺跡:祠堂牆上姓名探源


第一個說法:女人她收養了一個小女孩作女兒,而這個家還少一個男人。根據習俗,若收養的是男孩可以不需要丈夫,但因為收養的是女孩,所以女人得再找一個男人作為丈夫。於是,女人就找了一個丈夫。也因此,我家的祖先牌位有三個姓:邱、吳、張。本來往後傳的三個子嗣,要分別作為這邱氏、吳氏、張氏的傳承者,因此這三個牌位會分開來祭拜。但是世事沒有這麼盡如人意,這個家並沒有那麼人丁興旺,沒有那麼多男丁可以傳三個姓氏。結果,這三個牌位還是放在一起,代表了三個姓氏的列代祖先。




以上是母親轉述她從外婆那兒聽到的說法,但是從牆上那些還可辨認的名字來看,似乎很難解讀出誰是哪個角色。




牆上的姓名們:
吳張會(阿祖,四月十三日)

吳恨(阿嬤,四月五日)
邱欉(阿公,招贅,十月十九)

國和(阿公之子,三月四日)與其母
邱百川(三月十一)
吳四海(阿叔,三月七日)

邱林旭(邱百川之妻,三月二十五)
甘碧玉(吳四海之妻,三月十七)




其中邱百川是我外公,邱林旭是我外婆,日期是忌日,應為陰曆。




第二個說法:女人應是指吳張會,養女即吳恨,而女人的丈夫沒有資料。但是從姓名來看,女人本姓張,而其夫婿姓吳。吳恨為其養女,冠上了吳姓,而關於養子、養女與丈夫的習俗無從得證。因家中無男丁,而給吳恨招贅了邱欉做為丈夫。邱欉在被招贅之時就已經有一個名為國和的兒子,國和之母因邱欉已被招贅而無法與邱欉有名分。國和與其母後來因故而亡,因過意不去而將他們母子倆納入一同祭拜。而吳恨與邱欉結為連理之後,生下了邱百川與吳四海,沒有第三個孩子來傳「張」姓,但是從上面看來似乎是不需要傳張姓的。而吳四海與甘碧玉亦無子嗣,因此吳氏牌位仍在此處祭拜。而邱百川與邱林旭只生下一男丁,故沒有再傳下吳姓的子孫。




上面是再向小阿姨求證後的版本。也許前面的說法是誤傳,單純是吳氏與張氏這對夫妻無子嗣而有養女,為了能將姓氏傳下去而招贅邱氏,因此需要負擔傳承吳姓與邱姓的責任,但就算有第三個兒子也不見得會姓張。而邱欉被招贅這件事,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了他與另一位沒有婚姻關係的女子及所生的兒子國和後來的不幸遭遇,這可能有一個悲傷的故事在後面,但是目前還不知道有誰聽過這一段故事的。另外,為什麼那位養女會取名為「恨」,這後面我猜測有另一個故事,亦無可考。



好像有一種民間古裝連續劇的感覺……大概這樣的故事與那個年代互相標制著吧!



如果您對習俗之類的事很熟悉,可以幫忙釐清上面的資料,請回應吧!

Limerance


在《異國情色大不同(Exotics and Erotics)》一書上看到這個東西之後,跟自己前一陣子的主觀感受做點自我檢視,實在是一件逸趣橫生的事情。



Limerance這個字來自Dorothy Tennov,用來描述一種不由自主的、強烈浪漫欲望的情緒與認知狀態。而Helen Harris將Limerance的要素,由跨文化的視角,化約為以下七點:



結合慾望(Desire for union):生理或感情上(最初是性愛上)對結合或融合的慾望。

理想化(Idealization):將鐘情對象理想化(Dorothy Tennov稱之為具體化),把其優點極大化,並把其缺點極小化。

專一性(Exclusivity):將感情與慾望都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並希望對方能回應這種一的感情。

侵擾式思考(Instrusive thinking):一直想著鍾情對象,因而干擾其它認知工作。

感情依賴(Emotional dependency):有賴對方回報,尤其有賴於與所愛對象維持身體與感情接觸管道的一種感情狀態。

動機序列的重新安排(A reordering of motivational hierarchies):生命中的優先順序以維續關係為第一考量而重新安排。

強列的移情與關懷(A powerful sense of empathy and concern):對鐘愛對象至感關切(但出於利己多過利他)。



Harris, Helen. 1995. Rethinking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in Polynesia: A Case Study of Mangaia, Cook Island. In Romantic Passion: A Universal Experience, William Jankowiak (ed.), pp. 102-3.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年1月23日

新年前就要把新年的音樂準備好


過年應景歌曲:旺福 - 親一下,清心過好年

http://media.webs-tv.net/m/1027487

兩年前旺福跟文建會合作的,聽了心情會好喔!







過年殺風景歌曲:Pain of Salvation - New Year's Eve

http://tw.youtube.com/watch?v=Z1vYIOqeqCw

描寫一個軍事工業從業人員,突然質疑起這個工作的道德性,理解到自己是某種

龐大體制的一部分。就在除夕夜這一天,他下定決心要搞清楚他的工作與生命對

於世界造成了什麼影響,他要從這個龐大體制中逃脫出去……

歌詞:

http://www.metrolyrics.com/new-years-eve-lyrics-pain-of-salva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