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1日

日本音樂講座


這是民族音樂講堂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場,

而這一場居然特別地做了正式的節目冊,

這在之前看的那兩場都不曾出現過。

讀了一下活動本來的規格--節能減碳單張折疊節目單之後,發現了這麼一段話。



「事實上,我們發現把節目冊作好,是達成此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by 日本音樂國際交流會

也許後面有一些小故事吧,呵呵。



今天的演出樂器包括了尺八、三味線以及箏,

以尺八與箏的不同流派介紹為脈絡,貫串了一共八首的樂曲。

尺八的聲音很容易讓人入定,無怪乎其為一種修行用的樂器。

箏的演奏者看起來好忙,因為他們的一對大臂常常要張得很開。

三味線在這場音樂會裡面登場機會較少,撥弦的聲音比旋律還大聲是種特色。

也許是成見,今天的曲目聽起來都有一種江湖味,大概是受了什麼片子影響的吧!



聽完後,想要再找些唱片來聽,

但是那些都比不上現場聽的效果,也許不會這麼令人耳炫神迷吧!







音樂學堂亞洲樂舞-日本絃樂與流派傳習

時間:2008年12月20日(六)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主講人:德丸吉彥(日本聖徳、放送大学教授)、王櫻芬(台大音研所教授兼所長)

演出者:日本音樂國際交流会

曲目:秋風之曲(The music of autumn breeze)、江之島之曲(The music of Enoshima)、六段之調 (Rokudan no sirabe)、春之海(The spring sea)

2008年12月16日

李敖現場


國高中時的偶像,今天才真的看到他的人,

就在二活電梯間要往地下室走的地方,他柱著手杖還有佳人相伴。



國際會議廳裡,後來的人只能坐走道上,

一位穿著藍色長袍的人看不過去,大罵用雜物佔位子的人,

鼓勵大家把那些東西拿起來,把屁股坐下去。

可是因為台大人笨笨笨,所以好像沒有看到有人這麼做了的。

那位仁兄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北大教授吧!



李大師的言辭犀利依舊,神采奕奕相當硬朗,

除了柱著手杖,以及聲音有些不那麼嘹亮之外。

開始講了不久後還演出了換裝,露出招牌紅夾克,小小動作效果就好大。



其它台灣人被常久以來的政治騙局給騙倒那也就算了,

台大人身為高級知識分子不應該那麼笨地被騙。

可是台大人哪裡是什麼高級知識分子了?這頂帽子也太沉重了點,

那應該是一種期許的語言吧!



他提到了冰山被看到一角,底蘊是要有好幾倍的。

現在他還是每天看十二小時的書,這聽來真教人慚愧。



大師很大牌喔,據說是因為他去的診所醫生娘力邀,他才播冗來的。

明年他要開新節目了,這次在高點電視台,晚上九點的樣子。

到時會有人錄下來放到網路上嗎?







「台大人,笨笨笨 !」專題講座

主講者: 李敖 先生

時間:2008/12/15 (一) 12:30 ~ 14:20

進場時間 12:10 ~ 12:30

地點:集思會議中心 亞歷山大國際會議廳

2008年12月11日

BDSM「示範講座」


今天的講座真是令人臉紅心跳!

啊,我臉紅心跳很雖想像嗎?



內容基本上就是教人怎麼去玩身體(暨衛教宣導XD),從頭頂一直講到腳底,並且具有現場演練、教學體驗。

當然也包括一些經驗分享、心路歷程,不過他們說的聽起來都理所當然,大概因為壓仰是不健康的吧!

後來就讓大家玩鞭子、繩子、口球等等道具,參與者似乎都玩得不亦樂乎,有種純真再臨的感覺。



聽完之後,我感覺那個世界還蠻多采多姿的,而在悠遊在其中的人似乎是相當幸福的。

只是,有一些要見血的例子,實在讓我很難接受。我沒有辦法接受在身上插針、還用這種方法把身體吊起來,那種聽起來就很痛的東西。

其它的,其實感覺都蠻好的。



只有生殖器活塞運動的性愛很遜,這似乎蠻有道理的。

當他們問他們的同伴為什麼會覺得爽的時候,說了一句至理名言:

「啊就是會溼啊」

居然可以這麼自然地說出這樣的話,太強大了!讓人誤以為這裡不是民風保守的台灣島。






BDSM文化--愉虐有理 性愛無疆

時間:2008/12/12﹝星期五 ﹞18:45入場

地點:台大社會系一樓103教室

與會來賓:十夜 小猴(BDSM的多年實踐者 有過豐富講授經驗)

2008年12月7日

印尼音樂講座


在有趣的野草莓大遊行的同時,我在附近的地底下聽甘美朗。



今天的講者就是之前去北藝大玩甘美朗時,授課的那位老師。

她講起課來的感覺蠻輕鬆的,落落大方彷彿當自己家的感覺。



現場聽甘美朗的感覺很不一樣,再好的喇叭都傳達不出那種酣暢。

演出內容基本上就是甘美朗的簡介,

從一開始演出者由門外列隊演奏進場,到後來一連串的題目,

把峇里島甘美朗的特色與組織方式大致上介紹了一輪。



甘美朗的音色非常清亮,搭配鼓的皮膜音色,飽滿得有種法喜充滿的感覺。

如果在高中時念到王小玉說書那課,不能體會大珠小珠落玉盤是什麼樣子,

這個東西會讓你珠子多到滿出來。



舞蹈的部分,那個身體姿態好有趣,現場看了才知道有多曼妙,

不過今天的舞蹈只有一支迎賓舞,不夠痛快。



下半場是皮影戲,唱的部分是印尼古語,唸白的部分則是口語,

在台灣他用什麼口語來演出呢?結果他用的是英文,

不過腔調很重,不仔細聽還沒發覺呢。

演出時其實有蠻多借題發揮的搞笑,觀眾反應蠻好的。



現場居然有小朋友不時地離開座位,總覺得這樣挺好的。







音樂學堂亞洲樂舞-巴里島的樂舞戲與生活

時間:2008年12月7日(日)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主講人:李婧慧(北藝大傳統音樂系專任副教授)

演出者:I Gusti Putu Sudarta (皮影戲偶師、舞者)、

I Wayan Sira (樂師)、I Wayan Widia (樂師)、

Ma Chen-ni (皮影戲助手)、北藝大甘美朗樂團與舞者

曲目:

安克隆甘美朗樂舞:Pendet(迎賓舞)、Sekar Uled(烏勒花)、Jaran Sirig(嘉蘭絲

麗)Gambang(岡棒)、Topeng Keras(面具舞/武舞)

皮影戲:Tantri Bali Nandaka(聖牛南納卡與獅子的寓言故事)

2008年12月2日

我好討厭我自己


目前的消息是,明天早上七點警察會進場,強制清場架圍籬。



我好想趕去那邊,但是……我去了有什麼用?我也只能靜靜地看著,然後呢?



就算是只能這樣,那也好啊。可讓我沒有辦法動身的,居然是明天早上有指導教授的課。



為什麼是這種莫名其妙的理由呢?



我好討厭我自己。









--

希望大家都能平安,不要發生什麼更加悲傷的事。

權力的傲慢


今天早上八點準時到了衛生署,氣氛有點凝重,

大家在署前靜坐,而警察慢慢地愈來愈多,後來分局變成保安總隊。

不過神奇的是,居然連舉牌都沒有,看來署方想冷處理吧!



一直有風聲說署方會派人出來,不過在一些警察進入衛生署之後,並無動靜。

直到綠黨依其既定行程,在旁邊開起了1206遊行記者會之後,

警察才舉了第一次牌,舉牌的對象是綠黨。



綠黨是支持樂生的,但是那個記者會實在太Happy了,搞得嚴肅的氣氛有點潰散。

等到該記者會結束時,麥克風交給了樂生這邊,

說了一些話之後,警察對這邊舉了第一次牌。



在衛生署遲遲沒有動靜的冷處理下,靜坐宣告解散,眾人轉移陣地到樂生院。

至於陳情書就放在現場,不過相信衛生署的人就算不出來接,也已經拿到內容了。



就像在總統選舉之前說的,馬英九政府會是一個傲慢的官僚政府,這是國民黨的習性。

而除了作秀之外,他們實在沒有打算聽什麼人民的聲音。



想想看最近幾次現場看到所謂官員的嘴臉。

1. 亂攀關係想摸頭

2. 說聲謝謝就走人

3. 皮球踢不成惱羞成怒

4. 當做沒看到任你自生自滅



肏你媽的政府

2008年12月1日

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


樂生院最近發生危機,政府把迫遷升高了,

強制拆遷的公文被張貼了出來,似乎怪手馬上就會進場。



今天在衛生署前的行動,針對的是現任署長。

他從前曾經在報紙上為樂生院講過話,而他現在在朝,且有直接的影響力,

只要他一聲令下,古蹟審查的機制就可以啟動。

樂生院的文化價值早就受到各專家學者的肯定,但是政府方面一直不肯作為,

所以合理的推測就是,只要一施工這個地方肯定不保。



不過,今天衛生署派出來的人,完全就是個混蛋,

由這樣的人來代表衛生署,衛生署的態度可想而知,所以署長的態度可想而知。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葉金川的腦部決策受到臀部觸覺神經影響甚鉅。



在警察宣讀舉牌宣言的時候,有媒體把麥克風對準警察的擴音器。

為什麼要收那個音呢?那裡面明明就沒有蘊藏什麼資訊。

通常聽到那個聲音的時候,反射動作就是用別的聲音把它蓋掉。



最後,大家被驅散,目前打算明天早上再去堵人。

2008年11月30日

台大話劇社的桌椅是木頭做的嗎?


好久沒有去的牯嶺街,

一樓大廳的樣子變了,

劇場的椅子有座墊了,

二樓變成演出場地了。



好久沒有看過的話劇社,

大概還有一半的人我知道是誰,

另外還有一半的人我從沒見過。



以往是下學期有密集的演出,上學期空窗培力,

今年的端出了新菜色,是破天荒的上學期演出。

我想這次的物質成本較低,所以票也比較便宜,

不過純就觀眾的立場來看,感覺cp值很高喔!



不過,除了一個美好的夜晚之外,對我而言,它還留下了什麼呢?



演出時間:2008年11月29日 16:30;19:30 共兩場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F藝文空間

票 價:100


2008年11月29日

台社論壇-CHE 格瓦拉未竟之夢


今天跑去聽台灣社會論壇的活動(只有聽而已 = =)



之前看到的資料,都把幾個南美洲左派執政的國家形容得好像是社會主義新希望,

對抗資本主義的新堡壘的樣子。原來還有媒體說他們是獨栽者的喔,我沒聽過這種

說法大概是因為台灣看不到國際新聞的緣故吧!不過自認為是美洲的老大哥(豈只如

此,是世界的老大哥)的美國自然是虎視耽耽,當然也極盡抹黑之能事了!



今天的報告中提到伊朗了的事,當年曾經有經由民主程序產生的總理,但其路線與

美國利益衝突,於是美國就暗地裡把他搞掉了。美國方面相關文件已經解密,應該

是查得到的。後來美國嚐到了甜頭之後,就到處把人家的政權搞掉,扶殖一個又一

個符合美國利益的獨栽政權,現在的伊朗就是這樣建構出來的一個外力扶殖的政權

。美國方面也許有時會說這是推廣民主,雖然他好像把美國式的制度等同於民主,

但是就算是這種說不通的標準,美國實際的作為仍是自打嘴吧。



回到南美洲的社會主義風潮。古巴由於天然資源不足,於是發展出了資源使用效能

很高,彷彿在環保和永續經營上都很有見地的模式;比如由於根本就買不起化肥和

農藥,就發展出都市農業,整個島的作物幾乎都是有機生產。至於他們在醫藥與教

育的發展模式太有名了,就不用詳述。





除了這個名義上本來就說是共產國家的之外,南美還有好幾個執政者是左派的國家

,不過程度各不相同,比較有名的應該是查維茲執政的
委內瑞拉。該國為第五大石

油生產國,但利益全讓外國人拿走了。經由把石油國有化,其中的利潤始能夠供應

民眾所需。其實這跟其它石油出產國的社會福利制度誇張的完善蠻像的,只是玻利

維亞的推行的制度很有左派的感覺,許多公共化的政策,偏向於改善普羅大眾的生

活。



但以上的例子後面都有隱憂,前者在革命領導人卡斯楚逐漸退位之後,新的領導者

似乎有意走中國路線,而現在的中國是個比資本主義底下還遭糕的地方,像是勞動

條件什麼的。除此之外,好像有傳言說古巴附近發現原油,這麼一來她就從資源饋

乏一下子變成資源富裕,這可能會讓之前發展的東西都變質掉。而
委內瑞拉的狀況

,由於會仰賴石油的收入,制度的推行會受到石油價格的影響;原油價格下跌時,

那些政策的推行可能會遇到財務緊縮的狀況。另外,這些例子都有點由上而下,並

且依賴某個人的個人魅力與行事風格,這樣能長久的維持下去嗎?還有,從以前所

有的例子,官僚的影響是一個致命的必然,要如何能避免這方面的惡化呢?



不過至少,當代的幾個左傾政府之間的合作關係是對等的,不像之前蘇聯的不對等

關係,這點讓人感覺蠻好的。




〔台灣社會論壇系列活動〕從拉美經驗談全球金融風暴的出路——CHE 格瓦拉未竟之夢

時間:11/29(六)14:00 --- 17:30

地點:台大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313室

2008年11月28日

我不知道如何擁抱


昨天下午在行政院前的樂生院行動,

樂生院民和三鶯部落以及眾多工運、環運人士齊聚,

發言慷慨激昂,相當有弱勢者團結、相濡以沫的氣勢,讓人內心悸動不已。



結束時,大家跟樂生院阿公阿嬤和三鶯部落族人輪流擁抱,

我發現,我不知道如何擁抱,一時之間肢體僵硬非常,

這是害怕,還是不習慣?



另外,那時出來收陳情書的官員,居然只說一句「謝謝」就走了。

雖然總覺得這反倒不是重要的事了,但是這種反應還是令人傻眼。

2008年11月23日

我他媽的是個漢人


漢人就是歹人,驚覺身為漢人真是慚愧。

註:好像是某族的語言裡,漢人叫做Bailan(我試著把我聽到的音拼出來),聽起來很像閩南話的「歹人」。



今天在自由廣場,其實不只有華麗大興土木的野草莓,旁邊還有三鶯部落的行動。

我想今天的行動,算是宣誓和傳達給民眾知道的性質吧!

可惜主流媒體似乎看不到這群人似的。



之前一直沒把他們的情況搞懂,所以今天也藉這個機會去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有點頭緒之後,身為漢人的我還真是慚愧,不過真正的問題不是這個。

政府的理由是行水區,不過把有關的東西拿出來講,政府的所做所為根本就矛盾。

為什麼二重疏洪道就可以大興土木?為什麼財團出手總是得分?

為什麼政府的作為會用在實現房屋廣告的想像圖?



對於這座島上的人,好像很難接受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是一種基本人權。

長久以來,我們對於把人丟在自由市場中任其自生自滅,視為理所當然;

所以,社會發展的方向是追求市場的榮景,而不管人們的死活。

又由於之前反共及白色恐怖的歷史,台灣在發展過程中完全沒有反思的餘地,

結果我們所有的,就是如此重商主義的社會。



而所謂的中產階級,是一群追逐著奢華樂活的人,他們習慣保持一種美學距離來看世界。

也就是說,外在的東西是必須放在畫框或是玻璃櫃中,並且在地上畫一條禁止跨越的線,

如此他們會不感到冒犯地安心觀賞著。這是否就是我們對待文化、對待人的態度?



最後,所有東西都是包裝起來的商品,密封著外面貼著標籤,

而真空包裝裡面是沒有空氣可以呼吸的。

包括你和我,都是商品。










可是,在這樣的行動場域中,我是不是也在刻意保持某種美學距離?

2008年11月22日

野草莓兩個禮拜了


看完韓國樂舞的講座(其實還有講文化政策啦)之後,就近往自由廣場牌樓下走去。



現在這個地方多了好多東西。

原本我覺得這樣長期抗戰不是辦法,但看了現在的情形,我想至少它會在參與者的心中刻下某些東西,好像也挺好的。



今天是一個守夜的活動,人還不少,不過民眾的比例有蠻高的就是了。

但是那又何妨?如果其中一個命題是對於公民社會的想像,那麼這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有位教授上台講了一些關於教官的事,在他的學生時代,教官是什麼樣的角色,而最近這樣的角色似乎又逐漸浮現。

除了最近的新聞,南部有學校教官在查參與了這次行動學生的名單。

這是一個薛西佛司的狀況嗎?石頭推了上去,又會再滾下來,然後又得再推一次。

不過,現在這個石頭比以前其實還要難推。



教授分享說,以前的自由比較少,但是敵人很明確的就是黨國體制,在大家有共識的情況下,正當性非常充足;

而現在雖然自由較多,但是敵人是更為廣泛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帝國主義等等的東西,

而且現在的人大部分覺得賺錢比較重要,自由是不太必要的東西,所以行動是沒有辦法得到完整的正當性的。



這些不是新訊息,但是他把這些講得好有力。



不過今晚是不是因為守夜的主題所以在搞溫和呢?

主持人說話好小聲,把他的聲音重複播放應該對失眠的人挺有幫助的。

「韓國傳統樂舞與文化政策」講座


2008 兩廳院《民族音樂學堂》亞洲樂舞----韓國傳統樂舞與文化政策

2008/11/22 pm7:30 國家演奏廳






今天去聽了韓國樂舞的講座,主講人是王櫻芬老師,

其中包括有好幾個項目的演出,這些東西平常在台灣似乎沒什麼機會看到,挺新鮮的。



韓國的傳統音樂我覺得蠻適合推薦給聽Metal的人,

不管是宮廷還是民間的,都帶有一種粗獷具有沙音的音質,

而且配器上很豐富,把各個頻域都填得很飽滿,這跟金屬樂蠻像的。

另外,宮廷音樂特別可以推薦給聽Doom的人,又慢又厚。



玄琴的演奏方式好有趣,好像有一種類似Drone的東西,

不過它不是Drone,而是一粒一粒的,就是非主旋律的根底性質撥奏。

這跟不斷地彈第六弦的開放弦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誤)。



現場的Pansori,對著唱詞好像真的可以聽出裡面的音跟河洛話有點類似,

唱的人慷慨激昂的表現,值得當主唱的人來學習。



今天還有個杖鼓的獨奏,我的媽呀,這也太華麗了吧,炫技性十足啊!

有些時候兩隻手好像在打不同節拍的東西,他學過左右互搏之術嗎?



還有四物啊,現場聽了才發覺,那四樣樂器的組合,實在是太切題了。

明明沒有雨,卻弄得現場好像雷雨交加似的,

而且這個天氣還有顏色和強弱的變化,自然得像樂器是從土裡長出來的。



沒有去聽的實在太可惜了。

2008年11月16日

11/15/08 現場的TheHaunted


2008/11/15,晚上,台北西門町地下絲絨Live House



第二次去搬家後的地下絲絨,這次音響效果明顯優於上次。在觀眾區中後段有兩個揚聲器,上次似乎沒看到,如果是這樣的話,猜想這個可能就是音場改進的原因了。



開場是Inferno Chaos,還不賴。聲音不太有彈性,但頗為飽滿。對我而言有時抓不太到重點,但是感覺還不錯,同行的友人甚至有人說他們的表現比the Haunted好。



主場的The Hauhted,一開始聲音還不錯,可能是因為上次比較糟,不過有時似乎不太穩定,聲音會一下有出來,一下出不來。有時會以為台上有亂流,是真的有亂流還是音響不穩定的錯覺無可考。主唱在講過場話時,感覺語氣變化很豐富,蠻靈活的。整場下來台上都很有活力,台下也都很有活力,這次的衝撞對我並不影響,很理所當然。但是大部分的歌我都沒有聽過,直到接近尾聲時才出現一些比較熟悉的東西。



為了捧沛姬的場在現場等了兩個半小時,最後只聽了一首歌就走了,因為搭小黃太貴了。



在那之前的會後扒第一個老外團,主唱感覺筋骨很有彈性。雖然幾個同行的人似乎不想看到他們,因為他們只是要看沛姬女王的。



另外,在去地下絲絨的路上,居然在西門町徒步區上遇到了Jero大哥,著實令人嚇了一跳。

2008年11月8日

1108自由廣場圍觀


這個週末小阿姨上來台北,剛好我下午想去自由廣場看看,就順便帶小阿姨過去見證一下活動本質。不過這麼一來,我就只能當圍觀民眾了。



今天下午下得好大的雨,這麼大的雨還有這麼多人肯待在這個地方,實在令人感動。而支援物資熱情地進場,也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生命力,即使是在土地被柏油封住的都市裡面。



我在那邊正好聽到一些教授輪番發言,有些發言本身其實沒有什麼錯,但是其中的用詞很容易被誤解,因為通常使用這些詞是在特定政治色彩的氣氛中,如果不幸媒體將之放大,可能就被愈抹愈綠了。



祈禱活動能儘快有所成果,不要結局是熱情耗盡而草草了結。可惜我不信教,沒有祈禱的對象。希望政府能夠有所回應,並有所作為。也希望大家能夠理性地瞭解和觀注。這是基本人觀和立國精神的問題,不要摸糊焦點。

2008年11月7日

1107的行政院


最近有股學運再起的氣勢,讓人相當期待。



早上有去一下行政院,所以沒有去上戲曲音樂。那段時間現場看起來一直都蠻平靜的,底下的人分組討論著什麼,大概是行動的方向之類的。我到一半才來,所以都不曉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直到大約中午時,突然有消息說什麼行政院祕書長要出來,大家開始討論起行動策略,整個現場彷彿是一個直接民主的實驗室般。



但是在共識還不完整時,那位官員就出來了。出來之後,大家宣讀宣言給他聽,他好大的面子啊!可是在跟學生對談時,總是不願正面回應地四處牽託,一點建設性也沒有。反觀學生的發言,著實相當精彩,讓人不住稱羨。



然後現場出現了這樣的預言:接下來要迎接的就是警方的驅離動作了。



此時,我因為下午有課,所以先離開了。傍晚上完課回到實驗室關心一下最新發展,政院前的人群正好被驅離了。接下來要到自由廣場再集結。




電視新聞看看就算了,政論節目當笑話聽聽就好了。要真的知道是怎麼回事,請親身前往。

2008年11月3日

11/3/2008 Behemoth Live in Taipei


現場的氣氛比音場重要



近的金屬場子,中間總是會變成遊樂場,

如果你沒有下場去玩,看著遊樂場擋在你和表演節目之間,實在是蠻幹的一件事。



天前半部我就站在遊樂場後面,看不到表演者,音場又很糟,

花了八百塊進場看螢幕實在很悶,還得戰戰競競地護著背包和自身安全。

後來索性不管那些甩頭甩啊甩,回過神來不知怎的遊樂場變到我的後面去了。

還是站前面好,雖然不是挺前面的,但至少是遊樂場的前面,

不時會被後方桶,但是那樣還好,因為頭部專化的緣故。



點倒不是看得到什麼,人還是擋住了大部分的東西,

不過它們在那裡發生著,而這樣的距離讓人感覺得到它的發生。



黑魔士的東西真的很有趣,常常有不落俗套的架構。

聽過現場之後,相信以後聽CD也會變得更加好聽。



說今天進場拖了兩個小時,或者用18:30的標準是兩個半小時。

本來還猜想表演時間都不會有那麼久了,結果最後離開的時間是十一點半,

至少待在裡面的時間有到兩個半小時。



本以為走到台北車站只能搭十二點半的末班公車,

沒想到追趕了一下居然趕上了十二點那班,挺好的。

2008年9月30日

演譯比較展示:Wuthering Heights


世界名曲:Wuthering Heights





Kate Bush

http://tw.youtube.com/watch?v=Hv0azq9GF_g

原唱,充滿了戲劇張力的鬼魅視覺效果,

肢體極其語言豐富!

http://tw.youtube.com/watch?v=BW3gKKiTvjs

這應該才是MV吧,在森林裡。




Angra


http://tw.youtube.com/watch?v=nap290RjJ7Q

聽Angra前主唱Andres的神乎其技嗓音,

也就為什麼人家說Andres的底子很深厚,這都唱得出來!



Hayley Westenra

http://tw.youtube.com/watch?v=pkTF5DRBxpI

氣勢磅礡大編制,紐西蘭跨界美聲唱將,

算是最正常的版本XD

http://tw.youtube.com/watch?v=xUTvzbTHaZM

還有拍MV耶!


The Sweptaways

http://tw.youtube.com/watch?v=0aERUfpAOV8

a cappella cover


Ukulele Orchestra of GB

http://tw.youtube.com/watch?v=NSed1K-QNMc

尤克里里版,氣氛完全改變!

輕鬆小品的演譯方式。

2008年9月21日

錄製Neon Genesis Evangelion裡的配樂兩首


最近在重看Evangelion這部大作,突然對裡面的配樂相當有感覺,

於是就花了點時間試著抓出它的譜,並用手邊的樂器錄了這兩首曲子:



使徒來襲 Angel Attack

http://tw.streetvoice.com/music/user-song.asp?au=54923



豪豬兩難 Hedgehog's Dilemma

http://tw.streetvoice.com/music/user-song.asp?au=55439

2008年8月17日

誤闖了人家的派對,刺客上週六在河岸


那天晚上,就像是闖進了別人的Party裡,那場演出充滿了私事做為舞台上的梗。

刺客的年代離我太遠,我總是只能在一定的距離之外去看他們。某種程度像電視上懷舊老歌精選輯的廣告,那個懷舊是上一代人的舊,而那時的我還不知道身在何處。

演出很精彩沒錯,不過有點太短了。但是,如果說這是一場Party,那麼對在場的人來說演出的長短並不是個問題,盡興才是最重要的,而盡興不見得需要有舞台活動。

二十年,那時我才幾歲。

2008年8月15日

圖騰與禁忌:郭振昌個展


    上週末去了趟北美館,本來是去看「建築實驗室」的,但結果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同時在北美館三樓展出的「圖騰與禁忌」。另外,這也是我第一次單獨帶我妹出去,也是我妹第一次去美術館,相差十五歲我都快可以當他爸了。



    這個展覽的整體風格很強烈,創作者應是有意地以系列畫作來經營。在排山倒海的象徵意象單獨或重複地出現之下,彷彿把幾十年來台灣社會的庶民文化生活縮影在這一個樓層。其中有本土也有舶來品,兩者正面衝突而又相互交融,這樣的質感類似於濁水溪公社的《台客的復仇》專輯給我的感覺。看過一輪之後,雖然他沒有明說,沒有白紙黑字,但是台灣的從鄉村到城市、從過去到現在,有過什麼或發生過什麼,好像都被瀏覽過了一輪。



    對於台客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一下這個展覽。看看登上大雅之堂的台客、台客與普普藝術、本土化與全球化什麼的。



北美館的介紹網頁



2008年8月13日

MIT Media Lab的吉他


上了一下MIT Media lab的網站,首頁就看到有吉他的影片,如下:



http://labcast.media.mit.edu/?p=35




我說明一下,如果你能把木吉他的Body拆開來,會發現面板不是單純的木板,

上面會有所謂的Bracing。這會影響到面板木板共振的模式,而改變其共振的

頻率響應,而造成不同的音色變化。



http://www.phys.unsw.edu.au/music/guitaracoustics/construction.html




而該影片中,他們正在弄一個可替換Bracing的吉他。我想他是讓面板共振體

可以替換,而在面板上分佈震動的感測器(大概是壓電效應的拾音器),再經

由電路去處理這些信號。從木吉他基本的音色形成觀念開始,結合一個新發

想的拾音概念,試圖弄出一個不同架構的吉他。

2008年8月3日

黑暗城市+你在


今天去了一趟好久沒去的台北當代,也不管現在的展覽主題是什麼。



這檔有兩個展,一個是「黑暗城市+城市之眼」,跟都會空間有關;另一個是「你在」,一個叫陳松志的人以玻璃為素材做的作品展。兩個都展到8/24號,門票沒有漲,還是50元。



我比較印象深刻的作品有:

「月光城影」,如同城市的喧鬧夜景,街上霓紅是亮的,而人藏在裡邊。當轉身看著展覽室中的鏡子,自己也化入人形剪影之中了。

「暗黑情事」,兩個幕在放夜晚都市不同角落的影片,兩個幕時而分離時而銜接。

「陰鬱故事」,薄幕弄成像迷宮的樣子,說不上明亮也說不上暗。

「無味」,當代常有很多投影的作品,而觀者總是會與投影幕保持距離。不過這個作品應該要往前站吧,站到三個幕的中間,視覺聽覺都有環繞效果,好像自己已經被車撞死、被人踩死,靈魂出竅一般。

「無題-房間一」,好臭的作品,怎麼有一種奪魂鋸的感覺XD。油漆與阿摩尼亞建構的嗅覺空間,眼光穿越魚鱗油漆玻璃的偷窺快感。

「無題-房間二」,暴徒離去後的舞蹈教室,玻璃上滿是暴力敲擊痕跡。



網路上有看到別人寫的心得,附有照片,可供參考:

sim3000

Eureka

botan3951

PTT Rockmetal版的有獎徵文


本來以為會討戰的,沒想到一切是那麼的平和,是我多慮了。

這是PTT的RockMetal版版主Mayhem發起的有獎徵文,送的是PTT內的貨幣,以下是敝人在下的回覆。






一、搖滾或金屬的精神究竟是啥麼?



    這個問題可能因時間、空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答案,甚至某些狀況下它的答案可能出現「沒有」。如果硬要要求一個公認的正確解答,可能要嘗試從最原初的範例去探究。但是最原初的範例也不是光來自其自身,而必然的受到其它力量的影響。它的產生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過程,一個交互作用,一個社會下的產物。


二、重金屬和流行音樂的差別為何?



     流行音樂是指其產製過程,而重金屬是一種音樂類型。流行音樂的產品可以有重金屬這種類型,而重金屬這種類型也可以是用流行音樂這種生產方式來生產的。沒有差別,或是無法比較。


三、聽重金屬是否就是不追隨流行?



     不盡然,重金屬亦有以流行音樂的產製方式來重覆生產的,這種情況下沒有辦法不說那就是一種流行音樂。從需求的創造來看,刻意打造的「不追隨流行」洽好迎合了不願從眾的心理,結果在分眾的市場下,造就了以不流行為口號的另一種流行。

     另一種可能,即使表現為不流行的流行本身是一種流行,但是與表現為流行的流行仍有差別,這樣的狀況下會有機會讓流行的荒謬性透露出來,而有對於流行省思的縫隙。



四、流行音樂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



     流行音樂指的是一整套音樂工業的生產模式,從作品的生產、產品的重製、需求的創造,而最後會成作品的重製與需求的再生產。當到了這個地步,它就會變成一種工業的流程,工業化的生產,變成音樂工業、唱片工業。在這個模式下,明顯的結果就是作品的的重製。由於有必需不斷去生產以創造利潤,作品會以固定模式來創作,然而這個動作嚴格來講並不真的是一種「創作」,而是「重製」。

     至於這個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這個問題並不是這麼問的。這個模式是資本主義運作下的結果,它的存在是事實,而沒有必要不必要的問題,因為這種問法並不會改變事實。那麼什麼才是有可能改變事實的問法?嗯,做就對了!

2008年7月28日

野台演出感想


在Power Overwhelming解散之前,居然撿到一個在野台開唱演出的機會。



當時是這樣的,就在活動的前一個星期日,我們為了晚上在the Wall我們團最後的一場演出做最後的練團。練到一半,另一個吉他手的手機突然響了,他也就出去接了電話。突然他衝進來,打斷練團室裡的演奏,問:「野台你們要不要上?」我們決定上了,所以我們的最後一場表演變成是在2008/7/25 17:50的野台開唱火舞台。會找上我們是因為日本的Grim Force突然不來了,認識的人很相挺地推薦了我們。



不過在the Wall那場表演還是以最後一場為基調,氣氛蠻好,蠻活絡的。那天晚上可以說是脫序演出,狀況不斷,像是其中一把吉他的聲音常常到一半就消失了,甚至他跳下台時由於選錯區塊,沒有人接住他,結果摔傷了。大體來說,以那晚做為我們最後一場演出也實在是了無遺憾了。(題外話,the Wall包票制對樂團而言,每張票成本比我們上次在這裡提高了50元,這其中有沒有什麼訊息我不曉得。)



有機會在野台演出,脖子上掛著ARTIST的工作證,在表演者休息的帳篷走進走出,對我來說這實在是太虛榮了。站上舞台後,整個演出的感覺,我覺得與一週前在the Wall那場比起來,似乎是又有些成長的感覺,蠻有真的是「表演者」的感覺。台下也蠻情義相挺的,不知是因為表演還可接受還是其它團員人緣好,衝撞、分紅海什麼都來了,我覺得這實在是蠻誇張的。



都結束了,就像一場奇異的夢。通常夢醒之後,對於夢的細節都沒法記得太多。

野台&爛舞台札記


第一天:



Ashen

我喜歡這個團,有一瞬間我以為Chuck在台上。

自彈自唱的男人最潮。

(潮是什麼意思啊?鬍鬚張的叫賣一直講這個字)



Power overwhelming

台下居然有反應耶!我一直覺得在野台我們是非大咖又大唱co歌的魚目混珠團……

台上應該有鬼吧,我的Chorus會莫名其妙就自己打開了。

大家辛苦了,祝福你們。



Kook

這個團好久了,我高一還高二就在救國團熱音賽看過他們。

還不賴,蠻穩建的!



幻日

吉他好小聲,下一步是拍偶像劇。

舞台特效大放送,將這個舞台有東西發揮得淋漓盡致。



Head Phone President

據說昨天出門前試聽了一下,讓我突然不知該去看濁團還是這團,後來決定各看一半。

結果在石舞台還沒開始時就聽到濁團的聲音,就先去看濁團,然後就一去不回了。

所以我根本就沒看到……



濁水溪公社

這次co了青花瓷,穿古裝對著瓷器唱,相當的敬業。

樂手都很穩,加了合唱、saxphone和小號,是個很莊重的組合。

現在已經是溫和的年代了。



看完濁團之後,石舞台已經沒有聲音了。

跑回火舞台拿樂器,再跑到捷運站,有趕上



往年的林舞台,今年居然變成YAMAHA舞台了,表演內容是主持人帶玩遊戲……



第二天



鄭焙隆

他的聲音有一種老派的感覺XD。比較上次海洋,今天音場差多了。

吉他聲太小、低頻太多,聽不清楚。

他居然co了白目XD。



EFTC

白天露天的衝撞有種夏天的感覺,晚上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

芭崎在台下看起來超歡樂,邊走邊跳,眼睛還微微地笑,十足痴漢!



白目

只有聽到最後一首歌了,原來石舞台到風舞台間有直達的通道,那條走的人好少。

今天的陣容好大,大白天噴水讓人以為有什麼寓意。



八十八粒芭樂仔

好大牌,setting好久XD!本來以為可以聽個幾首的,沒想到只聽了一首就得趕去看杰克

老大打鼓了。可是在聽那一首的同時,搭配整個場景實在很對味,有一種小時候電視狂

打的Bon jovi-It's my life的MV的氣氛。





在杰克老大成熟的外表和暴力的鼓擊下,前面的人感覺就像小毛頭。

後面幾首蠻對味的,但是主唱在串場說的話好像不大搭軋。

這類團中少見的英雄主義式吉他手。



溪洲部落後援會

原住民真的好厲害,這些東西不是練團練的,而根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渾然天成就是這樣吧!

豬頭皮和很萌的豬小妹經過時被人家捉去合照了。



閃靈

新歌還不賴,最後一次海息有點讓人感慨,雙二胡對位有爆點。

小柯一開始有在台下,但佛老在叫的時候就不見了。另外好像有看到林濁水。



Pete Seeger

這是紀錄片啦!原來他就是唱We shall overcome的人。

蠻感人的,他傳奇的一生。



第三天



第三天都待在爛舞台,但是事實上它跟本就是風舞台,

河之濱、橋墩下,風都被放大了,站都站不太穩。



今天遇到了北大的社運青年辜LP耶!

而且真的小河旁邊有小柯,小柯在喝酒耶!


手刀樂隊

是一個龐克團,有女貝斯手。

主唱喜歡罵國罵。



咬耳朵

是一個冷調的我不知道什麼團,也有女貝斯手。

跟著晃來晃去,逆風慢跑還蠻愉悅的。

雨和風都變大了。



黑手那卡西

不插電,擴音不算,大風下的黑手別有情趣。

我現在也算是個失業的人吧,大學畢業、研究所未入學。


大度山樂儀隊

具有某種以前的LTK的影子,有點亂搞那樣,還蠻High的。



總之,今天的演出都在很特別的情境下,音響公司心在淌血的狀況下進行。

最後還是早洩了,delay了快一小時,提早到六點就束了,總共差不多兩個小時。

2008年7月24日

Power Overwhelming @ 野台開唱


7/25(Fri)



19:50~20:30



野台開唱火舞台



POWER OVERWHELMING



The Last Strike of the Metal Otaku


宅 金 制 霸 的 最 後 一 擊


愛在波蘭戰火時




To still write a poem after Auschwitz is barbaric. ---Adorno




今天晚上在表哥招待下看了《愛在波蘭戰火時》這部電影的首映,現場充滿了像是台灣教授協會、長老教會、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協會之類的團體,另外我還有瞄到豬頭皮一家人(豬小妹好萌XD)。



電影名稱讓人以為是愛情文藝片,其實是跟集中屠殺波蘭軍官的事件有關的電影。雖然那樣的場景只有一段,這部片把工業文明、福特主義式的生產線式殺人機構刻劃得相當露骨又不至於嘔心。在電影裡,難得的是劊子手這次不是德國,而是俄國;但是從跳脫出實行角色的角度來看,當然雙方都是劊子手。那是被以原罪包裝得好像理所當然的一種人為罪行。



首映會場有這麼立場鮮明的觀眾,大概是引進的人定調它為「鄰近大國的小國的悲情處境」而想要和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做類比吧!「華沙已經不再是首都了」這句台詞實在是蠻有力量的。總之,推薦給對二戰時期波蘭處境有興趣的人。


2008年7月1日

大四音樂聲學:電吉他基本聲學特性分析


課程名稱:音樂聲學



電吉他基本聲學特性分析




電吉他源起


 電吉他的發展起自於對於大音量的需求。在早期Jazz的Big Band使用吉他這個樂器時,由於吉他的音量與其它樂器無法比擬,所以出現了能夠產生更大音量的吉他的需求。要獲得大音量,一個直接的辦法就是用麥克風收音,再經由擴大機(amplifier)和揚聲器(speaker)將音量擴大。但由於吉他本身有一個體積不小的音箱,在擴大的時候很容易與從揚聲器出來的聲音共鳴,而產生令人困擾的回授(feedback)效應,因此單獨使用麥克風似乎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利用電子方式將音量擴大這個方向是不錯,而琴身音箱與擴大機共鳴的現象經由縮小音箱的方式似乎可以改善,可是縮小音箱的同時音量也縮小了,而麥克風的收音也同時變的更加困難,因此發展出不同的拾音器(pickup)是電吉他發展的關鍵。


電吉他型制


先比較一下木吉他與電吉他的差異。底下兩張圖片分別是基本的木吉他與電吉他。


EGT  EGT 


 木吉他由琴頭、琴頸、琴身組成,琴頭的旋鈕可調整弦的鬆緊,按著琴頸上的琴格再彈奏會得到不同的音高,而琴身是一個大的共鳴箱。電吉他在琴頭、琴頸的部分與木吉他差異不大,但琴身是實心的,沒有共鳴的效果,而且琴身上多了拾音器、搖桿(Vibrato Arm)、音量旋鈕(Volume Control)、音色旋鈕(Tone control)和輸出埠(Output Jack)等裝置。


實心琴身的效應


 電吉他與木吉他很大的差別在於,電吉他的琴身是實心的,也因此通常電吉他雖然電積比較小,但是重量卻比木吉他還要重。


木吉他在弦振動的同時,振動的能量會經由面板傳到整個音箱,而使得音箱的正面板;、背面板、側面板和裡面的空氣一起振動,這些振動形塑了木吉他的音色。而電吉他由於琴身是實心的,所以弦的振動不容易帶動琴身的振動,因此弦的振動能量傳到琴身上的部分較少,使得電吉他具有較長的延音。另外實心琴身也減少了像木吉他將音量擴大放出後與音箱造成的Feedback效果。


拾音器原理


 大部分電吉他使用的是運用電磁感應原理的拾音器,其它比較特殊的還有利用壓電效應原理和以光電元件製成的拾音器。


fig3.jpg fig4.jpg 


 電磁感應拾音器的運作原理如上圖。線圈繞在永久磁鐵旁,永久磁鐵建立起線圈中磁場;當在磁場範圍內的弦振動的時候,磁場受到擾動,這使得通過線圈的磁場有所變化,而線圈中的磁場的變化將在線圈上感應出電動勢,使得導線上出現了反映琴弦振動的電信號;再經由放大器將此信號放大,經由揚聲器將此放大的信號放出,則得到了電吉他所發出的聲音。


fig5.jpg 


實際的拾音器設計,通常每條弦的下方都會搭配一個磁鐵,而吉他大部分是六條弦,所以有六個磁鐵,然後在這些磁鐵的周圍繞上線圈,通常會有幾千匝。弦與拾音器的距離也是可以調整的,愈靠近,感應的信號愈大,但磁場所消耗的振動能量也愈多,反之亦然。另外還有一種雙線圈(Hambacker)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可以利用差模(differencial mode)的方式,將室內電源的60Hz交流電產生的電磁場在線圈上的效果以相減的方式去除。


fig6.jpg fig7.jpg


上面介紹的電磁感應都是被動式的,拾音器本身不需額外的供電。還有一種主動式的拾音器是利用電池供電,在琴身內置放大電路與濾波器,具有輸出功率大、延音長、雜訊低的特色,但其音色主要由電路決定,其它因素造成的音色變化就幾乎失效了。


 拾音器的位置


 電吉他發展的過程中,拾音器的數量從一開始的一組,後來變成兩組,直到現在兩組或三組拾音器的電吉他都可以在樂器行裡看到。每一組拾器音可以是單線圈,也可以是雙線圈,分別裝在琴頸(neck)與琴橋(bridge)之間的不同位置。拾音器基本上接收到的是其正上方部分的弦的擾動,不同位置收到的弦振動略有不同。基於不同倍數的泛音在弦上形式的駐波有不同的分布方式,靠近琴頸的拾音器會收到較多的低頻信號,而靠近琴橋的拾音器高頻信號較為顯著。


fig8.jpg fig9.jpg 


 上圖是不同位置的拾音器所收到的音,可以看到靠近琴橋的確高頻成分較多。另外由拾音器位置與駐波的圖來看,如果拾音器恰好位於某駐波的波節,將會收不到該駐波的信號。以一把二十四琴格的琴為例,對於靠近琴頸的拾音器,按著第十五格彈奏,拾音器恰好位於震動弦長二分之一的位置,因此2, 4, 6, 8...倍的泛音將會衰弱;而按著第八格彈奏,拾音器恰好在振動弦全長的三分之一處,因此3, 6, 9...倍的泛音會相對的較衰弱。不單是在那一格,附近的琴格都有類似的現象。當只有偶數倍泛音時,會有比較空靈的感覺,有些樂手在吉他獨奏時特別喜歡在15格左右彈奏,可能是基於這個理由。


fig10.jpg 


搖桿


 搖桿可以直接帶動琴橋,做出大範圍的移動,使得音高做大幅度的變化。一般又分為小搖桿座或大搖桿座,前者只能將音壓低,後者除了壓低之外也可以拉高。小搖桿座的琴橋是靠在面板上的,彈簧只負責在壓下搖桿後將琴橋拉回到貼在面板的情況;而大搖桿座的琴橋是由弦和琴身內置的彈簧來維持一個平衡狀態,搖座是懸浮著的,因此在調音上會比較費工夫,牽一髮而動全身。


搖桿原本的名稱是Tremolo Arm,但是Tremolo是指音量大小的振盪,而搖捍實際上的效果是音高的振盪Vibrato,因此也有人叫它Vibrato Arm的。意義上後者是比較正確的。


fig11.jpg fig12.jpg fig13.jpg 


一般而言,使用搖桿時對每一條弦的音高造成的變化並不一致,所以通常做為在單音演奏時的一種技巧。在和弦上使用通常是做為一種效果。


 音色旋鈕


 電吉他上的旋鈕有音量旋鈕和音色旋鈕,音量旋鈕單純就是調整音量,而音色旋鈕是控制一個低通濾波器(Low-pass Filter,將超過頻寬的高頻成分濾除)的頻寬,頻寬愈小則高頻衰減愈多,反之亦然。


fig14.jpg 


在電吉他的效果器中,有一種很類似的效果叫哇哇器(Wah-wah Pedal)。不過它並不是低通濾波,而是一個可以改變中心頻率的帶通濾波器(Band-pass Flter,將中心頻率與頻寬以外的高頻和低頻成分濾除)。


fig15.jpg 


同音推弦


 推弦是將按弦的手指往與弦垂直的方向,將弦往旁邊推,使音變高。同音推弦是在不同弦上彈出兩個相差一個全音的音,再將較低的那一個音往上推一個全音,使兩個音最後變得一樣。這是在搖滾樂的演奏上常常使用的一個技巧。當兩個頻率相近的正弦波疊加時會產生Beating的效果,在做同音推弦時也有同樣的效果。當兩個音愈來愈相近時,Beating就愈來愈快。但是在剛開始推的時候,Beating還不顯著,倒是出現了許多的雜音。


fig16.jpg 


fig17.jpg 


破音


 一般人對電吉他的印象應該是破音的音色。早期的破音來自壞掉的音箱造成的意外效果,甚至有人是因為買不起好的音箱而得將功率小的音箱音量開得很大所導致的破音。後來這種音色逐漸蔚為風潮,除了有人會故意把喇叭單體剌破來獲得破音的音色之外,製造音箱的公司也開始在產品中加入利用信號過度增益造成信號失真的破音效果。在吉他效果器出現之後,破音效果器由於其便利性,可在同一個音箱上運用不同的破音效果,也變得相當普及。


電子方式達到的破音一般而言是將信號增益到超過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導致信號輸入輸出不再是線性關係,結果得到了一種嘈雜的音色。底下分別是從時域和頻域來看不同程度的破音反映出來是什麼樣子的信號。當破音愈多,信號被截去的部分愈像是方波,高頻的成分愈來愈多,非泛音列上的噪音成分也愈來愈顯著。


fig18.jpg 


fig19.jpg 


在重金屬(Heavy Metal)音樂中,吉他常常會將頻率大約在1300Hz左右的部分給壓抑下來,突顯低頻和高頻的部分,這會使音色上得到一種冷冽的效果。


fig20.jpg 


 小結


 以上對電吉他本身的一些特性做了大致的探討。電吉他發展的濫觴,就在於拾音技術的開發。在現代的電吉他演奏中,由於大量的效果器使用,電吉他這個樂器愈來愈不像是弦鳴樂器,而比較像是一種電鳴樂器。當聲音轉換成電訊號之後,再加上一些類比與數位信號的轉換以及訊號處理的技巧,讓電吉他在音色上有了非常豐富的不同可能性。不過這篇報告還是從電吉他本身為主,雖然也有稍微帶到一些效果器的事,比如有提到哇哇器,但如果要深入探討各種常用的效果,對這篇報告可能太過於瑣碎了。底下附上一個電吉他、效果器與音箱連接的範例示意圖。中間那些效果器基本上就是不同的信號處理過程,最後出來的結果與原先電吉他的聲音可能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了。但是電吉他本身的聲音是這些過程的源頭,後面的過程是基於前面的信號所做的反應,因此電吉他本身的特性對於最後的音色仍然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fig21.jpg 


References:


Neville H. Fletcher, Thomas D Rossing. 《The Physics of Musical Instruments》Springer Verlag - 1998
Wikipedia:” Electric Guitar”、” Pickup”、” Piezoelectricity”...etc http://www.wikipedia.org/
The Music Guidebook : ”His of the electric guitar” http://www.musicguidebook.com/
Hyperphysics : ”Electric Guitars” http://hyperphysics.phy-astr.gsu.edu/hbase/hph.html
Building a recording studio.com http://www.build-a-recording-studio.com/


2008年6月30日

大四音樂批判:黑手那卡西與群眾文化


音樂與批判理論 期末報告

需要報告投影片請跟我聯絡

黑手那卡西與群眾文化

摘要

本文試圖從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的文化實踐過程及其與社會間的關係,探討民眾文化是什麼,以及文化做為一種社會運動的意義。其中許多推論由於研究方法的不成熟,限於個人經驗與立場的憶測,無法以較為實證的方式來提供佐證。

黑手那卡西簡史

黑手那卡西一開始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延續解嚴以來,在工人運動中累積下來的工人文化,主要針對在音樂的部分,藉此來進行所謂工人階級意識的教育。所謂工人運動的文化積累,可以追溯到新光紡織士林廠的關廠抗爭。在其中,工人運動開始有了與政治運動不同的風貌,以群體歌舞的方式來產生集體認同、引發自我反思以及激勵抗爭士氣。而其中的歌曲,通常是將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以及愛國歌曲,以改編歌詞的方式,讓它成為描述工人困境的歌曲。

在1996年的時候,由工運團體「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召集了黑手那卡西的成立,進行舊有的工運歌曲的保留,以及新的工運歌曲的創作。爾後黑手那卡西逐漸地變成一個獨立的文化團隊,自主地進行對於弱勢者抗爭的文化想像與實驗。

音樂做為有明確服務對象的功能性存在


如果把黑手那卡西的第一張專輯視為早期黑手那卡西的結晶,從專輯的實體來重建黑手那卡西的風貌,那麼它是一個有明確服務對象的團隊,而這個對象就是工人運動本身。

從團員的組成來看,他們是由工會幹部、工運組織成員組成。然而,正式成員在錄音中並沒有擔綱樂器演奏的工作,這張專輯的編曲、樂器演奏及錄音工作是由一個叫「無聊男子團結組織」的樂團支援的,列名在團員的人們主要是負責的歌詞撰寫與人聲的部分。

在曲目上,這張專輯所錄的曲子有下列幾種類型,分別是:
1.傳統工運歌曲,如「國際歌」、「勞動者戰歌」等在工人運動中傳唱已久的曲目。
2.新創作工運歌曲,如「福氣個屁」、「團結鬥陣行」等。
3.改動歌詞的歌曲,如勇敢的台灣工人、改編自羅大佑的「台灣進行曲」等。
4.其它在工運中被運用的曲子,如「我們都是一家人」。
5.其它人因為社會運動而創作的歌曲,如「為什麼」。
其中比較屬於黑手那卡西自身所發展出來的,是新創作工運歌曲的部分。它們有的是黑手那卡西的團長陳柏偉為了工運所創作的歌曲,有的是由團員一起討論出歌詞內容,而由陳柏偉一人負責譜曲的工作。

在陳柏偉這個時期的個人創作部分,不管是像「憤怒的火焰」那樣比較悲愴的,還是像「工人鬥陣」那樣比較開朗的,內容都與「工人要團結起來,為了工人階級的利益進行鬥爭」這個命題有關。而在團員所共同創作的部分,歌詞上恰好都存在著諷刺的基調。比如說「福氣個屁」以維士比的廣告為挖苦對象;而改編歌詞的「勇敢的台灣工人」除了曲名刻意模仿傾向於民進黨政治運動的歌曲「勇敢的台灣人」之外,內容以嘻笑怒罵的方式,寫道政府製造的亞太營運中心願景,只是給工人的一個白日夢而已。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大致上黑手那卡西是為了工人運動服務,而「附屬」於工人運動的團隊。而在工人運動的場合裡,它的功能基本上是做為抗爭現場的「花絮」。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比較被動的存在。這也反應在專輯的製作品質上面,由於附屬的本質,團隊本身的技術資源與人力資源都是缺乏的,因此需要由外面的協助來完成在歌曲裡的樂器演奏部分。也因為這樣,樂器只是作為工人們唱歌時的伴奏,是屬於陪襯的角色。這也反映在唱片的製作上,由於團隊本身並不是做為主體,可能因此投入的資源就較不足,在製作品質上顯得比較粗糙一點。

應該可以這麼說,這個時候的黑手那卡西並不是一個自主的樂隊。舉一些在表象上顯示出來的例子:專輯裡的簡介寫的是勞工教育發展中心的簡介,而不是黑手那卡西;而唱片封面寫的是「台灣第一張工運抗爭歌曲CD專輯」,從正面甚至看不到黑手那卡西這五個字。這個時候的黑手那卡西,是被建立來承載一個「發聲者」角色的記錄者,它的意義是在「記錄」工運過程中所用到的歌曲。這張專輯是有力量的,但是它的力量是一種歷史因素,而較不是來自黑手那卡西本身。

從功能性轉變到自主性的黑手那卡西

在加入了正式的樂手之後,黑手那卡西的重心逐漸轉向工人文化創造的嘗試上。加入的成員雖然時有變動,基本上是由工人與投入在社會運動的學生所組成。在形制的改變之後,團體內開始出現一些路線的鬥爭,大致上為的是朝向一個更為自主的「樂團」的形式,甚至出現過改名「黑手樂團」的提議。又在1999年時,交工樂隊以同樣是根基在運動上的音樂創作,推出了「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受到了文化圈的好評,甚至在金曲獎也得到了肯定。這對黑手那卡西的成員也造成了衝擊,反思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什麼、工人文化為什麼非得比較粗糙、黑手不足的地方究竟在哪裡等問題。


音樂創作通常是需要一些背景能力,這樣的能力又必須得花工夫去學習,對於工人而言,很難有這樣的時間和資源可以進行音樂方面的學習,所以工人的音樂文化在先天上就有不足的地方,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黑手那卡西成員中來自工人的部分。與學生不同,對於已步入中年,而且白天還得從事勞力工作的人,學習樂器是相當吃力的事情。


黑手那卡西從成立以來就把集體創作定為其基調,一開始發表的「福氣個屁」在歌詞方面即是由眾人所「討論」出來了。在想像工人的文化、集體的文化應該是什麼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集體創作。在黑手內部出現路線爭論的情況下,陳柏偉戮力推動集體創作的實踐也讓他們找到了共識。首先,來自工人階級的成員,在參與黑手的過程中,逐漸地能夠寫出一些東西,為歌曲創作投入元素。另外,黑手那卡西也不斷地與弱勢者一起創作關於其生命經驗的作品。這個方面上做的嘗試,大致上分成幾種方式:

1.在接觸中整理其生命經驗做為創作材料,或與弱勢者一同創作歌詞。
2.以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參與成員進行詩歌撰寫與吟唱的教學,學習以較精練的文字來表達意思,反思個人經驗,讓歌詞與旋律在這中間慢慢出現。然後再由黑手進行歌曲架構的確立,以此架構引導參與者完成創作。
3.讓參與者就像是黑手的成員一樣,從詞、曲、編曲、錄音都由成員與參與者共同討論。
不過是哪一種方式,主要就是讓弱勢者能夠藉由歌曲這樣的文化形式,來展現自己的生命經驗。

在2003年發行的「台灣牛大戰WTO」這樣專輯,就可以看到這種創作方式的成果。這張專輯與上一張比較起來的話,會發現製作的品質提高許多。不過錄音方面,可能與近來數位錄音介面變得比較方便,錄音變得容易得多也有關係。編曲上,由於已經有了樂團的形式,變得豐富許多。上一張專輯的樂器部分只有吉他、貝斯、合成器,這一張專輯在不同團員對不同的曲子有不同的想法的情況下,出現了像是手風琴、大提琴、手鼓、阮琴等樂器的使用。

而在歌曲內容方面,有比較社會運動取向的,也有講述弱勢者生命經驗的。前者通常是黑手那卡西樂團成員的創作,而後者有團員自己的經驗,也有與其它集體創作的作品。在社會運動取向的作品中,通常曲子是用比較幽默的方式來陳述,運用一些意象轉化和諷刺的手法來寫現實社會中勞工處境的問題。

樂曲的功能


收錄在第一張專輯的曲子,就如同前文所說的,具有一種歷史記錄的意義。這樣的歷史經驗是九零年代一連串自主工運的共同記憶,而不只是黑手那卡西的。雖然有一部分的歌曲是原創的,但在那樣的脈絡下,唱歌的人是工運的參與者,而黑手那卡西的角色比較像是濃縮了的替代發聲者。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發行的專輯在包裝上並不突顯「黑手那卡西」這五個字。


黑手那卡西後來的作品比較不是為了在街頭抗爭時可以使用而寫的。就我個人經驗,在抗爭現場比較常聽到的還是收錄在第一張中,像勞動者戰歌那樣的曲子,不過這也許是因為我遇到的例子都不是像嘉年華會那樣的方式。在第二張中,與該運動直接相關的曲子也許是在運動現場會使用的,比如說蝸牛戰歌在無殼蝸牛運動中是可以使用的。但專輯裡還有一些比較溫和的曲子,它們與運動的關聯是什麼呢?可以想像到的是,它們扮演了在運動過程中舒緩情緒,以比較溫柔的方式來讓運動能夠持久。從團員的轉述來看,在切身體會的情況下,當那首歌描寫的正是那群人的境遇時,他們與歌曲其實是會相當有共鳴的。而對於會去關切這些在社會中的弱勢者的人,這樣的歌曲其實也是會讓他們有所感動的,至少我自己在聽是這樣的感覺。


聆聽的人


以上兩種例子都預設了聽者知道曲子的背景。那麼,對於他們而言,這些曲子的確在其它類似的替代品相當稀少的情況下,呈現了他們的文化。黑手那卡西的確創造出了某些可以稱得上是社會運動的文化積累的東西,而且它的形式是能夠為弱勢者所接受的。文章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但是歌曲是大部分的人都有能力能夠有所感應的形式。黑手那卡西的音樂形式,基本上是比較直接而不複雜的。這不是說使用的元素少,反而其實是相當豐富的,但每種元素都是與大眾的音樂經驗不會太衝突的,而且架構基本上是流行音樂的架構,這對大部分的人都是比較具有親和力,至少對於當下的普羅大眾,不需要經過特別訓練就有能力欣賞。


對於並不知道曲子背景的人,這些曲子對他們是不是能產生意義?如果暫且把社會運動這個條件抽離,直接從唱片本身來做一些想像。對於沒有參與在社會運動當中的人,誰會去買這樣的唱片,又為了什麼會去買這樣的唱片?如果從舖貨地點來看的話,黑手那卡西的專輯是由他們自己發行的,購買的管道包括網路、連鎖唱片行的非主流專區可能會有、獨立唱片行如小白兔唱片、獨立書店如唐山書店、蘆萩社區大學等。在網路和連鎖唱片行購買的人比較無法預測會是什麼來頭;小白兔的顧客群應該平常比較是接觸國內外獨立發行的搖滾樂專輯的人;唐山書店是以人文社會書藉為主的書店,顧客中應該有一部分是比較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文化消費者」;而蘆萩社區大學由於黑手的團員有在那邊開課的關係,購買的人大概是社區大學的學員。以上這些人,似乎都不純然是一般想像中的典型社會大眾。假設典型的社會大眾是被大眾傳播媒體左右觀點的一群人,如果不是這樣,大眾媒體就不是大眾媒體了。大眾媒體之所以稱為大眾並不是因為它們屬於大眾,或者是反映了大眾,而是它宰制了大部分的民眾,它的意識形態滲透在群眾的意識當中,成為大眾的意識形態。所以,會買這樣的專輯的人可能本身在大眾中就屬於比較特殊的一群,也許他們會認為他們是沉睡的大眾中相對覺醒的一群。上面沒有提到的還有實際參與社會運動的人,總歸而言,會聆聽這樣的專輯的人,不是對社會運動脈絡有所知悉的人,就是具有關切社會運動潛能的人。


民眾文化


上面主要從專輯的角度來討論,但對於黑手那卡西而言,發專輯似乎不是那麼重要的事。專輯的功能,可能是會有一種實際的「成果」那樣的感覺,而且也讓作品變成可以被重製、散播的,不過從他們一些文章來看,錄製專輯不會是他們的重心。像第二張專輯其實是在受到交工刺激後,在樂團關於風格和自主性的路線鬥爭的情況下,由成員楊友仁推動的計劃,而不是來自所有成員意志下的產物。從他們的發展脈絡來看,主軸是發展群眾文化,從早期比較傾向「社會運動的文化」,到後來「文化的社會運動」。而在這些作為裡,最顯著的就是各種集體創作的嚐試。

在集體創作的脈絡下,他們似乎認為音樂是一種溝通的工具。而他們想做的,就是讓弱勢者也能夠藉由音樂這個溝通工具來跟社會對話。這讓人聯想到馬克思主義中關於生產工具所有者的問題,從早年關於改編流行歌詞的做法,就有類似的見解出現。如資深社運人士吳永毅就寫道:「雖然社會上一切有關音樂的資源,都是由文化商人掌握的,但是這些商人出售的歌曲中,仍表達了許多被壓迫和壓迫的關係,勞工應該把他們佔用下來,轉換成發揮積極作用的抗爭工具。」3這裡應該存在著這樣的命題:「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的產製被攏斷在特定的社會階級。而原本應該做為文化中的主體的群眾,要回復自己在文化中的主體性,則要先將文化的生產工具奪回到自己手上。」

在社會上,文化的產製大部分的情形是一種專業者的行為,但如果作品本身是一種溝通的方式,那麼情感交流似乎不該服膺於分工的模式。即使專業分工下會有較為精緻的作品,但是這不構成阻礙民眾去產製作品的理由。現實狀況是,專業分工加上技術(包括科技)的演進,使得作品變成不折不扣的商品,而其中的生產邏輯主要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以創造利益為目標的生產方式。如果說這樣的產製模式是對於文化的異化,那麼由非專業者的民眾來產製文化就再度成為此一異化的否定。當然,就像中產階級的藝術作品也可能形成它自己的否定,在商業體制下的作品似乎也不無可能隱藏著反對其生產邏輯的成分。可是在這個商業性格在社會意識中占有了壓倒性的優勢地位的情況下,與其去期待在體制中出現它自己的否定,去嘗試比較直接的反抗形式似乎比較積極的,不論涉入群眾的規模大小。而由社會中相對弱勢者來做為這個反抗的主體,也是因為在這樣的位置比較能夠看到體制中隱涵的限制。甚至可以這麼說,這樣的反抗並不是外在於體制的,根本就是體制運作下的結果。

結論

有人這麼說,就算馬克思預言了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下一個階段,但是這樣的改變並不會自然發生。同樣的說法,在文化主體的問題似乎也可以這麼看待:主體的反轉並不會自然發生。很少有改變是一夕之間的,從比較小規模的實踐來著手,對改變而言是合理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黑手那卡西是不是對大部分的人都具有某種意義,其實不是太重要的問題。他嘗試激發一種來自平民大眾的文化,而這個東西的確可以稱為民眾文化,重點在於其發展的結構而不是涉入的人是不是所有的群眾,那也許是最終的目標,但不是條件。而這樣的行動,本文相信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是一個具有意義的嘗試。

參考資料:
陳柏偉,1998,《唱工人的歌—台灣自主工運抗爭歌曲與抗爭空間之形構》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莊育麟,2004,《黑手那卡西的文化抵抗—自我轉化與音樂對話》輔大心理所碩士論文
勞工教育資訊發展協會、新光關廠抗爭戰友團,2003,《那年冬天,我們埋鍋造飯—新光士林廠關廠勞工生命故事及抗爭實錄》
黑手那卡西,1998,《福氣個屁》專輯
黑手那卡西,2003,《台灣牛大戰WTO》專輯
林其妏,2007,《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 音樂。記事》記錄片
黑手那卡西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nakasi/


2008年6月10日

《那年冬天,我們埋鍋造飯》讀後感


剛把《那年冬天,我們埋鍋造飯--新光士林廠關廠勞工生命故事及抗爭實錄》的敘述部分看完,感覺好沉重。很多之前可能只是用很理論的方式說過去的事情,比如國家機器與資方的掛勾、資本家的不把員工當人看、運動組織的複雜、民進黨對社會運動的背叛等等,都以實例的形式在紙上重現了。



有一大段關於新光集團的血淚史被主流論述給遺忘,而大部分看得到的只會是做為金融業、百貨業巨頭的新光集團。什麼「吃果子,拜樹頭」實實在在地只是空泛的宣傳口號,資本家對於他自己資本積累的源頭其實一點情感也沒有,用完就丟,不顧死活。國家機器就算在表面上說人民是什麼國家的主人,什麼學生是國家的未來的,也全都是屁話;當人民被資本家顧用的保全毆打,國家機器裝死死地視而不見,轉過頭來繼續為了維護資本家的利益打壓群眾。做為勞工事務的主管機關,其實也不把勞工看在眼裡。



另外,當年的在野黨的死忠支持者,同時也是抗爭的組織者之一,也在那時的在野黨退出工運涉入之後,抗爭的失落下精神分裂(而那樣的死忠支持者的形象,我在一些場合似乎也看過很類似的東西);更有甚者,即使他不是在那時發瘋,大概也會在那個政治團體日漸背離他個人所相信的東西的過程中,成為某個支持者自焚或上吊那樣的新聞的當事人。當年的在野黨在成為執政黨之後,近日又再次變成在野黨,不過我想我們還是得提防著些。



在那些對於社會的敘述中,當以個案的故事來描述時,裡面全部都是一個個的人用血用生命用一輩子所寫出來的故事啊!

2008年6月7日

畢業典禮雜感


話說今天是台灣大學的畢業典禮,不過我並沒有去,

我實在無法說服我自己是個畢業生,只不過是換到二樓,再待兩年罷了。



話雖如此,我今天還是刻意去學校晃了晃,

因為學校網路快,我可以把一些期末做報告要的資料和要看的影片看一看。



總之今天的學校就蠻熱鬧的那樣,一堆家長,一堆車子,一堆學士服,沒有人在喊熱的。



但是,就在要離開的時候,我看到椰林大道充氣拱門上面寫的東西,整個倒彈。

畢業典禮你寫個「前進百大」幹殺洨?



話又說回來,現在的台大校務機關,拿掉「前進百大」四個字之後,它還剩下什麼?

好像……就只有一片蒼白?

台灣大學的社會意義,終究不過是全國最高的職業訓練所,和國家的學術粉飾機關而已。



我想大學的意義僅止於此,不用期待他成為什麼自主的力量,

至少現在的台灣第一學府,在官方的意識形態上,只不過是權威的附庸。

縱然身處其中的人可能不全然如此,但這個組織的管理者本身就是這麼無聊。



其它學校也許是比較值得期待的。

就像之前買書,面交的大姊提到的,台大的學術風氣相對來講是相當保守的。



另外,關於學費問題。

我之前是開玩笑地跟人家說,今年畢業正是時候,因為校方最近頻頻放話說明年要漲學費。

校長的言論其蠻本末倒置的,

大意就是學校的學生絕大部分出身社會上層階級,學費對他們不成負擔,所以漲價有理。

我是不知道台大的學生的階級比例啦,不過台灣的教育體制的確扼殺了階級流動。

至於我的立場,我今天去學校穿的是教公連的T-Shirt,不言可喻吧!



附帶一提,的確在學校裡,曾經不經意聽到過一些很令人倒胃的資產階級子女的對談,

那真的很噁心,超噁心的你都不知道!

2008年6月4日

大四音樂批判:Summary on "Adorno, Marx, Materialism" by Simon Jarvis


96下 音樂與批判理論





Summary on Javis's "Adorno, Marx, and Materialism"

唯物論:「只有具物質的才是真實的,超過這個界限的一切都是唯心論的、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的。」 =>「只有物質才是真實的」本身是一個唯心論的說法。 

唯物主義做為方法:方法不受對象的影響=>反對唯物論本身。 

唯物論向哲學說再見,但建立毫無衝突的系統,就得將許多不同的事物化約到一個不變的同一性,等同於又受到哲學的約束。或者,將之視為教條。 

阿多諾將馬克思的思想與古典德國哲學連結,以試圖對馬克思的truth content有最好的理解。馬克思的重點不是解放的思想或政治規則,而是將不同的唯物論觀點並置。

【阿多諾唯物論的發展】 

阿多諾的哲學訓練根源於Kant,Siegfried Kracauer教它要將哲學性著作中的矛盾視為歷史經驗中的真正對立的徵兆(symptoms of read antagonisms in historical experience)。 

盧卡奇:雖然馬克思向哲學道別,但是要理解馬克思的想法,就要了解它們怎麼原自古典德國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另外,資本主義的拜物教對文化及智識界(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life)的影響,影響了對資本主義本身的評判。 

班雅明:哲學演譯的起點,是在歷史與哲學的探問下,微小的材料特殊性;而不是最高等、最普世、也最空虛的概念。 

霍克海默:哲學與人類苦難的關係。唯物論不該是唯心的教條,也不是不變的方法,而是一個邁向烏托邦與苦難終結的思想實踐。身體的感觸性是人類知識的必要條件。 

阿多諾對霍克海默的修正:哲學的抽象化是物質經驗的一部分,不是唯物論可以很快就解決的事情。這些抽象化必須被拆解、翻譯、傾聽,直到揭發出其中的生命經驗因素。 唯物論是一種Interpretation,基於教條式的社會或歷史論點對哲學問題的支配是不可信的。哲學文字中有一些由內而外的東西要傳達,其中帶有沉澱其中的歷史經驗。

【閱讀馬克思】 

阿多諾未曾寫過對於馬克思的專論,但在其哲學批判當中使用了很多的馬克思的慣用語。 阿多諾的馬克思閱讀,不是將之視為毫不幽默的系統建立者或馬克思主義想像偽科學的教父,而是靈活的、諷刺的、機聆的,展現了唯物主義與系統化的衝突。 

馬克思尋求對資本主義的系統剖析,但不將之視為自然而不可改變的。馬克思的系統是一個nagetive system,嘗試理解中產階級與資本主義的統一性,並追問它是否如它本身所假設的是個沒有縫隙的統一。他所做的,是讓政治經濟學中潛藏的規範元素轉而反對自已。這種形式的思路,如果沒有對黑格爾思想的經驗,是無法想像的。 

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自由與啟蒙的要素,事實上還是古代的、神密的,因而它產生的是錯誤的證明,無法真正解決它所承諾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與商品拜物教: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在契約定立者的贊同之下,商品交換它會是公平而自由的。馬克思認為,它遺漏了的不但只有物體的本質,還有整個個人的與社會的歷史。當交換行為發生的同時,所有異質的物體、性質、歷史都變成同一的了。 

剩餘價值:就中世紀的觀點,這樣的利益由某一特定集團所積累是不公平且難以正當化的;但是就古典政治濟經學來說,這裡沒有倫理問題,而是社會生活的天然。如此,政治經濟學就把道德問題轉化為技術問題了。在這樣的觀點下,人類勞動就只是一件商品,但對於馬克思而言,這是對於人類勞動的錯誤識別(misidentification)。購買勞動的人所得到的不只是他人付出的勞動,還有其中產出的產品。因為系統化的識別與錯誤識別(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misidentification),使剩餘價值實現的重要元素,其真面目無法被看清楚。 

馬克思展示的是這樣的「同時識別與錯誤識別」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運作,並且變成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法典。 
範例:「是否具有生產力」是以「是否具有交換價值」來決定。(p90. A singer) 

資本論所使用的策略,不是展現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重大錯誤,而是提供「識別與錯誤識別」系統幻象的現像學。如果對資本主義的評論只是去提出一個另類的理論,它四處都會被資本主義的邏輯所滲透。(p91. real and artificial needs) 

馬克思的真實內容是辯證的而不是教條的,是歷史的而不是不變的。 

資本主義的崩潰不會讓神祕化或統治消失,可能是讓兩者都變得更加直接。神祕化不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但是在資本主義中,神祕化空前地以去神祕化的姿態展現。 

對於藝術作品而言,可能就是一開始看來像是神祕化這件事,讓它能夠抵擋來自資本主義社會運作下,更加強大的「識別與錯誤識別」的神祕化。藝術作品是一種反商品拜物的拜物,它所暗示的是它的價值獨立於生產和消費。當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本身彷彿是一個自然而不可變的系統,藝術作品的拜物成為神祕化的反轉,抵抗了社會過程的系統神祕化。

【唯物論與形而上學】 

阿多諾對馬克思的重讀,其中心點在於哲學與社會理論的關係。Auguste Comte的社會學向面地宣告了與形而上學切斷關聯,成為一個全然是科學的社會學,這是一種實證主義的關點。然而,對阿多諾來說,這樣的社會學並不是真的與形而上學切斷了關聯,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是被抑制而不是被解決了。阿多諾認為馬克思對社會過程的理解就是同時的識別與錯誤識別,馬克思雖然如唯物論者般揮別了哲學,但他思想的輪廓還是由他的理想主義經驗所型塑。 

愈是字面上的唯物論,就愈受到它自身的神祕化所孚虜。阿多諾的唯物論重心在於瞭解到他的思想是站在「系統化的識別與錯誤識別」之內而不是之外,哲學的識別與錯誤識別與社會過程是緊密相關的。唯物論是重新解釋在哲學作品中沉積的社會經驗,這些東西主宰了我們對認識(cognition)的理解(understanding)。 

思考:所有的思考都是有對象的,思考一定參照了不是思考的部分,思考本身就有其形上學的成分,思考也是一種親身的感觸。思考若不是基於需要,沒有想要獲致什麼,就什麼都不是。思考並不是在所有不純淨都去除下發生的,而是不純淨讓思考變得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這樣對思考的討論一點都不唯物論,但對阿多諾而言,唯物論是一種實踐的思考,朝向的是無迷惑的快樂(身體的愉悅、物理苦痛的解放),而不是教條或方法規範。


2008年5月12日

Power Overwhelming近期演出


5/17(六) 13:30 政大藝中大禮堂 金旋獎決賽

5/25(日) 19:30 theWall EFTC發片演唱會 with EFTC, Beyond Cure, Revilement

5/31(六) 12:`30 師大小公園 椰風搖滾期末成發




Power Overwhelming on StreetVoice and MySpace




不知道為什麼,那樣的狀況居然過了金旋初賽,只能說評審的眼光獨到吧!

5/17是金旋獎決賽,地點在政治大學藝文中心大禮堂。

敝團將演出Wet Dream一曲。




這是5/25演出的文宣,要買預售票可以跟我連絡喔:

各位觀眾朋友有福了!

Emerging From The Cocoon 首張EP[ARISE AFTER WITHERING]發表演唱會參戰人員確定!

除了嗜血的鐵甲妖蟲EFTC,更喚醒了沉睡已久過著死亡金屬般生活的加拿大低音怪獸
Revilement,鯨武門陣容中最治不好的絕症病魔Beyond Cure也將再次參戰,
除了人間界以外,宅界首次派出代表宅金力霸王Power Overwhelming對型男帥哥發出
生死狀,驚天地泣鬼神地獄亂鬥勢必要震碎你的腦髓,滅了你最後一絲喘息的希望。

這可能是這學期最後一次正當幹架不用怕隔壁同學跟教官打小報告的機會了,
請吃飽飯握緊你的拳頭,5/25這牆武道館見。

表演樂團:Emerging From The Cocoon / Beyond Cure / Revilement /
     Power Overwhelming
日期:5/25 (日)
時間:19:00入場 19:30開幹
地點:The Wall Live House 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
票價:預售300 (現場400)




5/31的演出是台大椰風搖滾的期末成果發表,

這次的成果展是跟台科大、師大聯合舉辦,12:30~20:00在師大小公園,給你一整個PM的音樂。

來玩吧!




2008年5月8日

Power Overwhelming 5/11 Afternoon@金旋獎初賽


5/11(日) 13:30 @ 政大四維堂

金旋獎團體組初賽,Power Overwhelming將帶來六分鐘的演出

關於該比賽的訊息,google「金旋獎」就可以找到了

2008年4月28日

Power Overwhelming 4/30 21:00@地下社會


Power Overwhelming即將在4/30(三)晚上九點,於地下社會演出。

票價為100元,當天一起演出的還有Vulcan。

有興趣可以來看看。



單曲錄製中

前衛


「前衛」這個字的原文是Avant-garde,是一個法文字,直譯就是「前衛」二字。它指涉將現狀或現有形式進一步推進的任何行動,可以是音樂,也可以是社會理論。所以,前衛,即是將邊界往外延展的那個兵。



當然,重覆一件前衛的行為,就不是一件前衛的事了。



Progressive Metal被翻成前衛金屬實在是一件奇怪的事。Progress是進展、進步,但「進步」本身是有明確固有價值存在的。進展總是有固定方向嘛!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vant-garde

2008年4月27日

從世界消失的鬱悶


現在的這個樂團,在這個學期結束時將命定解散。



明明是老早就確定的事,但最近就為了這個開始鬱悶了起來,莫名其妙。



我感覺,在那之後,我從此與整個世界切割開來,不再與任個人有任何交會。



然後我的存在變成一件無法被證明的事情,於是我就不存在了,連死亡的慾望都尚未滿足就突然不存在了。



我想到我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是「華」。



人家說命格裡缺了什麼就會在名字裡補回來,我想這個字就是為了補充「交叉」的缺乏吧!



然而,「交叉」還是缺乏啊?我需要交叉吧!我需要交叉嗎?

2008年4月23日

愈偏激的東西,愈是保守


當展現的內容是驚世駭俗的,

那麼它所有的作用就只在它本身裡面發生,

而對於外界,似乎就一點影響也沒有。



所以這個看起來似乎很有力的東西,對於社會而言,其實一點殺傷力也沒有。

在與社會的敵對方面,它就只是溫馴,溫馴得不得了。



結果,它的社會作用只是與現實和平共存,而無法與現實對抗,

它本身是屈服的,甘願受宰制的。







或者,它能夠發生作用的現實條件並沒有在世界上實現,

所以它只能做為一個不發生意義的存在。



那麼,它也就不是真正具有力量的東西。







多麼讓人沮喪!

2008年4月20日

人衰 機掰嘛會飛


突然想到一個以前聽到的……笑話?

至少,當時我們都笑了。






在一個有父母一對、兒子一隻的家庭裡面,他們相親相愛。

但好景不常,母親先他們父子而逝。

父親由於思念母親,便把母親的那個器官割了下來,保存在抽屜裡,

當他思念殷切的時候,便拿出來使用,以舒緩相思的愁苦。

這件事情被兒子發現了,而兒子他也很思念他的母親,

所以當他思念甚篤的時候,也會把器官拿出來使用,解放無盡的思念。



然而,有一天,當兒子在思念母親的過程中,一不小心把器官給弄壞了。

那是他們父子對母親懷念的唯一寄託,兒子這下慌了,這該怎麼辦才好?

這時他也沒辦法,只好把一隻蝙蝠放到抽屜裡,做為掩飾。



這天晚上,在公司裡遇到了很多混蛋事的父親,帶著一身的怨氣與疲累回到家。

「如果她還在世的話,也許會好過一點。」他又思念起了在天國的他的妻子,

於是他走到了他房間,關上門,打開抽屜,要享受一下他僅剩的溫存。

但當他關上門,打開抽屜,正要溫存的時候,蝙蝠受到驚嚇,從窗戶飛走了。

「幹!人衰,機掰嘛會飛!」

2008年4月8日

泛音列與Power Chord






Download



這是我自己做的一個小小的實驗

上面的檔案中,第一個聲音是一個440Hz,

然後是880Hz還1320Hz的合音,

最後是錯開的880Hz還1320Hz。



440做為基音,880還1320分別為其第一泛音和第二泛音,

在沒有440,而880和1320同時響起時,感知上會認為這個音的音高與440相同,

所以,明明沒有440,卻彷彿聽到了440。



一個有趣的聯想是,880和1320的音程關係,正好是完全五度,就像Power Chord一樣。

是否在彈Power Chord時,我們會彷彿聽到一個較低的音?



於是我剛才拿琴試了一下:

用古典吉他,聽響孔發出的聲音似乎有那麼一點,

用電吉他,音箱發出的聲音似乎也有,但是不接音箱就好像沒有。

以上是我的主觀認定,也許不夠客觀。



似乎要來自同一聲源,同時發聲才行,

也就是說,彈Power Chord要快狠準!



再看一下三個音的Power Chord,正好形成了其低八度根音的第一、二、三泛音,

也就是2f0 3f0 4f(八度 十二度 十六度,對2f0而言是一度 五度 八度)

你有聽到不存在的f0嗎?

2008年4月6日

MOTS-rearranged


Massacre of the Scourge是我們樂團的創作,原曲連結在這裡



我把它拿來編了一下,如下:










如果有需要,可以

下載MP3

下載MIDI



2008年3月30日

大四聲學:樂器學論文讀後感


 (96下 音樂聲學)


《樂器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課題》讀後感


        這篇文章描述了樂器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作者將樂器學的研究對象分為文獻、實物、圖像雕像等三類,而研究方法則是劃為起源、本體、分期、分域、分類、差異等六種。


        在研究對象的分類上,我覺得圖像和雕像本身應該也算是一種文獻。圖像大致上有兩種形式,畫在紙上的和畫在其它器物,如壁畫、地毯之類的。如果硬要將它們與文獻分開來看待,也許是在於它們比文字還具像一點。不過,兩者都存在一樣的問題:它們都是由一個記敘的人所作,因此受到所作的人的主觀意念影響。這也是在說,這兩者的性質上其實相通的成分還蠻大的。


        在研究方法上,六個方向可以化約為物性、時間、空間和比較三個因素。本體可以說是物性的研究,分期和分域分別是時間和空間,起源分別被時間和空間所包括,至於分類和差異則是基於上述的物性、時間、空間為背景所做的綜合比較研究。


        以上只是試圖把作者的分類做一個一般化的脈絡來理解,至於研究實務上,還是得要採比較細緻的分類吧!之前聽電機系前系主任關於論文寫作的演講,其中提到在訂題目時不要把題目訂得過大,最好將題目包含的範圍縮小,我想在樂器學上也許亦可做如是觀。


 


《探索樂器學研究新方法、反思并重構樂器之存在》讀後感


        文章是作者在一場樂器學國際研討會上的觀察與敘述。樂器學的研究不只是在研究樂器,樂器作為一種物質存在物並不足證成其存在,只有在社會脈絡下樂器的存在才能找到它的意義。也因此,對於樂器的研究,只是把樂器拿來拍拍照、測測音似乎是不夠的。樂器起源並存在於文化之中,其與文化一同辯證發展,而形成今日的樣貌。這麼說來,在文化上的研究、樂器與社會脈絡關係的研究、樂器與人的研究等,應該算是樂器學研究上的要點。


        在自然科學的框架中,並不會去探討意義問題。雖然這不是在否定自然科學具有積極作用,在當代社會中也沒有人能否認它的積極作用,但是它述說了自然科學有其不足之處,而不是面面俱到的。當一項關於人的研究與對人的意義之間全然脫了勾,荒謬性將揮之不去,這應該就是一個學科反思的觸媒了。不只是樂器學,我相信人類的知識大部分都脫離不了與人類本身,或是與自然界有所關聯的這個性質,但是常常人類或是自然的因素會在研究脈絡當中失蹤。這也許跟工業社會體制內在的意識形態有關,而最有本錢去突破它的應該就是學術研究,也因此任何學術界的反思潮流都是令人振奮的。


        另外,文章中提到了在民間知識強調「本土分類法」,以展現對地方體系的尊重與多元文化的思維,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底下應該是值得思考的方向。全球化常常展現的是一個全球範圍霸權擴張,這樣的情況下,回歸本土這件事應該可以給人關於解構這看不見的霸權的省思。




《樂器博物館中的音樂實務探討》讀後感


        這是一篇探討博物館在樂器收藏上如何運作的文章,作者從樂器分類介紹、樂器建檔方式、樂器展示方式、音聲配合策略到其它材料的搭配,一項項舉理論和實例來說明。對一個觀看樂器展覽的觀眾而言,只是看到樂器的外貌是不夠的。觀眾總是希望能看到更多,比如演奏的樣子、發出的聲音、製作的方式、發聲的原理及樂器的文化作用等等。


        對於一場展覽,展示物的安排是要花過心思的,如此才不會讓人丈二金鋼摸不著頭腦。這就跟樂器的分類有關了。文章中介紹了好幾種的樂器分類系統,其中最為當下的博物館所採用的分類方式,是所謂H-S分類法。該分類法將樂器分成體鳴、膜鳴、絃鳴和氣鳴等四大類,且對於各種不同文化下的樂器幾乎都能很快地找到所屬分類,因此廣受採用。但是,如果大家都用這種陳列方式,對於該文化本身有自成一格的分類方式者,該怎麼辦呢?是以H-S分類法來排列,再將該文化自己的分類以註解的方式來呈現,還是顛倒過來呢?也許採用H-S分類法在國際溝通交流上比較容易,但是當展出是以某文化為主題,我認為還是應以符合該文化的展示脈絡來陳列。


        不過,由於H-S分類法大致上是以發聲原理來分類的,在展示其物理上的理由似乎有其先天優勢。比如說,可以基於H-S中的各種分類,挑出展示品中屬於該分類的幾種樂器,建構複製模型,以展示其發聲原理。這樣的展示方式,可以突顯這些樂器較為自然科學的一面。


        至於樂器展出搭配其曲目,甚至是演出的,如果遇上演出方式和曲目都失傳的情況,似乎就沒有辦法這麼做了。能夠做到的,大概只能展示構造,還有猜測的演奏方式而已。對於沒有失傳問題的,把它們做數位化的建檔不失為是一種經濟且配合度高方式,不過這當然比不上實地演奏來得身歷其境。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演奏的環境跟博物館環境相差甚遠,似乎也談不上是身歷其境呢!


        在博物館中再現的,與原本的東西不可能沒有差異。博物館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呢?把一個消逝中的東西保留下來,在博物館裡展覽,這個動作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是為了不甘心它的就此消逝,還是只是滿足一種布爾喬亞階級的幻想呢?如果要沒有這樣的疑慮,該採取什麼樣的收藏方式呢?


2008年3月24日

台大話劇社的星期八

簡單的說,這是一部有雞巴的作品,話劇社居然也出了這樣的東西,這讓我感覺蠻振奮的。好像不再意圖用任何群眾共識的形式或材料來與群眾溝通,而是生硬地將不假修飾的原始衝動做為傳達的媒介。所以它還蠻有雞巴的,也還蠻雞巴的。整個行動一氣喝成,一幕到底,好像快要找不到什麼傳統元素了。最後我看到有觀眾趁燈暗移個坐位,再燈亮時已經謝幕。


整個過程是個相當折磨,但是我覺得彷彿折磨在其中並不被做為一個表達的手段,或是意圖這麼做但是失敗了。如果要說有看到什麼的話,我覺得它仍舊是在台上發生的,而沒有在觀眾的感官生理或心理的層面上發生。大概是對這樣的東西,我期待它可以去傷害觀眾吧,可是它並沒有,觀眾還是安然地旁觀,而再多的針都是剌在演員身上的。但是,我是不是也在期待什麼固有的形式呢?我真的有看到什麼嗎?這整件事是有待商確的。



要說找不到什麼傳統元素也不盡然,劇場裡的權力關係並沒有改變。



作品好像並沒有真的成功,不管原本要表達的是什麼。不過就像阿多諾說的,作品的藝術性存在於它的失敗。若這只是一個開端,而往後會有進一步的行動,相信是值得期待的,就看還要變什麼把戲嘛!



結束時還是要弄個座談什麼的,要不然徒然地留下茫然的觀眾,太不負責任了。

泛音列沉思


西洋音樂理論所謂的泛音系列上,除了基音的一度、五度、大三度等,

不明顯的其實還有小七、大九、增四、大七等。



可是物理上不是說音色由基音及其泛音組成,

而這些泛音根據傅立葉轉換,都是些倍頻。



所以,應該只會是八度、十六度、二十四度……雖然不會這麼命名。

怎麼會有五度、大三度呢?



而且,不同的音色由不同的泛音組成,是不是該有不同的泛音列?



在人耳可清楚辨認音高的頻率範圍之外,

雖然人耳聽得到,但是各個倍頻已經聽不出來八度關係。

(所以感官的對數關係也是在一定的範圍,小信號模型嗎?)

那些不是八度關係的泛音會不會是這麼來的?其實是一種錯覺?



還是,這其實是一種集體自我催眠?






我之前耍寶了,其實它的關係應該是這像下面的表格。



可以看出在越高倍的泛音,音程距離會逐漸減少。

這是因為泛音列是倍數關係,但人對音高的感知是對數關係。



另外,在10個泛音出現的減五度,它其實是落在完全四度和減五度之間了(對數值小數部分接近0.5),

並且它的能量應該很小了,所以也不太容易讓人聽得到。












































































































Fn/F0 12log2 Fn/F0 四捨五入 除12餘數 音程關係
1 0 0 0  
2 12 12 0  
3 19.01955 19 7 完全五度
4 24 24 0  
5 27.8631371 28 4 大三度
6 31.01955 31 7 完全五度
7 33.6882591 34 10 小七度
8 36 36 0  
9 38.0391 38 2 大二度
10 39.8631371 40 4 大三度
11 41.5131794 42 6 減五度
12 43.01955 43 7 完全五度
13 44.4052766 44 8 小六度











2008年3月14日

我的一票拒投馬謝!你的一票怎麼投?百人百字募集


人民火大之百人百字網路串連:我的一票拒投馬謝!你的一票怎麼投? http://www.nobnog.org.tw/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a154

在上面連結的網頁留言就可以了







不管是藍還是綠,

對人民都是虛情假意,

唯有對自個兒的利益才是個甜甜蜜蜜。



狀況如此,

做為人民的如果還有一點兒清楚腦筋,

都該知道不要成全不把人民當做東西的人的野心。



時勢如此,

我只好帶著筆在選票上寫上「以上皆非」,

聊表心意。



p.s.去掉標點符號正好一百字。

Arch Enemy live @ Taipei


一場金屬演唱會,現場總是一堆黑鴉鴉的人,一個個兇神惡煞。

但是,他們排隊,他們領號碼牌,他們一個個把包包打開來給小弟聞香,

這件事本質上是乖巧的。



看台區好高好遠,而高頻的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損耗得很快,

所以聽覺效果上很自然會是悶悶的。也許可以在看台區加高音喇叭試試看。

今天的人好多,是最近看的幾場中人最多的!



安靜的地獄真是個清新脫俗的團,說出「這是斯巴達」的時候我笑了,縱然我沒有看過。



弓形敵人的主唱一整場都充滿活力的感覺,真好。

左邊吉他手真是個哇哇大師,哇得很讚。

打在鼓座上的燈好閃又切得好乾淨,有時會忍不住注意一下那個燈號。



他們的專輯我只聽過wage of sin一張而已說實在,不過有在Youtube上做一下功課,

大部分的曲子都不算太陌生。



看台區上很奇怪,左邊的人都站了起來,右邊的人都坐著,畫面很有趣。



以前人家常說,黑死入門團首推COB,現在看來應該要改推Arch Enemy才是。

2008年3月9日

白雪綜藝 - 胡BB風月救風塵


這真是太有趣了!

所有的人都會是笑著走出劇場的!



這是白雪綜藝 劇團的新作,

劇本是改編自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以扮裝和歌舞團的形式來呈現。

所謂歌舞團,是用當代的曲調來取代所謂曲牌嗎?



這個演出的音樂部分是由著名的孔鏘老師所設計,的確相當有綜藝感,

許多耳熟能詳的曲目都在演出中串插出現,其中最新的曲子應該是練舞功吧。

對於聽金屬的人,其中也有用刺客版本的「太陽出來又落山耶~~」

但是由於錄音年代的關係,與現場其它用kb重做的曲子比起來,單薄了一點。



都說是扮裝了,台上演員不管男的女的,下了戲之後都會是男的。

但是松田丸子的扮相真的好美喔!如果事先不知道真的就不會知道了。

整部戲的色彩都很艷麗,簡直可以用做電視機廣告的畫面那種程度。

音樂很大聲,舞蹈場面也很華麗,以前所謂的歌舞團真的是這麼表演的嗎?



這個團體的作品應該是值得推薦的,

至少,看了這部之後,如果下一部出現的話,我應該是會再去看的。




白雪綜藝‧劇團

2008年2月29日

這是一個肢離破碎的瑣碎世界


今天晚上的新聞,在報了縣府暴力拆除三鶯部落的事情之後,馬上接著又報總統選舉和兩岸通航的相關新聞。

像新聞這樣的脈絡,人看多了應該會變得冷血吧!



最近開始看了一些阿多諾的音樂相關文章,看得不是很懂。

在Alienated Masterpiece中,阿先生的論述寫得就像詩文一樣難解,讓人懷疑他用這樣的方法傳達他的無法理解。



他說貝多芬代表了布爾喬亞階級革命的精神,意味著宗教的世俗化以及去神祕化。

然而在貝先生的後期作品中,又看到了對古風的恢復。



這代表著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死亡成為一種客觀存在什麼的,而貝先生預見了這樣的狀況嗎?

啟蒙、理性導致了非理性的結果,去神祕化後的社會落入了另一種黑暗時代,這也可以用異化這個詞來指涉嗎?

阿先生想說的是,貝先生體會到了自己的信仰會是破滅,所以他認為貝先生是以他的失敗來譬喻啟蒙的失敗嗎?

以上到底是貝先生的看法,還是阿先生的看法,還是根本只是敝人在下我的看法?



總之,問題到了今天並沒有被解決,然而也不會有人注意到有問題的存在,至少大部分的人不會。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不影響我們拿天災人禍來佐飯,以粉飾太平來配湯,再用莫名其妙無關緊要的小事來當下酒菜。




Guitar Pro Portable


最近發現了可攜式的Guitar Pro。

如果在公用電腦上想開個Guitar pro的檔案的話,應該還蠻方便的。



參閱這個網頁:

http://yerdenizden.blogspot.com/2008/01/portable-guitar-pro-52.html



版本是5.2版,頁面上有兩種portable的guitar pro,差別在於第二種可以在帳號權限有受限的電腦上使用。



不過也如同該網頁上的圖,音符顯示是有問題的……

我試的是第二種,打開之後會在同一個資料夾出現GData這個資料夾,裡面的fonts資料夾有Guitar Pro這個檔案。

到控制台=>字型安裝這個檔案,再重開一次Guitar Pro Portable,就一切正常了。



但是我裝了那個字型之後,公用電腦上的Firefox文字顯示卻出了問題,再把字型刪掉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辦法安裝新字型怎麼辦?這我就沒試過了。


2008年2月12日

大四亞洲音樂:韓國農樂與社會運動


(96上 亞洲音樂文化)

需要投影片請跟我聯絡

韓國農樂與社會運動

動機與研究方式

會想要做這個題目,起源於2005年時,世界貿易組織(WTO)在香港舉行部長級會議,在關注相關新聞的過程中,我看到了韓國抗議隊伍的一些事蹟。2007年,我參加了台灣的樂生保留遊行中的苦行組,在街上跪拜行進,而這正好是之前韓國人在香港做過的事情。在一些社運人士的口中,韓國的社會運動很特別,好像有很多的創舉,同是也是他們想要效法的對象。終於,我看到了Andrew P. Killick收錄於《Garland Encyclopedia》的〈Musical Profile of Korea〉這篇文章,其中描述「抗議者在傳統農民打擊樂隊的聲音中行進」文中所指的打擊樂隊正是農樂(nongak)。這麼看來,如果要對韓國的社會運動有更多瞭解,似乎可以從農樂著手,因此我選擇了這個主題。

本報告主要以文獻閱讀整理為主,並試圖在閱讀過程中搭配個人的經驗,演譯出自己的觀點。文獻包括前人的論文與期刊上的文章,加上網路上資料。


農樂源流

在歷史上關於農樂最早的記載,出現在陳壽的三國誌中,描述馬韓這個國家的一段文字:
常以五月下種訖,祭鬼神,群聚歌舞,飲酒晝夜無 休。其舞,數十人俱起相隨,踏地低昂,手足相應, 節奏有似鐸舞。十月農功畢,亦複如之。
其中的描述雖然簡約,但是可以看出與現在的農樂有相似之處, 也許是這就是農樂的原始形式。

關於農樂的稱呼,最常見的有幾種:農樂、農民樂隊(Farmers' Band)、風物(p'ungmul)。韓國人認為「農樂」是日本殖民者帶有貶義的稱法,因此傾向於使用風物這個詞。不過這件事似乎不是那麼絕對,至少在我看過的文章中,也有韓國人用「農樂」這個詞的。在Keith Howard的〈Nongak(P'ungmul Nori)〉(收錄於Garland Encyclopedia)一文中,對於「農樂」一詞與日本殖民的關聯也有所辯駁(p.930)。
關於農樂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務農社群祈求豐收的方法,有人說是受到政府壓迫的佛教僧侶為了摹款而創造出來,有人說它是起自巫術儀式(shamanism),也有人說它與軍中的樂隊有關(kycc)。但不管起源為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樂與社(Dure or Ture)這種組織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社」

「社」是一種農民用來團結共同勞動力的組織。在生產過程中,有些事情大家合力來做會有比較高的效率,因此韓國的農民在遠古時就有了這樣的組織。在三國誌中也找得到相關的記載:
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 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其言語不 與馬韓同,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 觴。相呼皆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齊之名物 也。
其中的「徒」,被認為就是Dure這個字。

「社」帶有一點軍事化的風格。它規定所有人一定要集體行動,工作、休息都必須大家一起來,不允許單獨行動。在前往工作的農田過程中,它會有行軍一般的列隊行進,還有農旗(nonggi)和令旗(yonggi)來指揮行動。所有人都必須尊敬農旗,就連達官顯貴看到行進中的農旗,也要下馬並行禮,才能牽著馬通過(Shin 1985 March :12)。歷史上還曾有大臣以為這些農民是打算起義反抗政府,不過另一位大臣告訴君王這樣的組織已經存在很久了(Shin 1985 March:7-8),由此可以看出,其實「社」的存在不被韓國的朝廷所重視,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的組織存在。

「社」的工作模式很特別,在當時社的共同勞動發揮作用的時間點主要是在稻苗移植、稻田除草、收割等農務上。農民會一大早就列隊行進到農田去,行進過程中會有旗幟在帶領著大家,而且一旁會有人演奏農樂做為行進的音樂。到了工作地點後,農人們會先工作約一個小時,然後集體使用早餐,吃完早餐後再集體工作。在到中午用午餐之前,還會有一次集體用點心的時間。中午依序會用午餐、演奏農樂、休息,然後繼續工作。同樣地,到用晚餐之前也還有一次的點心,然後在晚餐之後一直工作到日落,然後才列隊回家。整個一天的工作流程為十二小時左右,但實際的工作時間為八小時,而且效率約為單獨工作的1.5倍。(Shin 1985 March:15)

在工作過程中,會用鑼鼓聲來引發唱和,由一個人領唱,其它人跟著合唱,曲目大約是大家都熟悉的曲目。如果熟悉的曲目都唱完了,領唱者也會即興發揮,即席創作出新的曲子,而大家也自然跟著唱。如果中途有人工作累了,他會拿起放在田邊的敲擊樂器演奏,一方面提振自己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振奮大家的士氣。(Shin 1985 March:14)

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社」,成員皆為成年男性,但在準備伙食時亦有女性幫助。另外在補魚、紡織等業也有類似的組織,但是農人的組織似乎是最為普遍的。農人有些是自耕農,也有些是在地主的土地上工作的。這些地主也會讓他的農人加入「社」,以得到共同勞動的效益,在此同時,地主也須必須支付酬金給「社」。在勞動過程中,「社」會有所收入,這些收入會用來舉辦Homi-ssishi,這是一種在收割結束後,慶祝的祭典。然後剩下的資金,會用來支付修復、添購農樂樂器所需的金額。

總之,農樂與於「社」的意義在於:一、增進勞動效率。二、將辛苦的勞動變得愉快。三、結合工作與休息。四、提升勞動意識。五、提高農民自尊。六、增進成員向心力。(Shin 1985 April:6)


南社黨(Namsadang)

也有人譯做南寺黨、男寺堂,甚至因為他們也充做達官貴人的男妓,因此也有譯做男色黨的。所謂南社黨是活動在東北亞一帶的流浪表演者,很像是吉普賽人,他們以四處表演特技維生。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南社黨是一群被放逐的人,所以不被他們看在眼裡,因此南社黨的演出主要對象是一般大眾。他們的表演項目包括了農樂、轉盤子(bona)、肢體特技(salp'an)、走繩索(orum)、面具戲劇(totbegi)和偶戲(Dolmi)。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各種高難度的特技演出同時,也會講一些揶揄兩班(Yangban)的台詞。以上種種特質,讓他們受到民眾的喜愛,成為一種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Young 1981)。

所謂兩班,是由文班(munban)和武班(muban)組成,其實就是士大夫階級。透過科舉、蔭職及聯姻,兩般有了世襲的特色,而成為一個與血緣相關的階級(wikipedia)。

後來南社黨被執政當局規定管理,因此很多流竄到農村中,同時也讓農樂吸收了一些南社黨的表演形式(Kim 1967:97)。另一種說法是說南社黨本來就會在得到村民的允許的情況下進入農村演出(Young 1981:10)。兩種說法也許只是不同時期的情況,甚至可能是同時發生的兩種不同事情。另外南社黨的演出內容包括農樂,我認為可能是為了迎合農村觀眾,也有可能是從農民身上學到,而運用到他們的表演中。總之,南社黨對於農樂的影響,是讓農樂多了一些帶有特技色彩的表演內容。


農樂的形式

農樂的組成可以分成chaebi和chapsaek兩個部分,後者可譯為「雜色」,而前者我並沒有看到什麼翻譯。chaebi包括了掌農旗和令旗的人,以及演奏樂器的人。這些樂器包括有小鑼(kkwaenggwari)、大鑼(jing)、杖鼓(changgo)、Puk、小鼓(sogo)和hojok(或稱nallari、太平簫)等。而雜色的部分,是一些裝扮成象徵某種社會形象的舞者,常見的包括孩童(mudong)、獵人(p'osu)、敗德僧侶(chung)、妙齡女子(lass)、兩班等等。

雜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表演的剌激性,增加表演的內容,並感染氣氛給觀眾,把觀眾拉進表演的一部分裡面。

農旗會走在隊伍的前面帶領前進,而令旗則扮演了指揮的角色。農旗上會寫著斗大的「農者天下之大本」七個字,這句話出自宋代陳敷的《農書》裡,強調農業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樂器的部分,小鑼是農樂的帶領,其中最主要的小鑼的演奏者更是整個樂隊的領導人物,整體的節奏由小鑼給定,並且與杖鼓有對話的關係。大鑼的聲音較為低沉,是穩定整體節奏的角色。杖鼓的角色與小鑼有點類似,但是較為纖細而圓滑。Puk主要是用來加強重拍的地方。小鼓的音量非常的小,主要是用來做為輔助舞動的工具。而Hojok是其中唯一的旋律樂器,音量很大,除演奏重覆樂句之外也有即興的部分。

農樂除了音樂部分,身體的舞動是很重要的元素。在Nathan(1999/2000)的翻譯文章中,Kim Inu提到了「農樂是用腳跟來演奏的!不管節奏打得再怎麼好,它們都是由跳舞所產生的。如果這樣的肢體勞動(舞動)無法產生狂熱,那麼這個農樂就是死的。(p6)」農樂中的舞蹈動作,會與農人在田地中工作的動作非常相像,它是一種勞動者的姿態。另外,其中的一些成員可能會配帶所謂的sangomo,就是戴在頭上的白色長條帶子,會在空中甩啊甩的,相當華麗。可能會配帶sangomo的人,包括小鑼、小鼓和puk的演奏者,其中甚至可能有人頭戴長達十八公尺的sangomo(Shin April 1985:6-7)。

傳統上農樂的演出時機主要在幾個時期,分別是五月份稻苗移殖時、六月份稻田除草時、十月收割時、一月十五祈禱豐收和六月十五的農人節(Kim 1967:8-9)。另外,之前在收割工作結束時會有一個叫做Homi-ssishi的慶典,在這個慶典裡的農樂會較為盛大。平常的農樂可能只有chaebi的部分,但是在Homi-ssishi時的農樂就會包括雜色的部分(Shin April 1985:6-7)。

農樂的歷史流變

李氏王朝(Yi Dynasty)時期(1392~1910)

在Shin Yong-Ha的文章中,把農樂在日本殖民之前的演變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house-call nongak、kollipp'ae nongak和namsadangp'ae nongak。

第一個階段的演變來自「社」中的農樂樂隊因為修復破損樂器的資金短缺,因此做一些讓人邀請的演出,特別是來自村中較為富裕的農人娛樂消遣性質的邀請。雖然還在「社」的範圍之中,但是這是農樂開始娛樂化的先聲。

第二個階段的意思是「乞求稻米的戲團」,農樂的演出開始是為了得到收入,演出地點也擴展到其它村落和市場的範圍,藉由演出來得到金錢與米糧。這時的農樂演出會有雜色的部分,而且也開始發展一些特技的內容,主要是頭載很長的sangomo。這時演出的農樂也會帶有比較強烈的巫術色彩。農樂此時開始獨立於「社」而存在。

第三個階段基本上就像南社黨那樣了,依靠四處演出來維生,演出內容也變得特技化,色彩也更為豐富。(Shin April 1985)但是,到底這跟南社黨會不會是一樣的東西,我想有可能是南社黨吸收了農樂成為他們的表演內容,也有可能是原本的農樂表演者成為了全職的流浪表演者,而形成了南社黨。我想這裡產生了一些矛盾的說法,到底是南社黨影響了農樂,還是農樂發展成為南社黨,又或者是兩種情形都是存在的?這個部分我並沒有找到什麼很有力的論述,能夠斬釘截鐵地肯定任何一種說法,但是我傾向於第三種,也就是同時存在的說法。
從以上的三個階段,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到這是貨幣經濟影響到農村的原始形態的過程。原本的農村是一種生產文化,在貨幣經濟擴張之後,逐漸變成一種消費文化,而同時庶民的娛樂文化也開始興起。這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在李氏王朝時期這樣的演變還是相對緩慢的,到了日本殖民時期貨幣經濟才會成為社會的主要運作形態。

日本殖民時期(1910~1945)

在日本殖民時期,社會運作體制完全進入貨幣經濟體系,使得逐利成為人們的目標。對於「社」而言,由於成員開始要求勞力付出應該得到資金收入,因此「社」收入的處理方式必須將第一順位變成給付給成員的薪水,而原本第一、二順位的祭典舉辦和樂器維護就逐漸變得無以為繼。原本每個「社」都會有農樂樂隊的編制,此時約有16.8%的「社」並無配置農樂。

除了有農樂的「社」開始減少之外,「社」本身也在減少。日本人引進了現代的農業技術,使得原本的共同勞動變得不是必要的。由薪水支付勞動,使得合作不再是那麼重要的,重要的只是個人薪文的多寡。日本人所推動的土地調查,使得原本屬於「社」的土地變成產權不清,擁有土地的農民也變得愈來愈少。另外,日本人認為農樂是韓國人民族意識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浪費的行為,於是有意識地打壓「社」和農樂。另外,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人徵收金屬製品,其中也包括農樂的樂器,這使得農樂又大量的消失。

然而,還是有些地方的「社」保留了下來,有地方性自覺地致力保留下來的,也有由地主保留下來增加其土地效益,以支薪方式維持的。不過比起原本的情況,「社」和農樂的確是在日本殖民韓國的期間大大地消褪了。(Shin April 1985:11-16)

韓國獨立,李承晚政權(1948~1960)

韓國獨立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南北韓分裂,這件事跟美國與蘇聯之間的角力應有密切關聯,接下來會將焦點放在南韓的部分。

在脫離日本殖民之後,殖民時期的精英分子努力維持他們的社會地位與權力,而普羅大眾則希望能夠懲罰當初與殖民政府有合作關係的人,並以土地改革進行財產的重新分配。由於南韓政府是由美國方面在背後撐腰的,也就像美國一樣打壓左派人士的行動。

在1960年的選舉過程,由於失業率高漲以及政府腐敗,因此有一些抗議發生,但是這些抗議並沒有影響選舉結果。但是在同年4月11日,一具在抗議過程中死於摧淚瓦斯的學生屍體被發現藏在港口,政府本來為了不讓事情擴大的措施,反而變成了衝突擴大的導火線。於是引發了所謂419事件,也有人稱之為四月革命(April Revolution),最後李承晚辭職下台。(Jennifer 1997:21-22)

軍事政變,朴正熙政權(1963~1979)

在李承晚下台之後不久,朴正熙將軍發動軍事政變,奪得政權。由於朴正熙有日本背景,上任之後希望與前殖民者日本建立正常關係,而人民在意識形態上擔心獨立國家的地位受到威脅,於是特別是年輕一輩的知識分子,發動了韓國的文化運動。在示威行動中,民俗傳統的表演藝術也在公眾場合中出現,學生也開始將這此民俗傳統放進抗爭當中。比如在1963年,學生發動了一個「祖國意識的召喚儀式(Invocation Ritual of Homeland Consciousness)」,整個活動流程由假面劇(t'alch'um)和傳統葬禮儀式組成,隨後以農樂收尾(Kim 2002:97-98)。這些活動引發了學生對於傳統藝術的興趣。一連串的示威之後,政府在1964年宣布戒嚴。

在這期間朴正熙在文化方面進行了「國家文化財」的計劃,除了保存韓國傳統文化之外,也是為了加強其統治的正當性。在音樂方面,原本的保留重點在於宮庭音樂,但受到學生運動影響之後,民間的傳統藝術也被納入其範圍。政府舉辦了民間藝術競賽(Flok Arts Contest),也開始資助一些表演者。但是這些措施也有一些反效果,像是地區差異的消失,還有就是表演者脫離了原本的脈絡,變成一種舞台形式的表演藝術,而不再具有原本的功能(Howard 1991:4)。

而在抗爭的過程中,學生們也感到他們需要與消失中的鄉村建立連結,因此他們開始深入鄉間學習歌謠與農樂等事物。這個學習過程也讓他們抗爭的凝聚力提高了,以一種正回鐀般的流程在抗爭與傳統藝術學習之間循環。雖然政府很快地禁止了學生下鄉的行動,但是這還是阻止不了學生持續地往農村學習。(Jennifer 1997:23-24)

後來,朴正熙被韓國中央情報部暗殺,結束了朴正熙政權。

軍事獨裁,全斗煥政權(1980-1988)

在朴政熙被暗殺之後,民眾要求結束威權體制,民主抗爭、工人運動、學生遊行蔓延全國,結果全斗煥趁亂在1979發動軍事政變,奪得政權並宣布戒嚴。

1980年五月,韓國光州和全羅南道的民主示威,遭到軍隊暴力鎮壓,民眾開始暴動,武裝抗爭,而政府派了萬名軍人屠殺異議分子,這個事件被稱後「光州事件」。而由於政府的軍事鎮壓是得到美國支持的,因此從這時開始韓國的反美意識也日益高漲。

關於農樂,值得一提的是,在光州屠殺的過程中,有韓國人逃亡到美國,在美國組成了「韓國青年聯盟(Young Korean United),以追求韓國的民主化為宗旨。當他們在美國試圖將韓國的情況讓在美國的人瞭解時,他們發現以農樂搭配的情況下很能夠吸引到大眾的觀注,於是他們也把他們在韓國抗爭時使用農樂的傳統帶到了美國,農樂開始在美國生根。在這樣的脈絡底下的農樂,以Poongmul這個詞來代表,指的是脫離農業社會脈絡的農樂。(Jennifer 1997:25-26)

另一個向國際傳播的例子,是由金德洙(Kim Duk-Soo)所發展出來的四物(samulnori)這個樂種。金德洙的父親是南社黨的表演者,所以他本人從小受的就是表演的訓練。首爾市政府的網頁上,金德洙專訪的文章中提到,因為當時如果在公開場合表演,是會被警察逮補的,所以他才會創造這麼一個室內的表演形式。四物基本上是從農樂變化而來,把舞蹈的部分取出,表演者坐著演奏小鑼、大鑼、杖鼓和Puk四種樂器,表演高度技術化的節奏曲目。後來四物成為很受國際喜好的一種表演藝術,變成了一個樂種。

不過,對於是在抗爭的脈絡下學習農樂的學生們,農樂的力量在於其所建立的社群感,而四物則是一種純粹為了表演的形式,因此他們之間可以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Jennifer 1997:29)。

結論:農樂與當代社會運動

曾經有人說過,沒有歌的社會運動是無法想像的。農樂具有建立社群的力量,而且是一種草根色彩濃厚的藝術形式。它的歷史脈絡來自「社」的合作勞動,有激勵士氣的效果。而且「農者天下之大本」這樣強烈的農村色彩,本身就有很高的辨識度。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時代,農民首當其衝成為自由貿易底下的犧牲者。政府的農業補貼被國際貿易協定規定必需取消,而來自外國的農產品又大量進口,韓國的農業面臨了重大的危機,因此韓國農民積極參與了近年的反全球化抗爭。從新聞媒體在2005年對於在香港舉行的WTO部長級會議的報導,以及網路上的相關文章與影片,我們都可以看到韓農在這樣的國際經濟情勢下是痛苦掙扎的,而這正是農樂原本的發展脈絡在今日的情形。

另外,在Youtube上的影片中,韓國農民在反對自由貿易協定(FTA)和WTO的抗爭中,我們也可以看見做為一種團結眾人的媒介,農樂在抗爭場合出現的情形。在一場反FTA的遊行當中,韓農在馬路上以三步一跪的方式行進,沿著隊伍有農樂樂器的助陣,這彷彿是從前農人在農樂中行進到工作地點的場景,以一種悲壯的形態在現代再現了。而在香港WTO部長會議的會場外,出現了農樂的演出,表演著演奏著樂器、舞動著肢體,而背景不是綠樹和黃土地,而是抗議的群眾和虎視耽耽的鎮暴警察。這是當代的議題和當代的場景,而故事仍然在持續進行。



參考資料
論文部分:
Jennifer L. Bussel. 1997, “A Life of Sound:Korean Farming Music and its Journey to Modernity.” Bachelor Essay in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Keith Howard. 1991, “Why Do it That Way? Rhythm Models and Motifs in Korean Percussion Bands.'' Asian Music XXIII:1-59
Kim Jin-Woo. 2002, “Twentieth-Century Discourses on Korean Music in Korea.'' Doctor essay for degree of musicology i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Kim Yang-kon. 1967, “Farmers' Music and Dance.'' Korea Journal October 1967.
Nathan Hesselink. 1999/2000, “Kim Inu's 'P'ungmulgut and Communal Spirit':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can Commentary.'' Asian Music Volume XXXI, number 1.
Shin Yong-Ha. March 1985, “Social History of Ture Community and Nongak Music(I).'' Korea Journal March 1985.
Shin Yong-Ha. April 1985, “Social History of Ture Community and Nongak Music(II).'' Korea Journal April 1985.
Young Ja Kim. 1981, “The Korean Namsadang.'' The Drama Review Vol.25.

書籍部分:
Provine, Robert C. (EDT):《The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volume 7:East Asia》
Korean Noational Commission for Unesco:《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of Korea》
陳壽,《三國志》

網路資料:
Born to do it: Interview with Kim, Duk-soo. http://english.seoul.go.kr/today/infocus/interview/1236715_5099.php
Youtube:WTO會場外的農樂
http://tw.youtube.com/watch?v=Gv8IZuqP_h0
Youtube:反FTA的遊行畫面
http://tw.youtube.com/watch?v=YtERbHhlOwA
Wikipedia:History of South Korea
http://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South_Korea
Wikipedia:April Revolu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pril_Revolution
Wikipedia:Gwangju Democratization Movement
http://en.wikipedia.org/wiki/Gwangju_Massacre
Wikipedia:兩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9%E7%8F%AD
Wikipedia:光州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9%E5%B7%9E%E4%BA%8B%E4%BB%B6
韓農致香港市民書
http://www.hkpaowto.org.hk/zh/?p=187
KYCC:Pungmul
http://www.kycc.net/NPN/Documents/norimadang_pungm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