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摩訶婆羅多

繼《印度之歌》後,北藝大戲劇學院的公演又帶來與印度相關的劇目(不過印度之歌其實跟印度沒有什麼關聯吧),這回是改編自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訶波羅多》。對於沒有聽說過印度兩大史詩的人而言,我想這個名字應該會讓人聯想到佛經,但他其實是個跟戰爭有關的故事,而且內容也帶有向民眾宣導種姓制度的意義。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個演出的劇本是由一位法國劇作家所改編,從法文輾轉到英文再翻成中文的。由於史詩一向具有廣大而流長的內容,原劇照本演完約需九小時,這個演出對於劇本做了些刪剪。票面上寫著演出約三個半小時,不過我七點進入劇場之後,出來時已經是十一點半了。我是在離場後打開手機才知道已經過了四個半小時的,還以為並沒有這麼久。整個演出的場景與台詞都接得相當速捷而緊湊,而且劇情環環相扣又高潮不斷,這大概是我以為並沒有過了四個半小時那麼久的原因吧!


這場演出的舞台是個空的舞台,上面舖滿了鹽巴,有一種儀式的味道。為了緊湊以及用少數人呈現戰爭場面的需求,場面調度得相當精彩,不斷移動奔跑翻筋斗,相信這檔戲演下來演員都變得結實了。


該劇的劇情相當引人入勝,呈現了許多思維的盲點與衝突,精采得我甚踏出劇場時跑到前台去是為了看看有沒有在賣劇本!


特別推薦給喜歡「猛甲」般年輕肉體的人,這些青年王子們也是相當血氣方剛又俊美啊!


2010年12月12日

CWT26真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地方~~

繼上次闖入CWT25之後,這次聽到CWT26的消息,又去恭逢其盛了一次。雖然我不太懂同人誌這塊,不過我覺得看到一群人勇於扭轉被事先建構好的夢幻,以自己的意思重新創作,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像是媒體的受眾主動出擊去奪下發言權。另外,這也有點像是漫畫、小說、周邊產品裡的獨立發行。

我還記得上次有兩層樓,這次規模小了一點,只有一層樓。也許是因為第二天才來,並沒有像上次排隊排那麼久。在台大體育館的戶外平台上,這次擺了個舞台,我經過時正好是荒山亮的特別演出,駐足聽了三首歌,相當熱血!




裡面逛完後,還是到外面拍了一些cosplay的成品。不過日正當中,加上腦殘地多調了點曝光補償,這次拍到的樣子都有點偏亮。也許,這樣比較能顯示中午的炎熱吧!不是十二月嗎?真是沒有說服力的十二月。




上次我沒想到醉月湖也被攻占了,不過仔細想想,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這回也逛到了醉月湖逛到了醉月湖畔,這一定是異次元的醉月湖吧!



走在這樣的場合裡,我覺得也感染到了一種勇敢追逐夢幻的氣氛。

2010年12月11日

電影:茱麗葉

今天去電影片看了《茱麗葉》這部片子。全片由三個較小的短篇組成,三個短篇都圍繞著「茱麗葉」這個概念,所以所有的女主角名字都叫很像茱麗葉,所有的男主角名字都很像羅密歐。三個短篇的排序像是由背景時空為順序來排列的,讓人想起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Three Times)。這三個短篇各是由不同導演來導,呈現了三種不同的風格。第一個是描繪白色恐怖年代的黑色愛情懸疑寫實劇,第二個是兩世代交錯帶有鄉土氛圍的市井本土劇,第三個則是電視綜藝式的認真荒謬劇。在一部片子裡就可以看到三種近代台灣的電影風格,連風格的形成年代也是順序排列的,讓人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像是做了一趟時光旅行一般。


插曲《什錦舞步》相當引人注目,到片尾才知道是朱約信老師的作品。


2010年11月26日

到底要搶救誰啊?

一回到三重,映入眼簾的仍是插滿路的旗幟和掛滿街的看板。
不同的是,在如此靠近投票日的時候,一半以上的看板都寫著「搶救」二字。
像這樣滿街的傷患,而我們只有一雙手那樣地單薄,到底要搶救誰呢?

還記得在上CPR的課程時,提供了一個判斷原則,
那就是:還會喊痛的人可以晚點再處理,昏迷不醒的才是需要搶救的人。
所以,應該是一個都不用救吧!


2010年11月21日

開香聞:Line 6 - POD HD500 地板型吉他綜合效果器

在剛放風聲時我就已經注意到了Line 6這個新產品,從成功嶺上下來時它已經被引進台灣。正好上週五是我生日,於是就藉著這個名義,把我人生的第一份月薪中很大一部分,很沒有永續經營概念地敗下一台POD HD系列了。

購入的地方是玩家樂器,而當時接洽、討論的人是台灣吉他英雄小黑先生。本來在比較之下我鎖定的其實是HD400,不過當時店裡只有HD500還有貨,結果還是買了這個號碼最大的旗艦機種。過程中也討論了一下傳說中的Axe-FX,他似乎會趁出國時去試試看,但該商品的價格完全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

一般開箱都要先有個箱子,不過箱子說實在是一種不好拿又佔空間的東西,而我偏偏是搭大眾運輸去買的,所以還是沒有把箱子帶回家。原本箱子裡面放的東西包成了三個包裝,基本上就是效果器、Adaptor、說明書、USB線、六角扳手和好幾張的紙。







我之前用的是POD X3 Live,這次的HD500的按鈕與插孔的配置基本上跟X3 Live如出一轍,不過質感較好。X3 Live是塑膠殼,而HD500比較類似金屬殼,感覺比較強壯一點,不過也變得重了一點就是了。
腳踏開關的數量都是12個,不過其中下排中間四個在HD500裡有兩種模式可以選擇,看是要當做preset切換(如同X3 Live)或是single chain上某個block的開關(等同於單顆效果的開關,HD500可以開八個,位置可以任意調整)都可以。
HD500多了一個L6 Link的孔,是Line 6新的獨家器材整合串聯介面,同時傳輸控制信號和聲音。該功能目前好像只有一個對應的產品,是DT50音箱頭。據說其中的power amp線路會隨著HD系列的音色設定而自動最佳化,蠻有趣的。



 

我時常會在需要Line out和Amp out間切換,在X3 Live必須進入系統選單去改,而這次的HD500把切換的開關直接做在面板上,直接扳動就可以了,甚是方便。內部設定還是有各種針對不同輸出做最佳化的選項,不曉得會不會跟這個切換相衝突,因為功用稍稍重疊了。我腦殘了,其實這個部分的操作跟以前是一樣的。不過說明書裡面有提到各種不同設定的差異喔,比如說進的是amp的話mic的模擬會自己關掉之類的。




之前的X3 Live吃的是9V交流電,所以電源供應器是笨重的60Hz transformer;這次的HD500改吃9V直流電源,因此電源供應器變成adaptor,世界各國的電壓通吃,而且重量、體積都變得比較平易近人。另外,電源開關被拿掉了,插頭插上就直接開機。反正電源開關的作用也只是把線斷開,這跟從插座處直接斷開沒有什麼不同,而且就少了一個在產線上要手動放上的元件了。








這次內附的說明書只是面版的解說,細部的操作方式得要上官網下載進階版的說明書才會有相關內容。在看過那些文件之前,我玩了一下出廠時的presets,還有稍微試了新的amp model。pitch變化的效果在HD500變得比較甜美自然,感覺從音箱裡出來的音質變好了。而這次的重頭戲,新的HD amp modeling亦是勝出X3 Live不少,而且音色對琴的動態變得有反應了,很明顯的就是把吉他音量關小時的clean tone在HD amp modeling上重現了。由於平常hi-gain用得比較多,也就先試了一下hi-gain的amp。在X3 Live我一直覺得感覺不對的powerball model,HD500也model又model了同一個amp,不過這次的感覺就對了。



2010年11月14日

Rhapsody of Fire Live in Taipei

終於等到這一天了!曾經一度有風聲說要來台灣,沒下文之後換了公司後來公司倒閉,團名被告侵犯商標結果改團名。終於,奇幻交響速金王者Rhapsody of Fire降臨台灣,恩賜演出一場!他們是我在高中時愛團的首席,我曾經很熱血地把他們從Legendary Tales到Power of Dragonflame的每一首曲子和故事背景翻成中文,所以某種程度上他們甚至提升了我的英文能力。

雖然說是Live in Taipei,不過場地其實是在蘆洲的功學社。住三重的我這次是騎腳踏車去看的,居然可以騎腳踏車去看演唱會,這就是升格直轄市的威能之處嗎?不過,正式升格了之後不曉得會是New Taipei City還是Sinbei City,如果是後者的話,Live in Taipei就說不過去了。這個場地還蠻不錯的,前面的椅子可以全部收起來變成空曠的搖滾區,而演唱會租來的音響器材也轟得令人十分爽快。如果不是交通稍嫌不便,這場地算是近期看到數一數二理想的。

Rhapsody of Fire是我少數每個樂手都可以認得出來的樂團。通常我不太會去注意樂團成員的長相,大概是因為當年翻歌詞時一直在看歌詞本吧,他們的成員長什麼樣子我記得特別清楚。那些在內頁裡Cosplay的人們,Luca、Fabio、Alex、and Alex(鼓手和鍵盤手都叫Alex),這個夜晚他們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的舞台上。Christopher Lee的旁白、一首接著一首的熟悉的曲調,不斷地勾引著從前那股熱情。Hail! Hail! Brave swordmaster! March! March! Great swordmaster! // For Ancelot, the ancient cross of war, for the holy town of god. Gloria, Gloria perpetua. In this dawn of Victory // The dance of fire and wind, and the story about the old king, are prasing our brave lords down in the villages of dwarves!

不消多說,這場演唱會自然是精彩萬分的。創造力十足的吉他手Luca、雄渾有力的主唱Fabio、氣勢磅礡的鍵盤Alex、看起來很High的現場樂手Dominique、還有拳拳打入心臟的鼓手Alex。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ass solo那一段相當別開生面。原本放出了一首歌的開頭,還以為是要唱歌了的,沒料到那段開頭其實是用來當bass solo的引子,相當出人意料。還有,最後的收束也相當有意思,台上所有人把樂器直舉,在靜穆莊嚴之中結束這場奇幻之旅,讓人感覺到了做為此類樂風第一把交椅的不同凡響。

演唱會之前我才從成功嶺下來,接下來就要進公司了。在這個與青春告別交界線上,居然擺了一場如此熱血的演唱會,應該是一種幸運吧!




2010年11月11日

劇目:研替新訓

今天總算是演完了這21天成功嶺研發替代役新訓的大戲。新訓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在軍營裡面上課」,課程內容大都跟軍營外的功利社會規則有關,而大部分授課講座都會要我們輕鬆聽課,但是這樣的課程卻是在要求要正襟危坐的軍營裡完成。所以,在兩廂交錯之下,展現了一股難以抹滅的對立與荒謬性。

還記得一開始進去時,由於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坦白說我真的是戰戰兢兢。而在緊縮的空閒時間裡面,喝水、如廁、沫浴和檢整內務這四者總是不能得兼,常常只能挑其中的一、兩樣來做。不過後來漸漸地就比較能夠抓到節奏,態度也調適成了盡量配合大戲演出、體諒幹部被長官釘的風險和驚嘆他們瞬間變臉的高超演技,於是乎排泄也就漸漸地暢通了。

實在不得不讚嘆一下裡面的管理方式,在沒有實質功利誘因的情形之下,居然能讓這麼多人在時限之內完成日程表上的計畫,在自由世界裡這是難以想像的。而在21天的演進裡,也如同RPG一般地目睹了團體的成形與演進,還有事件的衝擊與影響。雖然這跟軍營外的世界性質有些不同,不過還是創造了些值得借鏡的經驗。

最後,各位參與演出的隊長與同學們真是辛苦了,祝福大家都能有美好的前程。至少,我們暫時都不是產業後備軍。

--研發替代役14T成功嶺新訓,第四大隊第十六中隊第五分隊



2010年10月23日

《陽萎美國》讀後

之前也看過一些批評美國帝國主義的著作,比如說Noam Chomsky批美國為流氓國家的幾本專書,或是Naomi Klein對於美國輸出意識形態之虛實的精彩針貶,但由東方人來寫的倒是第一次拜讀。


以繼而興起的霸權為觀點,來點出固有霸權的歷史造業,我是這麼理解這部作品的。在這本書中,針對歷任美國總統任內,在國際關係或個人私德上言行不衷、狗屁倒灶的事情,虛擬地將歷任總統從墳墓裡一個個抓出來清算;而進行清算的這個人,是一位中國上帝,基本上就是李敖大師在書中的化身。這樣的安排,反映了國際權力正在進行的轉移傾向。而對象是開國以來歷任總統的安排,也清楚表達它是一場總清算,而不是針對個別事件而發的。至於審判者之所以是李敖大師本人,我想這是個人風格的體現。


基於歷史因素使然,台灣一向是一個把美國奉為楷模的地方,不過近來由於美國有點勢微,加上鄰近的中國愈來愈強盛,我們的典範似乎也有點轉向的味道。不過,在閱讀之書時,除了點出我們過去盲目美國夢的真實面之外,我們同時也要面對繼而興起的霸權。對於這個霸權,我們很有可能會有我們的影響力在,像是台商在大陸的經營,或是某種程度的大眾文化輸出。如果局勢是既成事實,那麼除了破解過去的迷思、夢幻之外,可能也要想想怎麼讓下個霸權的背後不要那麼地不堪吧!


2010年10月16日

《Woo!芭比》


說真的我沒有進劇場看過現代舞的演出,這還是第一次。會去看這個演出,是受到有趣的宣傳品所吸引,那是一張主打金光、俗艷的傳單。這類的東西真的很能吸引現在的我耶!


第一次看到進場前的宣告是要大家先不要急著入座,把相機拿出來到舞台上給舞者拍照。大概是覺得這麼華麗的衣服不讓大家拍了拿出去廣為流傳,將會是一件太可惜的事情吧!不過只限進場時,節目開始後還是不能錄影錄音的。

這個演出應該是該團體首次用這個名字的演出吧。根據節目單上的說法,這個演出的內容是編舞家的歷年作品集綿,加上新舞碼,類似是有新歌的精選集。倒也沒有整場都如傳單所描寫的那樣走俗艷路線,只是其中的幾個舞碼玩了這樣的元素。

雖然我對這個藝術形式不是太熟(雖然修過一門叫做「現代舞」的體育課),不過整體而言我還蠻喜歡這個演出的。看那些美妙的肢體、舞動的青春、調度的張力,實在是蠻享受的事情。節目結束之後,我居然繳了三百塊加入會員了,期待下次的作品。

2010/10/16 19:30
2010舞蹈秋天
玫舞擊--《Woo!芭比》
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2010年10月7日

《哭泣的橄欖樹》讀後

作者在後記提到,與她有一面之緣的Edward Said曾失望地表示:「巴勒斯坦人所發表的經歷缺乏文學性。」原來文學是這麼重要的事情,這對於生活在物欲下的我們是很難直接了當地意會到的。不過隔著藝術化的距離,似乎能說服比較多的人以某觀點的中立性。在《哭泣的橄欖樹》問世之後,關於巴勒斯坦人處境的陳述,終於有一個不是以報導或論述現實的方式來呈現的版本,而且無論如何稱得上是具有文學性的了。


書中的人物是虛構的,但是歷經的歷史事件卻是實際發生過的。一般而言,當我們抱持一點同理心來閱讀關於這些事件的敘述,大多都會義憤填膺。不過實際上具有巴勒斯坦血統的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驚心動迫的事情時,卻始終不讓主要的敘事者陷入具有不共載天仇恨的情緒裡。儘管以經到達了難以承受的絕望,還是要在另一個轉角遇到一點愛,其用意大概類似中文諺語裡的「冤冤相報何時了」吧!另外,我想這也跟作者及其敘事者幾乎都是女性有關,女性觀點似乎比較容易真的達到承受與寬容。


台灣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種族議題的地方,至少我們目前對待外來者可能大都還是抱持不大平衡的心態。別讓它發展成對立,甚至水火不容愈演愈烈罷!


小說的官方網站上居然有"Discussion Guide"耶!


2010年10月3日

到底是誰還在賣唱片?

到底是誰還在賣唱片,不是都快沒有唱片行了嗎?


以前一到西門町,映入眼簾的是一整棟的淘兒唱片;往徒步區裡走,第一個廣場往往被稱為玫瑰唱片前廣場;萬年附近還有個兩層樓的abcd,我在那兒第一次買了幾張獨立樂團的作品。曾經何時,淘兒唱片已經收山了,abcd也不見了,而玫瑰唱片跑到地下室跟遊樂場共用一塊空間,店內放音樂基本上聽不到。


起初到公館念書時,公館就有三家唱片行。一個是誠品旁的大眾,而公館商圈還有兩間比鄰而居的大眾和玫瑰。甚至,印象中後來大眾和玫瑰變成同一個集團了,比鄰而居還維持了一陣子。不過那比鄰而居的兩間,後來變一間,再後來就沒有了,剩下誠品旁那一家。而誠品旁那一家是我目前印象中僅存最具規模的一間唱片行。


三重天台附近以前有兩家葛萊美唱片,還有一家有三個店面寬的元元唱片。其中一家葛萊美收了幾年之後,另一家變成跟蛋糕飲料店共存,不久後就貼出了「唱片行再見了」的結束出清公告。不過也出清了好一陣子,會不會其實在玩另一種模式,類似偶爾會看到的「老闆跑路員工自救大拍賣」。而元元唱片自從一朝拉下鐵門後,就再也沒拉起過,讓人不禁懷疑裡面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關在裡面不見天日。


現在三重最大的唱片通路應該是後來開的光南大批發了吧!也許就像唱片工業逐漸變成娛樂產業的名片印刷機制,未來也許會漸漸沒有專賣實體唱片的店面了吧,就像小時候的海盜版小叮噹,販售通路是柑仔店和生鮮超市那樣。弄弄唱片手工業,演出之餘拿到創意市集或是農產品展售園遊會上兜售應該還是可以的吧!


2010年9月27日

美好的小孩

第一次看到Fairchild其實是在半導體工程的課本上,Intel的創辦人之一Robert Noyce在這間公司搞出了第一個以矽為基底的積體電路,而同時Jack Kilby也在Texas Instrument弄出了另一種積體電路。可以說是積體電路的出現是大勢所趨,只是藉由這兩個人的手來實現。總之,他們共同享有了積體電路發明者的美名。


當年是這樣的,William Shockley發明了半導體元件之後,許多人慕名而來。後來有八個人發現Shockley的實在金歹鬥陣,於是又集體退出Shockley旗下。然後,有一家叫Fairchild的公司,本來是做相機的,資助他們搞一家半導體公司,就是Fairchild Semiconductor。那時Fairchild是很威的公司,掌握了量產積體電路的關鍵技術。不過在那個矽谷正要起飛的年代,哪有人會乖乖地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的,都麻搞出一點新東西就要去另起爐灶了!所以一些厲害的人就漸漸離開了Fairchild,搞了很多現在還赫赫有名的公司,像是Intel、AMD、National Semiconductor,讓矽谷變得很熱鬧。不過相對地,Fairchild也就顯得淍零了,一度被四處賣來賣去的。後來它立圖振作,開始去併購別的公司,慢慢變成今天的樣子。


半導體工程的課本記載了如上的故事。不過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只覺得這家公司的名字還真趣味,居然會取名叫「美好的小孩」。然後研究所念了電力電子之後,原來它有在搞電源IC,而且聽說還併購了一家台灣做電源IC的廠商。而研究所畢業之後,我居然就要從這家公司開始我的故事了!


希望真的可以是一個美好小孩的故事。



2010年9月18日

夏綠地,上青天

李清照團的花痴系列作品總是因為其特別濃烈的色彩而讓我忍不住特別矚目,而這回除了該團一向帶來精湛演出的當家女角之外,又加上了詹慧玲這個有點傳奇色彩的名字在文宣上頭,實在讓人很是期待這樣的組合會有怎麼樣精彩的對手戲。我通常不會特別記得演員的名字的,但是由於曾經讓臨界點衣不蔽體的演出嚇得魂不守舍所以意外地記住了這個名字。


這一系列首演時幾乎都以人名當標題來暗示獨角戲的意味,諸如曹七巧、白素貞、劉三妹和陳清揚等一脈相傳,而這次固然也是人名卻是個洋名字(或者要說她其實是夏綠地夏小姐非而非洋名),據說是跟一部叫《黃色壁紙》的女性主義小說有關但我沒研究,並且這回它居然變成了兩大女角領銜主演了。


演出的場地感覺平常應該是個辦展覽的地方(這是比較侷限的說法),中間有個大柱子讓人一開始不知道該選柱子的哪一邊坐視野才會比較好。舞台依舊相當別緻,黑白壁畫和服裝箱之外最重要的是那些繩子,有垂的有掛的更有弄成形狀圖騰的。服裝設計得很方便,前面一套後面一扣就換裝完畢,我都想要有一件了。


兩位名伶的演出果然驚人,一開始還以為一向令人驚艷的王小姐這次演出怎麼被詹小姐給壓住了,前半段詹小姐的演出都要濃烈得多也許是角色特性的緣故,後來角色換來換去之後兩位小姐的演出也漸漸地變得難分軒輊了。


不過晚上看戲沒有特別準備精神我還是很容易精神不濟,今天去得很趕晚餐也隨便嗑了便利商店的壽司手捲,結果大概在演到揭露了女兒的存在時我就開始有點愰神了,實在讓人不勝唏噓。


另外我也很後設地注意到了燈光,幾年前我曾經想過怎麼沒有看過LED做的舞台燈光,不是都信誓旦旦要取代燈泡燈管的,而且傳統的舞台燈都讓人熱得受不了,結果今天看到了由紅綠藍三色LED組成的可調色彩舞台燈了,看來要找到沒人做過的東西還真不容易。






2010.9.17, 19:30
《劉亮延花痴劇場系列 五 - 夏綠地》
by 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
@ Akri築空間


2010年9月10日

末日預言

由於一些2012年的預言,加上電影的推波助瀾,關於2012年會是世界末日的說法廣為流傳。這讓我想到,在上個世紀,也有許多人說2000年會有大事發生,也是類似世界末日的預言。那時我滿心期待,期待真的會發生什麼事情,然後世界會變得不一樣。結果,2001年還是風平浪靜的到來,而二十世紀也就悄悄地結束了,令人大失所望。


不過關於2012的說法,有一個很有趣的版本是說地磁倒轉將在那年發生。高中時在地球科學上面看過這個名詞,感覺相當有趣,原來指南針也有顛倒過來的時候。不過印象中這個現象發生的週期是超過人類感知的時間長度的,如果剛好我們這一代就碰到了這個週期的末端,當初在地球科學的課本上應該不會說得那麼平心靜氣,而學術界也不會這麼沉默無語,更不用說大眾媒體和藝術作品了。


我想,2012可能還是會讓人失望吧!


2010年9月9日

裸體的Line6 POD X3 Live

Line6的POD X3 Live是一款頗受好評的地板形綜合效果器。由於防踩横捍螺絲鬆脫,所以我把它拆開來鎖緊了。
拆的方式是用六角扳手把前面和後面下排的螺絲解開,再把下方的兩個螺絲用十字起解開,就可以把下面板整個拆下來了。
趁這個機會,就把裡面的樣子拍個照來跟大家分享!首先是整體電路的樣子。


X3-Full View.jpg


然後分三個部分,由右而左。


X3-pt1.jpg


最右邊是電源進來的地方,之後再說。
而中間貼了「玩家」那顆analog devices的IC應該就是整台機器的核心了,我想是DSP吧,型號被玩家擋住了。


X3-pt2.jpg


這裡右下角有一個NXP的micro controller,和SST的flash memory。
上面那排是各種插孔,輸入輸出都有。中間圓圓的是可變電阻,基本上就是旋鈕們了。兩者之間的八成是一些opamp或A/D、D/A吧。
左下方有一群可疑的電容,不曉得是做什麼用的。


X3-pt3.jpg


左邊是wah/volume踏版的部分,也是輸出一個數位信號回到電路的中心去吧。


X3-problem.jpg


中間就是我把它拆開的原因了,鬆掉的螺絲一顆。


X3-Power.jpg


因為我念的是電力電子,所以當然要看一下電源的部分囉!圖上最右邊的應該就是電源線路了。
POD X3 Live吃的電是9V的交流電,一進來就經過一個PI型濾波,接著有四個Diode(被藍色電容擋住了),我想是做橋式整流的作用(交流轉直流)。
它是在機器裡才把低壓的交流整成低壓直流,因此外面需要一個又大又重低頻的變壓器。
似乎有不少音樂器材都是這麼設計的,不曉得為什麼(當今的電子產品大多都是用adaptor直接把高壓交流轉成低壓直流,因而可以用較小較輕的變壓器,可攜性較好)。
整流之後再經右下角的PWM做穩壓,控制IC的型號是2374A,我想是一個Buck converter吧。


以上就是脫光光的POD X3 Live,不過它還沒有被看光光啦!


2010年9月7日

剛才把軒轅劍四給破了

剛才把軒轅劍四給破了!


之前聽說軒轅劍四在比較新的顯示卡之下,會有破圖的情形(不過聽說如果用win 7可能可以避免這個問題,這我沒試過)(但是對岸有神祕的破解修正檔,代表這個問題只是製作單位沒有處理而已...),所以在我的桌電上完全就是不能玩。沒想到在筆電上居然可以正常顯示,於是我就花了點時間把它拿出來重溫了。


這是軒轅劍系列3D化的第一部作品,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畫面稍顯粗糙,不過玩久了就習慣了。這一代的故事是延續二代外傳楓之舞的設定,楓之舞是我第一個接觸到的軒轅劍系列,那時為了它將歷史、神話與科幻巧妙地融合而感動莫名。所以,做為一個深刻回憶的延續,在許多時候它會喚起在楓之舞時的印象,而擴張了情感上的渲染力道。另外,外傳變成本傳這件事也蠻有趣的,不過軒轅劍系列的外傳和本傳似乎一直是在同一個世界觀底下的,所以並不衝突。


我不記得以前玩的時候把整個遊戲完成到什麼地步,不過這次倒是蠻徹底的。與主線劇情無關的內容,比如domo小組特別任務,以及玄冥宮打撒旦、蚩尤和紋錦都完成了(不過「怪照片」還少一張)。在橋下撿鞋的劇情時,整個背景的畫面加上配樂,我一度有一種這是3D版的楓之舞的幻覺,因為整體的質地都非常相近。當然還有楓之舞的「紋錦主題」配樂重新以「心影交疊」出現時,也是讓人汗毛直豎啊!當然配樂重新編曲的例子不只這一個,還有其它的,不勝枚舉。


這一代的遊戲性還不賴,相當耐玩。大部分的時間資源都不夠這個特性,也讓不同的資源分配決策有蠻明顯的影響,這也讓「天書」系統顯得逸趣橫生。當然,還有繼承之楓之舞的良好體質。楓之舞的故事設定算得上是華文RPG的一代經典,當時在玩的時候雖然因為距離發行已經過了N年導致遊戲使用的技術顯得落後,但一點都不影響遊戲本身的成功。很多細節都弄得讓人神往,甚至是NPC的對話內容都很有味道!而四代的Domo小組的設計相當靈活,甚至還有照色合照的功能,相當幽默!


如果說紋錦因為是煉妖壺製造出來的因而不會變老,那麼為什麼四代的紋錦會從當年的小女孩變成了阿姨呢?是服裝的關係,還是年紀其實是心境的問題呢?另外,說真的,我覺得輔子徹在最後出現的地方,實在有點生硬。


軒轅劍四主要角色合照


軒轅劍四Domo小組合照  


Crescent Lament 8/14演出的錄影

如果你錯過了Crescent Lament於8/14的演出,而感到無限愁悵的話,底下幾支當天的錄影也許讓你稍稍慰藉一下……


 





Victims of Discrepancy






 


The Deepest Despair









Fearless Assault









Orphaned Warrior









Compromised Wills









2010年9月6日

時空情人的冰島

昨天一整天都在看表演,下午一個、晚上一個,但是兩個表演的時間都不長,反而是中間等待的時間比較多。


下午看的《時空情人音樂會》,是把舒曼的《詩人之戀》與南管曲目交互呈現,讓南管的形象成為詩人之戀中所有熱望所投注的對象,德文歌曲與漢文古調成了互有情意卻不得所終的一對戀人。在這樣的並陳之下,可以看到東西方兩種不同的藝術系統的異與同。異的是美感觀念與表達手法,舒曼譜的曲感情相當澎湃,情緒起伏劇烈;而南管呈現出的是幽深而纏綿,綿長而寸寸斷的悠遠情思。兩者的曲目交互演唱,就像在對話一般,辭意上亦有所連接,而人類社會亙古不衰的愛情主題就這麼被交織了出來。兩者之間若即若離的表現,讓這場音樂會巧妙地暗藏了劇情的流變。互異的情緒展現,讓人在兩種美感中迷醉心神。不過,南管的部分在知道唱詞的情形下比較容易欣賞,欣賞每個字都細細雕琢的趣味。


而除了音樂的部分,兩個演唱者的走位、體態與表情,還有舞台的設計和環境的應用,都是細細琢磨過的。舞台上灑了滿地的花,而後方是通往樓上高台的梯子。在這樣的環境裡面,男演唱人演澤了英雄主義式的主角形式,每個感情展現都擴張滿溢;而女演唱人(其實也演奏樂器)扮演了如同傳統戲曲裡的纖細女子角色,像杜丹亭裡的杜麗娘、紅樓夢裡的林黛玉那樣。


晚上看的《冰島》,就像導演在部落格上提醒的,帶有濃厚的文藝青年味道。由於我實在是俗不可耐,對於這麼文藝青年的作品難以消受,因些在看完的當下其實沒有太大感覺。不過,等到坐上回家的公車之後,似乎突然變得比較能夠欣賞了。一座座漂浮的島嶼在海上漂流,時而消融,時而凝結,但仍是一座一座各自獨立的島,這個譬喻其實也蠻有意思的。不過,那些漂浮的島在海平面之下的體積,對於海平面之上的想像可能有點煞風景。而三位女角擦身而過的那一瞬間,我以為那就是那幅喚為「冰島」的畫作中的三個女人。她們的距離,也許比起原本會在那幅畫中的三個人的距離,並沒有比較遠吧。


有一位演員的說話有時音量會太小,而無法聽清楚他在說些什麼。演出的場地是個經營自有創意品牌的咖啡館,感覺劇中的角色平常就應該會時常出入這樣的地方,所以場地選在這樣的地方,也是相當有趣而恰當的。


2010/9/5 《時空情人音樂會》@台北中山堂
2010/9/5 《冰島》@Somebody


時空情人音樂會:導演筆記


2010年9月5日

七俠五義之A擱發水陸大法會

今天晚上的「七俠五義之A擱發水陸大法會」,活生生的上演了所有搖滾樂的負面印象。在為時三小時的演唱會裡,可以看到有人嗑藥(姑嫂丸、消痔丸、感冒糖漿),也看得到亂交、濫交的場景(發生在舞台上的偽交合),甚至也有歌迷倒貼(強暴)搖滾樂手的情形。如果現場有狀況外的記者,不曉得會如何報導這場演出。


據說這是濁水溪公社第一次以它們為主體所舉辦的「演唱會」。三個小時包括中場休息的完整歌單,整場活動的呈現不辱濁團長年累積的地位,是我個人近年來看到濁團最為「渾身解數」的演出了。當然,在近年逐漸走向精緻化的情形下,其實舞台上的梗有許多過去的回聲,並以熟練的方式來呈現。


做為成團二十年的紀念,演出內容的安排以前三張專輯的曲目較多,並把過去的舞台元素擴張成為更為華麗的奇觀。比如說著名的春吶早洩事件,就發展成為今天舞台上此起彼落的鞭炮橋段;而早期的水腦病患阿志,也在這場演出中隱隱串聯成了連貫的敘事;而在特別來賓Freddy上台時,在the Wall出現過的生吞肉雞又再度地、加倍地出現了。這些過去的回聲,召喚著參與者對於這二十年的回憶。


幾經波折後,新世紀裡的新濁團,就如同編年史一般地集中安排在中場休息之後。中場休息那段時間也沒有浪費掉,在播放最新紀念專輯的歌曲時,安排了三位舞者上台舞蹈,並隨著曲目轉移而將衣物一件件減少。下半場的曲目以最近的兩張專輯為主,但不包括紀念專輯。它們大部分是較旋律化、精緻、且更傾向自省的作品。不過在演出接近尾聲時,舞台上似乎有點失控,也因此砍了一些歌。


最後的結尾感覺有點矛盾。在演唱卡通手槍時,農友的熱情舉動似乎侵犯到主唱小柯的界限,而顯得有些情緒。到底做為二十年的紀念演唱會,應該用卡通手槍、農村出事情、還是晚安台灣來結尾呢?三首歌分別為濁撌不同面向的代表曲目,做為結尾會各自有三種不同的意義。其實這三首都在將近尾聲時做了,但結果整個活動的最後一首歌,出乎意料地其實是同時做為謝幕背景的「頭路自己找」。這個結尾同時具備了早期和內斂兩個性質,算是一種巧妙的平衡吧!


阿志 中場休息3 煙火


2010年9月3日

電影《父後七日》觀後

這部電影的題材在傳統社會裡應該是一種禁忌,不過現在已經很難有什麼真正的禁忌了,因為有一張通行證叫做多元。


劇情所横跨的時間主要就是從遺體回家到火化中間的七天。七天這個時間是由於耆老挑選出來的良辰吉時,決定的方法讓人摸不著頭緒,而這七天裡發生的事情即是片子描畫的主要對象。片子大致上以順敘的方式描述了這麼一場喪禮,而參加過親人喪禮的人應該會對這些內容有所共鳴。


傳統民間信仰的喪禮,裡面有許多有趣、有時顯得有那麼些荒謬的設計,而片子在描寫這些過程時,也用了輕鬆詼諧的態度。我是在看了電影之後,才去找了散文來看。在後來才看了的散文裡,好像並沒有這些詼諧的內容,這應該算是電影裡才有的部分。而小說裡面主要的基調,在電影裡一直要到將近尾聲時才會渲染出來,那是在七天喪禮過後的事情了。


整部片子是可以看得很輕鬆的,觀眾會不時出現全場大笑。但是在最後面的部分,我覺得那一瞬間實在蠻催淚的,也許是那樣的情緒,呼應著我自己也存在的某種經驗吧!


電影預告:http://www.youtube.com/watch?v=jaSnSx7lHzw
原著散文:http://blog.chinatimes.com/essayliu/archive/2006/12/25/138703.html


2010年9月1日

愛父

去過台北車站北側的人,應該不容易忽視那件顯著的公共藝術品。
若從現今一般人習慣的文字閱讀方向,它的標題會被讀成「愛父」,也就是愛你的父親,Love your Father。


0827-愛父.jpg


不難發現,從上方圖片角度來看,「愛父」似乎是一個也說得通的誤讀。
畫面中的小男孩正在「服伺」他的父親,而這樣充滿人性光輝的時刻,自然是出自於愛囉!


這個雕像已經佇立了一些年歲了,也算是個黨國體制下的遺產。
「愛父」可以引伸為愛你的國家、愛你的黨,無私的為他奉獻,為他服務,甚至一個人不大願意做的項目。
而在一個男性霸權的文明社會裡,這也是在展現一種教育:「小男孩啊,你服務你的父親,將來繼承你的父親。」
所以,在這個角度對於該作品的誤讀,也呈現了一種對於現代文明的誠實描寫。


附上Aryeon的Loser一曲,這也是一首關於父親的歌。









2010年8月25日

瑪格麗特 莒哈絲

在快要離開學校之前,我看了莒哈絲的傳記與幾部她的作品,她真的是在那個特別的時空背景下出現的奇葩!沒錯,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不同的階段,但她的各個階段都好濃烈。她的行事似乎一直帶著瘋狂,瘋狂的少女情懷、瘋狂的革命熱血、瘋狂的戀情、瘋狂的自戀、瘋狂的創作欲、瘋狂的自信、瘋狂的愛與恨、瘋狂的孤獨等等。雖然瘋狂本身可能是自以為不瘋狂的人所加諸的成見,不過暫且就先忽略鏡片顏色的問題吧!


那本傳記,厚得跟字典一樣的傳記,我總覺得莒哈絲應該不會答應讓人給她立傳,因為她筆下早就寫了不少她自己的故事,以小說的形式。既然是小說,裡面自然不會全都是真實的,但那也代表了她個人主觀的真實,想像中的真實。而往往光是一個故事,在她筆下就已經有了好幾個版本。每個階段都彷若不同生命故事的她,自己又把其中某個故事分裂發展成好幾個故事。她怎麼會容許人家去破解她所設下的謎團,由各種不同版本的幻想所設置的謎團呢?


傳記作者說自己也跟莒哈絲有過十年左右的交往,不曉得莒哈絲自己會怎麼看待這位傳記作者。她會不會說是一個為了滿足寫作欲望而接近她的心機小鬼呢?會不會極力駁斥、鄙視,但是偶然見面又坦言「非常美妙」呢?總之,傳記是在她身後才出版的,所以我們無從得知。而且,這本傳記似乎是得到莒哈絲生前同意的,也許是因為感受到死之將至吧!


2010年8月23日

八個小時半的《眾聲喧嘩》

這是一個三部曲,每部三幕,一共九幕。九幕各別為不同的故事,有著九種不同的面向,而不同的故事之間又存在著一些互相牽連的地方。這次一口氣把三部曲看完,演出加上中場休息一共八個半小時,說實在還是會累的。不過會累不代表戲是冗長的,相反,到最後甚至是意猶未盡的。只是,不能否認,中間的確會因為稍微疲勞而精神渙散。一天之內看了九個不同的故事,資訊的密度當然會讓人需要花精力去消化。


不過,會感到疲勞,字幕應該也脫不了關係。劇中使用了英、法、德、西四種語言,提供了英、中兩種字幕,不過有時候英文字幕沒跟上,有時候中文字幕沒跟上,讓人有些困擾。由於投影位置的關係,看英文字幕應該會比較舒服,它是放在場景裡的。


這個作品的舞台巧妙地應用了一些很特別的手法,比如說把攝影機和投影機結合,搭配視角的設計,造就了一些即時的錯覺。另外,在一些交待時光流逝的段落,各自用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節奏,時而明快,時而奇幻,讓人拍案叫絕!總之,光是這些技術特效就很有看頭了!


節目單上說,這是一個想要去處理不同聲音的作品。看著這個說法再回頭去看過程,好像還蠻有道理的,但如果沒有看到這個說法,焦點很自然會放在九個故事的關聯,而不會放在聲音上。的確,聲音在整體的呈現方式,還有其中某些故事的內容,其實是相當關鍵的事情。不過把焦點放在劇情的撲朔迷離的起承轉合上,應該也是人之常情吧!


說實在,在城市舞台從日正當中待到夜幕低垂,中間又不時有中場休息,這感覺還蠻像是在參加某種祭典的。


台北藝術節--《眾聲喧嘩(Lipsynch)》
演出團體:Ex Machina
時間:2010/8/22
地點:城市舞台


0822-城市舞台.JPG  0822-Lipsynch.JPG


[雷注意!]


九個幕的名稱都是人名,底下稍微把這九個人的故事牽連整理一下,盡量不提到各自獨立的部分:


艾達:女聲樂家,在飛機上發現露佩的死亡,輾轉成為傑若米的養母。小時候曾有口吃,接受語言治療師的治療。

湯瑪士:學生時期曾幫艾達找到飛機上的孤兒(傑若米)的下落,畢業為腦神經科醫師,並成為艾達的情人,但不為傑若米接受。

瑪麗:原為駐唱爵士歌手,因病接受湯瑪士治療,而有語言障礙。復健完畢後,在找配音工作時遇到了錄音工程師瑟巴斯提安,並為傑若米以關於生母的(偽)故事所拍攝的電影配音。在艾達與湯瑪士分開後成為湯瑪士的妻子。

傑若米:露佩的兒子,生母在飛機上猝死後,輾轉由艾達收養。到舊金山學電影,調查並拍攝露佩的故事。故事來自露佩的叔叔所述,在殺青前一天得知故事是假的。

莎拉:妓女,並在語言治療師家幫傭。與其兄皆為養子,幼年曾被養父與哥哥性侵害。

瑟巴斯提安:錄音工程師,與莎拉的哥哥為事業上的夥伴。透露莎拉的存在給傑克森做為辦案線索。


傑克森:警探,調查莎拉的哥哥的死亡案件,透過瑟巴斯提安的情資找到莎拉。

蜜雪兒:瑪麗的妹妹,妄想症患者,出院後在書店工作。以為湯瑪士要找他當實驗對象,其實他們只是要告知婚訊而已。

露佩:被叔叔賣給皮條客而成為妓女,莎拉的哥哥曾為恩客。一位紀錄片工作者佯裝買春,其實是想採訪跨國性工作者;當晚皮條客出車禍,紀錄片工作者幫她安排離開的班機,猝死於飛機上之後,小孩由紀錄片工作者轉交給艾達。


2010年8月20日

《麥可傑克森》

之前在zZsound.com上看到某對喇叭的評價是「Stupid not to have them...」,那麼這次「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於台北藝術節所演出的豪華版《麥可傑克森》,我想就這麼評價吧:「Stupid not to watch them!」這裡用了「them」是因為,這個作品既然是以麥克傑克森為主軸,演譯「眾多」元素衝擊下,台灣的八零年代,那麼它當然要用複數型的代名詞啊!


八零年代很難進入我的成長軌跡,畢竟我是在八零年代過了一半才出生的。不過其實也沒那麼難,至少有大半的八零年代還是延續到了我的九零年代童年,比如我還是聽過一代女皇的主題曲,看過那些美國影集(雖然沒印象),八零的綜藝節目有些活到了九零年代,瓊瑤和金庸還是常常改編成連續劇,電影院播某集的報告班長我有去看,長輩會從夢境分析推斷大家樂明牌,司馬中原出現在模仿秀裡,每日一字每天都有一個字,而夜市的紅白機十元可以打十分鐘。


但是,如果真的在八零年代當過青少年的話,這部作品裡的梗應該是更加深切的。在演出過程中,不時會看到某些觀眾情不自禁地尖叫、唱和。是的,作品堆砌了台灣八零年代的流行文化元素,當然包括本土和外來的,而且不管那一種都是最High的。舊愛總是最美,光是懷舊這部戲就讓人值回票價。這樣豐富炫爛的內容,不難想像演出要多麼華麗而精準,所以就知道它的娛樂效果一定是相當高了(拜託,西風東漸的MJ歌舞秀耶!)。


在一陣八零年代狂歡之後,演出還是導向了省視的成分。加上去年麥可的辭世,也讓演出裡有了一段全場默然的時刻。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審判、最後的晚餐的橋段,讓我想到新世紀福音戰士TV版結局的處理:跳脫營造半天的主題,全然投入抽象的內省。另外,這些八零年代的內在議題,到了世紀末、新世紀的十年,好像也沒有改變太多。這是歷史的延續、世界的一成不變、還是那些議題從那時開始就成了永恒了呢?


台北藝術節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麥可傑克森》
2010/8/19 19:45 @台北中山堂


0819-台北中山堂


2010年8月19日

開箱文:KRK Rokit 5 G2

「可以說是標誌了理性的空間辯證聆聽的開端。」


 




 


一直以來我裝在電腦上的喇叭都還蠻隨便的,這次想要講究一點,買一對入門的監聽喇叭。
這樣也許在直接進電腦練琴、調錄音音色都會比較準確一點吧!
以一萬出頭的預算,在一陣試聽後,最後還是稍稍提高的預算,買了KRK RoKit 5 G2。
這是一對主動式的喇叭,所以兩個喇叭各自接電源,各自有Amplifier。


既然是開箱,以下是箱子……


KRK-01.jpg


箱子打開還是箱子,不過印刷比較精美。不過,裡面的東西……怎都只有防震的,喇叭呢?


KRK-02.jpg


原來我早就把喇叭拿出來了,它們現在在我的桌上。
整個系統由筆電、錄音卡和喇叭組成。
筆電:ASUS F6V (P8400)
錄音卡:Native Instrument
喇叭用書墊高了。


KRK-03.jpg


喇叭正面與錄音卡:
整個喇叭的外觀都是圓弧的,好像這樣比較有設計感。不過,說明書上說他們這麼做的聲音比較好。
低音的單體,如同型號所明示的,是五吋。愈大的在低音的表現應該會愈好,五吋是系列中最小的。


KRK-05.jpg


背面:
旋鈕有高音微調(-2~+1dB)、音量。
開關有電源、110/220Vac切換。
插孔有Differential的XLR和phonejack,還有Single-ended的RCA。
當然,還有電源線的插孔。


KRK-04.jpg


看完外觀之後,似乎就要來比較一下了。
既然是接電腦的,就跟本來的電腦喇叭來比囉!
不過,這有什麼好比的,根本是不同用途的產品啊……


比較之下,原來我本來組電腦時隨便買的YAMADA-P3560是如此混濁、箱音。就是有聲音,並且有個subwoofer可以跨腳而已。


KRK-07.jpg


上面是不同用途且等級差異很大的同類型產品(都是喇叭)的比較,那麼接下來比較一下監聽耳機與監聽喇叭的聽感差異吧!
比較的對像是Superlux HD668B,是一對C/P值很高的耳機。


在買喇叭的時候,我另外也試聽了M-audio的BX5a,一開始我還以為BX5a的高頻比較突出,不過聽久了覺得BX5a的高頻攻擊性太強,有點不自然。而HD668B的高頻情況稍微比較接近BX5a,不過沒那麼誇張。
在低頻的部分,RoKit 5由於單體較小,規格書上寫著頻率範圍是53~20k Hz,這也表現在聽低頻時稍微有那麼一點不夠震憾。相較之下,HD668B的低頻在單聽時似乎較豐沛。但是RoKit 5的鼓聲表現似乎更為緊實,下得快收得也快,聽起來是一拳一拳的。在播放電子節奏時,RoKit 5的感覺相當俐落。
在聆聽細節時,兩者都可以勝任,畢竟都是監聽取向的產品。不過音場上,喇叭的立體定位還是比較好。比如說一個Pan在中央的人聲,RoKit 5聽到的感覺就是聲音迎面而來,而HD668B聽到的是聲音在腦內迴繞。
由於高頻的部分RoKit 5聽起來較舒服,在長時間聆聽下它應該會是比較耐聽的。


KRK-08.jpg


整體而言,Rokit 5在聆聽音樂時,每個樂器的位置與發出的每個音粒都清晰可辨,人聲的部分表現得很細緻,長時間聆聽也不會不舒服。
除了極低頻受限於單體大小而略有不足之外,大致上都有很稱職的表現。(極低頻的部分,其實可以另外購置subwoofer)


所以,購入了這對喇叭,可以說是標誌了理性的空間辯證聆聽的開端。

想像一個理性的聆聽模式,與音樂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沉溺其中而更能綜觀全局。
而略有不足的低頻,或許對此反而是一件較為有利的狀況。
(這一段分明就是在賣弄詞藻嘛,甚至還有點阿Q!)


 


最後,說明書上有提醒:記得箱子要留下來喔,這樣搬運會比較方便!
開始工作之後,這對喇叭會被搬到新竹去,所以箱子當然要留下來,放在房間一角。


KRK-06.jpg


2010年8月11日

《勞兒之劫》讀後

說實在這個故事並不複雜,但在作者筆下的敘述方式,對習於理性敘事讀者如我,著實很難不感到難以消受。但在沒有背景音樂的情況下,專心致意地讀了之後,好像這個故事就應該這麼寫。用「合乎邏輯」來形容實在有點奇怪,也許應該說是「感覺對了」吧!


敘事者在前半部分是對於故事一知半解的人,但後來搖身一變成了深陷其中。於是乎,這個由勞兒的流動意念所牽連起來的故事,說故事的人也就一點都不斬釘截鐵。故事裡的主角勞兒是一個讓很多人會想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解剖的角色,若把理智與瘋狂平起平坐地各視為精神狀態的一種,那麼這本書體現了不同於理智狀態的敘事方式。


不過我總覺得,在本書的狀態下,每個人都好脆弱、好容易受傷。


其實我們的生活周遭也有許多例子在實踐非屬理智的敘事方式,比如說,大賣場的廣告單我就覺得蠻瘋狂的。


書名的翻譯還蠻妙的。根據譯者的說明,原書名的Ravissement意指劫持或迷醉,而譯成了「劫」反倒多了一種在無窮盡的時間中輪迴的意思。原文沒有這個意思,但從故事來看卻不能說不貼切。高中國文課提到過翻譯的三個要求是信、達、雅,前兩項應該是基本要求,但是第三項應該算是一種「境界」了。我想這個書名翻譯,應該是達到了那樣的境界了吧!


封面


2010年8月7日

見識次文化的生機勃勃--CWT25遊走

其實,三國演義應該是一部同人誌作品吧!它不就是羅貫中看了陳壽的三國誌之後,創作出來的東西嗎?這麼說,它大概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同人作品吧!


由於這幾年就讀台大的緣故,每次有同人誌展,都會看到捷運站裡四處有人在裝扮的盛況。正好這個學年我在玩軒轅劍五外傳,而網路上又看到有人在宣傳以它為基底創作的同人作品要在這次的CWT25販售,就特地去躬逢其盛了。


大約中午抵達台大體育館,當時入場與購票的隊伍互不相讓地都排得老長。在加入排隊的行列時,那感覺相當悠閒,好像很久沒有這麼悠閒過了。隊伍的每個人,以及每個經過的人,各個都是獨特風景,同時也一同成就了這整個活動的風景。一切好像都很美好,跟現實互斥的那種美好。


CWT25-001.jpg


買到票之後,入場的隊伍就不見了,可以直接走入會場。聽來很輕鬆是嗎?到了會場裡就不一樣了,裡面人擠人的情形真的相當嚇人。前陣子在看《Lucky☆Star》,裡面描述的盛況,原來在台灣也是一樣的。被人流沖過來沖過去,算是門外漢的我大概也只能看看熱鬧。必須承認的是,裡面展現出來的氛圍,真的如幻夢般引人著迷。每個攤位上都在分享著每個創作成品的喜悅,每部作品都是由某些人結晶了心血才誕生到世上的,而攤位上的人與作品的關係又如此親密。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妙的呢?


CWT25-002.jpg


會場裡也有許多盛裝打扮的人,不過拍照的地點似乎是有規定一定得在會場外頭的。我也帶了相機來,體會了一下拍人家cosplay的感覺。記得,拍完要跟人家說謝謝喔!


CWT25-014.jpg CWT25-024.jpg CWT25-016.jpg


2010年7月30日

生活領域或觀光景點:在鎮西堡營隊後對於非都市環境發展的感想

  就台灣一般的工商業社會邏輯,對於非都市地方的發展,通常把它們想像為資源開發的場域,不論這個資源是原物料、人力、土地還是觀光。仔細省視這些資源的名目,不難發現它們都是都市觀點,這些開發無一不是為了都市而服務的。原物料、土地、人力是為了填補都市製造生活物資的基礎建設,而觀光也是為了提供都市人的遊憩與勞力的再生產。


  上面分別使用了「發展」與「開發」這兩個詞,彷彿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就我看來其實不然。就「開發」而言,其意象為挖掘出某種深藏的價值,來滿足另一個他者的需求,或交換他者所擁有的價值。所以這裡面包涵了外來者,而外來者可能是一個實際的群體或是一組價值觀。而「發展」則較為偏向單一主體的成長,不必然去符合外來的另一種價值,而是包涵者憑依著單一主體自身所擁有的獨特價值觀,自成系統地存有、甚至變化的腳本。


  日前我參加了一個由耕莘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營隊,其內容為在新光、鎮西堡部落體驗原住民族於山林環境中的生活方式。而營隊本身一個很大的特色在於部落方面,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主要來自馬告產業小組。就這三天營隊的印象來說,馬告產業小組所主張的部落發展路線,相當不同於都市眼光所規劃出來的方式,而更加強調部落的主體性。


  什麼是都市眼光所規劃出來的發展路徑呢?就我的看法,它們體現在政府或民間企業所主導或涉入的觀光景點開發案,這些例子往往會把開發重點擺在觀光旅館的建置、商業區的設立等。前者為的是要營造出對都市人友善的環境,符合其對於生活條件、品質的期待;而後者無非是要留下這些都市觀光客的錢,當然也呼應了消費社會的資本流通邏輯。而觀光景點原先所具有的事與人,就以創造差異性、突顯特色的方向來運作。然而,如果這個被視為觀光景點的地方,本來是不是也住著人,而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不是不同於開發者的想法與期待,對於開發者而言似乎不是個問題。因為做為強勢文化的開發者,往往假設其觀點為普世原則。


  而馬告產業小組所主張的發展路徑,則是以回歸族人原本所具有的山林生活特性,與山林共存共榮,並傳承屬於泰雅人的老祖宗智慧。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一樣得以發展,但不刻意迎合都市人的想像,而是以落實其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為基調。所以他們對於外來勢力的介入具有相當強烈的警戒態度,因為一個不小心他們的堅持可能就被這些勢力的價值觀給落下一道不可逆的永恒創傷。如果把他們的做法放在如今工商業社會環境困局的脈絡下,很有可能他們的方式正是最適合在那片山林的領域裡,最和諧的人與自然的永續共存方式。


  對於做為平地都市人的我們,我想應該要好好調整遊客的心態。到了不同的生活領域裡,應該要當一個好的「客人」,與當地環境和居民平等相待,達到賓主皆歡。而不該把自已視為旅遊中的行為主體,如同所有「遊客」一詞的負面印象部分。


 


 Day2-018.jpg


Day2-035.jpg 


Day3-008.jpg


Day3-048.jpg


Day2-0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