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0日

資本主義汙染輸出與科技業發展的連結沉思


印象中一個對於資本主義性格的描述是:
當資本發展到一定地步,在發展過程中對其國內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開始會被重視,
比如環境汙染、勞動條件等等,從而使得生產成本上升。
而為了節省成本和顧全面子,企業開始將汙染與貧窮往其它國家輸出。
一時之間,好像原本其國內的問題就減輕,好似進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不過後來的故事就變成失業問題、產業外移、全球分工,展現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性格。

台灣過去的發展方式,所謂加工出口,似乎類似於去擁抱這些從工業國家流出來的生產需求。
而在今天引領台灣經濟發展的所謂電子業、半導體業,或者廣泛地說--科技業,
是不是也是在這樣的情境底下,在相對民智開化工業國家裡待不下去,而輸出的生產環節啊?

剛才偶然看到關於RCA的記錄片片段,
提到了除了惡名昭彰的汙染問題之外,他們也是早期台灣的積體電路技術來源。
對照當年台灣的科技業發展政策,好像可以把政府描畫成一部殺人機器的輪廓,
而工業、科技業的發展正是其關鍵構件。

另外,受惠於及早投入加工出口的事業,台灣也變成了具有輸出汙染和貧窮能力的地方。
算是當年抓住了時機、搭上了順風車吧!
但是,想像如果這是一個具有道德教訓的八股故事,
那麼故事肯定還沒結束,而且該角色大概不會有好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