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3日

大四西樂理論:分析莫札特KV589第一樂章


(96上,西洋音樂理論基礎)

西洋音樂基礎理論Final

分析曲目:Mozart, KV589, Quartett in B, Allegro part

這是一首降B大調的曲子,呈示部中由降B大調向F大調(屬調)前進,而在發展部中經過了f小調、降D大調、g小調、C大調,再回到降B大調的再現部。我們先從呈示部談起:

在呈示部中,1~26小節是主調的範圍,開頭並不是一開始就給了I級的和聲,而是以3音和5音組成了不完整的iii級後,再補上1音變成了I級。在12~13小節第一次以明確的V-I確立了主調的調性,然後接著是與之前不同的素材,有一個主音為pedal tone為其特色。在這個主調的範圍裡,不斷出現鄰音、倚音,造成了半音變化的效果,而這類元素在後面將會不斷出現,成為曲子的特色。另外一個在曲子中很重要的音形就是在9~11小調的三拍子八分音符樂句,以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分解和弦,另一種是音階級進,這在後面也時常見到。另外一個在這裡介紹了的音形,是先拉長,而後以一個短的鄰音收束的旋律。

在19~20小節第二次的V-I進行之後,降B大調的色彩開始受到動搖,用的方式是V-vi(而不是接到I)、vi的附屬和弦還有半音銜接的旋律。雖然接著有一個減七和弦接到主和弦,但是下面出現的和弦(F大調的V)會讓人不認為那不是降B大調的I,而是F大調的IV。果然在30~31小節就出現了F大調的V-I,進入了F大調的範圍。這裡的終止式之後,曲子馬上往下進行了,出現的是一個和弦節奏較慢的段落,一個和聲都持續了兩個小節,而交錯出現的級進旋律也讓和聲有被延長了的感覺。直到37~39小節V-I出現後,它又再一次馬上接下去。這一次的和聲節奏就快了,一個小節一個和聲,而且出現了附屬減七和弦,浮現出不同的色彩。44~45小節的V-I之後,曲子還是很快地往下進行。在這裡他讓兩把樂器以八分音符的長度交互演奏,造就了跳躍的感覺,直到60~61小節又出現了V-I,結束了這個段落。這裡又是一個立刻往下接的地方,接著的不管是八分音符分解和弦還是進級,都有先上行再下行的傾向,而且上行坡度較徒,下行的長度較長,於是曲子就很順暢地往前走了。另外搭配出現的,是之前提到過的先拉長,再以鄰音收束的音形。這裡是呈式部的最後一個段落,在結束時出現的連續出現的vii-I,似乎比用V-I還要能延續順暢的感覺,所以我們看到的終止式不是V-I而是vii-I。

進入了發展部之後,第一個出現的是以屬調的平行小調(f小調)來模仿呈示部的的結尾部分,這一段有一種驟然終止的感覺,隨後出現了感覺很安靜的半音進行。好像起霧般地,半音的進行與延長加上鄰音,讓調性變得模糊,直到慢慢地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光,在81小節,不急不徐的V-I進行讓接著的降D大調逐漸明亮起來。但是好像也不是那麼明確,因為接下來依舊不急不徐,明確的終止式卻再沒有出現,原本以為找到路了,但其實一直在繞圈圈,直到93小節的iii級以半音變化接到了一個增六和弦之後,接到了g小調的V7,並進一步接到i級,但是他還是不讓接下來有明顯的終止式,有也只是vii-i6這樣被弱化的V-I進行,而且在它之後,增六和弦持續了四小節,這才真的找到了一個方向了。這次增六接到了G調的V級,而且這個V級以V、V7及其附屬減七和弦延續了五個小節之久,然後他接到了I級大三和弦。這是G大調的意思嗎?並不是,在一個小節之內它就揭露了它做為C大調的V7的功能。

接下去的確是C大調。這裡又使用了一開始拉長,再用短的鄰音收束的音形,而另外一把演奏分解和弦的樂器也有先往上再向下的音形,只是每個小節也有一個先往上再往下的一組三連音,與另一部的鄰音做方向相反的呼應。其實這一段還是有不明確的色彩在,在C大調和c小調之間游移,一下用附屬去強調了c小調的III級,一下又出現了C大調的V7-I,然後又附屬了c小調的VII級(降B大三和弦),然後的c小三又變化半音到C大三。接下來拉長的c小調VII級以第二級轉位的形態出現,好像變成了降B大調的屬和弦(一級六四和弦)的功能了嗎?一個附屬的減和弦強調了C的IV級,但是這個IV在延續了兩個小節之後,再一次現出身為屬七和弦的真面目,原來這是降B大調的V級屬和弦才是。這個V級在分解和弦和級進旋律之間,先下行然後上行,到128小節停下來,以半音變化變成了iii級的附屬減和弦,然後接到如呈示部開頭的不完整iii級和弦之後,就正式回到主調,進入了再現部了。

最後,把經過的調排出來,會得到如下的表格。似乎可以隱約看出每次的平行混合,都是為了下一個目標的調做準備(把降D大調看成只是迂迴地繞道,而且其實降D大調是結束在具有附屬的iii級,也就是f小三和弦上,即是主音化到上一個調性:f小調),於是中間經過好幾個調就這麼銜合在一起了。




樂譜連結

線上聆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