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7日

關於「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一點思索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是一句很有名的廣告詞,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它涉及了兩個東西,分別是「科技」和「人性」。



所謂科技,大體來講就是科學和技術的集合。科學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方法論,也包括了以這個方法所得到的某些論證。但是這些東西基本上是在假設科學方法為有效的前提下所架構出來的,而這也暗示了科學本身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技術是與工藝、製造技巧等相關的一系列「實現」的能力。在古時候,先有技術再有科學是可能的;但是現代的技術通常包含了大量的科學背景,因而先有科學再有技術是比較普遍的情況。而在科學中的種種理論,常常也是要等到技術問題克服了,技術發展成熟了,才有驗證的可能。科學產生技術,而技術再證成科學,產生一種循環論證;而只要其中沒有出什麼大差錯,大家似乎就可以接受,將之視為正確。



而人性這個問題可能就複雜的多。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孟子和荀子在千年前就各別主張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然而人性是不是本來該是怎樣就是怎樣的呢?古時候的人和現在的人遇到類似的狀況時,他們的因應方式可能因為不同的時空與生活歷練而有所不同。其實光是不同文化底下的人,甚至是同一個文化底下的人,也常常會有不同的反應。硬要說人性是什麼樣子的可能過於過斷,而且它應該不是簡單的幾組性質就可以涵蓋的東西。但是,它也不太可能能夠不受到外界的影響。在同一個時代,有同樣生活環境的人們,會有類似想法的機會似乎是比較高的。



為了解決某種需求而發展出某種技術的情況是有的,但是因為發明了某種技術而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需求的情況也是存在的。而當技術出現後,它可能解決了某個由來已久的問題,也可能創造出新的問題。當人碰上了這個技術的時候,由於這對於他來說是新鮮的,他可能喜歡、可能不喜歡,甚至是毫無感覺。但是因為技術的存在成了事實,人無論如何得要習慣這件事,無論是主動、被動、還是無感地習慣。這樣的習慣過程就形塑了對於人性的外在環境,而當人性受到了環境的影響,也就受到了技術的影響。尤其在工業革命之後,一直到現代許多所謂高科技產品在世界各個角落到處流竄,期待人性在其中能完全不受到影響幾乎是一種妄想。



也就是說,科技也許總是由人所造就,但是人也受到了科技的影響。它們的關係自然是雙向的,而不會只有某一方面對另一方面的影響。科技與人性產生了新的科技與新的人性,而新的科技與新的人性又產生更新的人性與更新的科技,眾多的元素愈堆愈高,高到一個往下看會令人膽顫心驚的地步。因為,高到了這個地步,如果失足往下掉的話,那種損失難以想像,可能一切會就這麼毀了也說不定。



這個不斷往上高漲的科技與人性的交互作用,其中似乎少了辯證的元素。在這樣的過程中,並沒有留給反思太多的空間,而只是任其發展。但是,如果這裡面每一個東西都可能點滴造成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怎麼可以沒有一點反思?科學或技術的發展,怎麼可以好像一點責任都不用負擔地任意滋長?這樣似乎是太隨便了點。不過,如果他們的關係總是交互的,那麼在雙方之間就不會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如果要有一個獨立於兩造的客觀評判標準,可能又對於雙方都有失公允。標準可能還是在兩造之間,以一種不定形的方式存在。



還有一點,世界上並不只有人性與科學兩個主體,人與人造物並不是世界上唯二的存在。這樣的狀況該怎麼面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